拥浩
摘要: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提高,科技不断的进步,数字技术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关于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国外学界在其理论基础及技术路线等方面已有一定讨论。该领域可被看作是设计方法的另一切入点,对我国目前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针和建筑领域语汇的多样性来说均具有切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技术;绿色建筑方案;设计
引言
数字技术是现代网络信息时代的特殊产物,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具有多样化、模块化、连续化特征,基本已渗透至各行业。数字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两者的融会贯通,对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未来生态化和綠色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次研究紧紧围绕数字技术和绿色建筑设计相关内容,对绿色建筑设计中数字技术所发挥作用进行深入探讨,进而为方案的优化与完善提供科学的参考。
1数字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特征
1.1传统绿色建筑设计特征
从传统绿色建筑设计来看,具体方案的节能与否无法凭借设计师自身经验和审美判断,而以数字技术为平台所建立的各种数据模拟技术可以对建筑绿色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测评。所以绿色建筑所采取的设计路线为常规设计,即运用专业软件模拟建筑室内外风、光、热、能耗等物理环境,并围绕结果数值进行量化比对,从而实现对方案节能与能耗的有效评估。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方案的生态性测评活动需在前期所有设计工作完成后开展,如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方可进行节能计算。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的“模拟”也是一种评价和检验方案的流程,而并非全部纳入设计前期。若绿色设计工具在建筑方案中无法发挥自身作用和效应,将对生态设计整体效率产生严重影响。NilesLarsson在GBC2000中提出一种全新的工作流程,即:绿色技术+建筑设计模式。其中,在建筑的初步设计环节,能耗模拟、结构设计以及设备设计等相关内容被设计为一个循环体,可将工程师相关设计评价和设计意见进行总结和统计,生成系列化的“反馈信息”,进而对初始方案进行修缮和更新。该过程也被视为循环设计,主要目的在于突出“数据反馈”的重要地位。
1.2数字技术特征
数字技术是典型的参数化技术,其核心在于构建相应的“关系模型”。目前,部分参数化软件在早期开发过程中,均被赋予了“记录建构历史”的功能特性,其中最具代表的软件就是Rhino、Maya等,此类软件也是早期关联性技术和参数化技术的具体体现。当软件在描述建筑设计中各几何体结构时,自始至终坚持“高维提取低维,低维构建高维”的理念原则。但从某种角度来看,“记录建构历史”主要所记录内容为各种规则下的具体“关系”,如,模型建立“关系”,并且通过对原始几何信息相关结果的有效更改,可在某种程度上强化参数化系统内部“关联性”。由于传统建模软件平台中RecordHistory实际功能存在某种限制,目前,“Grasshopper”参数化平台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关系模型软件。因而,参数化技术又被认为是一种“关联模型”,相关数据的输出主要由模型一端所负责,可有效指导不同类型的系统操作,并在对关联记录后进行传递,最终形成对设计结果的有效输出。而该“关联模型”的核心就是“关联性”,可以有效控制相关“过程”和“数据”。
2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策略
2.1组团层级
从宏观层面来看,传统聚落、居住区域以及城市设计等的绿色生态设计主要可以从两个关系着手: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各建筑体系之间,需要综合规划和设计建筑群落整体朝向、建筑与街道、建筑楼间距以及建筑与开放空地等建筑组团布局;而在建筑与环境关系中,则需要考虑自然环境中各个不同要素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如,光照、风、土地、地形、水源和植被等。从整体上来看,以组团形式为主的生态策略,
重点在于优化建筑整体布局的形态和关系,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对室外风环境、自然采光以及阳光辐射等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依托相关数字化平台进行关联模型的建立,以便于对群组形态及空间关系的系统描述,通过有效输入建筑相关参数,如,形态、高度、数量以及疏密等等,合理调节建筑最终所呈现效果。从评测体系所设定待优化目标来看,室外风环境、热环境、容积率以及建筑采光优劣等均可借助性能模拟所获结果数据实现“反馈优化”,进而从根本上确保建筑组团布局的生态性与科学性。城市生成。该策略主要在一些国际性城市设计竞赛或数字城市设计研究中较为常见,其生成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确定建筑整体形态结构的原型,而相关性能模型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群落的生成,提供“中间数据”支撑。相较于其他形式,这种在城市设计上的创新与探索,极富建筑设计色彩,并且在参数关联模型的相关控制之下,因此可生成更具整体性、有机性、纯粹性的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反馈优化。该策略主要在一些已经确定城市片区或居住区的建筑群组结构中较为常见,通过单个目标或多个目标的设定,以实现对各建筑单体朝向、层高、布局和开间进行系统优化。
2.2体量层级
在设计体量层级建筑主体时,需综合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筑形态,二是功能布局。前者对建筑节能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因素,如,建筑体型系数、庭院设置以及界面形状等。另外,形体组合关系也是影响建筑整体性能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而针对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布局和划分,需将用户使用形式和用户在空间内的活动量等因素纳入考虑方位。在恶劣气候朝向设置次要房间,充当整个建筑空间的“生态缓冲区”,并通过各机电设备进行区域化和集中化布置,进而从根本上降低对建筑能源的过度消耗。
2.3细部层级
(1)概述对于建筑细部层级的绿色设计讨论同样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化设计方案外围护体系的细部构造。对此,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好坏决定其生态与否,一般认为构造层次的传热系数K值较小则较为绿色低碳,即“墙体越厚越保温”。而细部的优化处理则为了防止因结构外露及门、窗等处形成“冷热桥”而降低外围护体系的整体性能。二是建筑外立面(如开窗、遮阳等元素)的设计深化。开窗处往往是维护体系热工性能的薄弱环节,其大小、位置以及用材、构造等都需从生态优化的角度重新定位。遮阳是建筑被动节能的主要措施之一,其能有效降低进入室内的阳光辐射,并改善自然采光均匀度,是构成建筑外立面的一类重要元素。有研究显示,外遮阳措施节能效率可达10%~24%,而其造价仅占工程总造价的2%~5%,可被看作低投入、高效率的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典范。(2)数字技术介入在已经确定方案体量的前提之下,数字技术在细部层级的介入主要体现在性能评测结果数据的“控制深化”,例如运用参数化关联模型总体控制建筑表皮的生成,而生态模拟则为之提供了合理的数据来源,即表皮构件中各元素递变的“外力”,用以整体控制、干预界面的结构形态和呈现效果。
结束语
影响建筑生态性能的主要策略基本在方案设计阶段确定,即初期的概念设计成果往往对建筑最终生态节能与否有较大影响。无论从国家对建筑节能的硬性指标、国内目前的建筑能耗现状,还是从建筑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出发,推行绿色低能耗设计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维,吴尧.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的BIM技术[J].工业建筑,2019,49(10):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