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格化管理基础上的北京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研究

2021-02-21 01:04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他多次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要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将“两张网”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牛鼻子”工程。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指示要求,结合各地工作实践,明确北京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概念定义、基本内涵和推进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精准把握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内涵要求

(一)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新一轮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与城市治理需求紧密结合的必然产物

当前,新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方兴未艾,5G、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迅速崛起,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深刻变革。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快速应用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催生了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公共服务新模式和城市治理新理念,为攻克违法建设、交通拥堵、“马路拉链”、违规渣土车、非法小广告等治理难题提供了一系列新渠道、新方案。比如,云计算能力快速提升,给城市运行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汇集提供了支撑保障;5G等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感知数据、视频资源等海量数据的实时传输、无线传输提供了可能;人脸识别、车牌号识别、动作识别等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为精准识别、快速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有效渠道,探索了城市管理领域非现场处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二)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加快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城市治理要向全周期管理和智慧化升级转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运行则是维持城市正常运作的相关事宜,包括市政、环卫、园林、交通、水务、电力、燃气、供热等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及其所承载的服务和管理。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就是要通过科技赋能城市治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前沿技术作用,推动“科技+管理”模式,贯彻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实现城市运行动态变化的实时感知、智能研判和高效处置,以此为重要抓手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抓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十四五”时期面向未来城市发展、打牢新基建、新城建基础的重要组成任务,也是开创城市治理新发展阶段、探索新发展路径的重要渠道,需要尽快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落实。

(三)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构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提升首都城市运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目前,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数字治理,在创新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率先构建“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一大批“新经济企业”蓬勃发展,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形态茁壮成长,为推动首都城市治理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有利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精准全面地感知城市体征,回应群众诉求,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有利于更好地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城市治理理论,推动城市治理方法、模式创新,实现城市治理结构性重塑;有利于减少部门间、条块间、政企政社间的协调调度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提升科学决策水平,体现了城市治理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二、充分认清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主要特征

总体来看,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具有变革、融合、跨界、赋能等主要特征。

(一)变革

从发展趋势看,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具有运用技术手段倒逼体制机制、治理模式“变革”的基本特征。在问题发现环节,从依靠人工巡查转变为依靠传感器、摄像头等24小时实时在线、智能感知,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在问题研判环节,从依靠传统经验分析研判到依靠大数据分析,实现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在问题处置环节,从依靠行政协调、行政管理到依靠智能设备综合处置、协同处置,实现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主动治理型转变,均体现了变革特征。

(二)融合

从应用效果看,具有数据、资源、技术、方法、手段、流程、标准等多要素“融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一是体现在数据融合、资源融合、标准融合,形成了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底座。二是体现在行业管理需求和技术手段在业务流程上的融合,即通过智能感知、形象识别、视频跟踪、卫星定位等多种技术手段与城市管理需求紧密结合,创新城市治理场景,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拓展智慧城市新应用,构建城市治理新生态、新业态。三是体现在方法手段、理念机制融合,探索形成了智能高效的城市治理新模式、新手段。

(三)跨界

从范围界定看,呈现跨区域、跨领域、跨层级的“跨界”特征。有些地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现了“三级平台、五级应用”,即建立贯穿市、区、街镇三级的信息中台,实现“市、区、街镇、社区(村)、网格单元”五级应用和管理。纵向上,市、区、街之间实施“一张图”“一朵云”“一套码”“一个湖”等,数据资源真正实现共享共用。横向上,统管范围实现协同联动,既实现城市运行平台与相关社会治理平台、规划建设平台等资源数据的有效对接,也实现城市运行部件、事件打破部门局限和行业界限,实现市政、交通、园林、环卫、气象、应急、安全等领域的大协同、大联动,有效提升了问题处置效能和城市治理水平。

(四)赋能

从基层实践来看,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能够有效地赋能城市管理、赋能基层治理、赋能公共服务。借力新兴技术,对接群众需求,紧扣治理主题,通过寓管理于服务,优化治理流程,拓展治理渠道,丰富治理手段,提升人民群众对城市治理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特别是对街镇、社区等基层单位,通过数据多跑路、基层工作人员少跑腿,既为基层减负,也为基层赋能,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协调解决城市运行管理问题,实现动态发现问题、動态协调和解决问题。比如,城市道路和地下管廊的智能巡检,地下管线的智能感知,危化学品收运、中转、处置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建筑垃圾从运输到处置的全过程监管等,可有效提升问题发现和处置效能。

三、认真总结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实践经验

(一)上海市

坚持城市治理“全生命周期”理念,观、管、防一体化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以“三级平台、五级应用”为核心,筑牢“王”字形城运架构,完成市本级、16个区、215个街镇三级城运中心建设,并各自作为本级枢纽节点,统筹同级城市运行事项的跨部门协同。在市城运中心的系统大屏上,围绕城市“人、物、动、态”几个方面,用海量、多维、动态数据打造城市运行生态体征1700多项,接入了50个部门的185个系统、近千个应用,初步实现了“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在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指导下,组建成立上海数字治理研究院,更好地赋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二)深圳市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集城市大数据运营、城市规划、综合管理、应急协同指挥等功能于一体,是技术、业务、数据高度融合的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综合协同管理和服务平台,也是城市运行管理的“大脑”和“神经中枢”。目前,已接入19个政府部门的60个相关业务系统,覆盖了城市运行主要方面,包括安全、交通、生态、环保等。通过部门数据联动,建立全市事件监测体系,监控事件发展,监督事件处置,实现事件综合态势“一张图”。

(三)青岛市

围绕群众需求这一核心要义,发布“双12”清单,将分散在各部门办理的“单个事项”集成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一个场景”,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打造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合供热供气、环境卫生、综合执法等16个城管行业部门数据;共享住建、园林、公安、交通、水务等28个市级部门及区(县市)数据;接入40路高点视频和全市城管领域视频采集车、无人机等智能终端采集数据;对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市容环境等102小类、190余万个城市管理部件标明统一标识编码。一旦哪个部件出了问题,平台可以自动识别、预警,并将问题部件第一时间流转给相关部门处理。

(四)合肥市

融合物聯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BIM/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精准感知桥梁、燃气、供水、排水、地下管廊等地下管网城市生命线运行状况,分析生命线风险及耦合关系,深度挖掘城市生命线运行规律,实现城市生命线系统风险的及时感知、早期预测预警和高效处置应对,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防控由“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被动应付”向“主动监管”转变。该平台目前已覆盖全市高风险、安全敏感区域的51座桥梁和2200多公里燃气、供水、排水、热力管网及综合管廊。自2017年运行以来,平均每月有效报警91.2起,预警燃气泄漏事件63起、供水爆管和路面塌陷事件12起、桥梁超载预警2540起。

四、科学实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路径措施

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城市治理方法模式创新升级的重要任务,需要抓好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聚焦智能感知、科学研判、高效处置三个主要目标,着力在部门协同、流程再造、机制创新、赋能基层、优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一)合理框定“管”的范围

从各地实践看,上海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覆盖了50多个部门,包括城市运行管理、社会治理、经济管理等,是宏观上的“大城管”概念。其他城市重点聚焦城市供热供气、环境卫生、综合执法等传统的城市管理行业部门,共享住建、园林、公安、交通、水务等其他相关部门数据。结合北京城市管理体制及各部门智慧城市建设实际,建议在坚守广义城市管理的基础上,合理框定“一网统管”责任范围,重点在地下管网、能源运行、环境卫生、市容景观、网格化城市管理、城管执法、市政交通、河湖水务、园林绿化、生态环保、城市应急、综合保障等方面进行建设,兼顾气象预警、地质灾害、危化品监测等与城市运行安全紧密关联的领域。

(二)统筹把握“网”的架构

作为一项全新的综合性治理体系,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要强化顶层设计,做到统一架构、分项建设、分布式管理、模块式扩展。统一架构,即在推进之初,就要梳理明确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体系架构,包括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运行管理的机制架构等。实施分项建设,即结合现有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和工作需求,突出工作重点,区分新建和已建、领域和区域,分别建立清单,有序推进。实施分布式管理,即强调市级平台抓总、条块分别统筹、街镇落实的扁平化管理架构“1+N”模式。模块式扩展是指不打破现有体制架构,不替代各区、各部门已建信息系统,重在打通基层支撑,包括技术标准、数据、底图等,在高层搭建数据汇聚、分析、预警和共享平台,强化部门联动和协同处置。

(三)率先实现感知布设“一张网”

感知设施是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重要基础性设施,是推动经验感知、粗放型感知向实时感知、精准感知、动态感知转变的重要渠道。目前,感知设施总量庞大、功能丰富、渠道多元,总体上可以粗略归为三类,一是视频影像类,比如各类视频探头;二是体征脉搏类,比如温湿度、压力、光照、人流车流、气体含量等;三是社会感知类,比如市民服务热线、网络舆情等社会感知信息。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要率先推动空间感知设施“一张网”,实施大类粗分、统筹布设。即统筹考虑地上地下感知设施综合布局,在摸清现有感知设施布局、建立清单的基础上,紧密对接工作需求,查漏补缺,制定新增感知设施建设计划,逐步实施。对于现有功能相同、作用相近、隶属不同部门的感知设施,实施归并整合,调整布局。用好线杆、铁塔等高空设施,做到“一杆多感、统筹布设、统一管理”。

(四)打造综合性运营管理平台

在完成感知设施布设、数据汇聚的基础上,要用好这些资源,建设好“一网统管”的指挥中枢,即综合性运营管理平台,完成数据分析、研判、预警、协调、督办等功能,真正实现“一网感知、一库汇聚、一体分析、一脑慧治、一码共治”。平台应包括驾驶舱、信息大屏、系统平台及数据库、24小时协调调度人员及工作席位等组成部分。建议以网格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为基础,增加相关职能,统筹设立市、区两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监督指挥中心,承担城市运行管理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筹协调、指挥监督、综合评价等职能,建立监督指挥中心与各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以及信息平台之间的联通共享机制。

(五)精准把握城市运行体征指标

推动城市精治共治,首先要读懂城市,更好把握城市脉动,找准城市发展规律。将城市当作一个“生命体、有机体”来治理,梳理最基本、最关键、最直观、最核心的城市体征,用于监督和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结合城市运行管理职责,着力从市政管理、市容景观、环境卫生、能源运行、交通运行、水务管理、安全应急、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等多个维度,构建城市特征指标体系。对城市运行体征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动态感知,通过全景式扫描,精准掌握城市运行状况并绘制城市发展全息态势图,打造现代化城市运行状态的“晴雨表”、城市风险防范的“警示钟”,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准尺”,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及时预警、精准治理、高效处置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参考。

(六)聚焦需求,丰富和创新场景应用

坚持“急用先行、安全为要”原则,首先对城市运行安全、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强化场景应用,例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电、气、热和地下管网等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以及危化品运输存储、加油站、液化气充装站等涉危领域安全预警,大气、水等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人流车流密集度等交通安全预警,等等。强化风险智能识别、安全预警防范、事件主动发现、应急模型演练和信息更新共享等內容,为提升城市运行应急水平提供重要支撑。鼓励和支持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依托感知设施“一张网”和综合数据中台,开发个性化、多样化的智能场景应用,培育城市智慧应用生态体系。以数字地图和单元网格划分为基础,全面集成基础地理、地理编码、市政及社区服务部件事件的多种数据资源,推动底图、网格、编码、标准、接口等五要素统一,做到一张图、一套码、一个治理单元、一个数据标准、一个系统接口,打通底层技术和运行系统的工作基础。

(七)重塑城市运行管理业务流程

发挥市、区两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监督指挥中心作用,建设好城市运行驾驶舱,强化综合调度、运行监测、科学研判、风险预警和应急指挥等五大职能,提升城市治理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依托“一网统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以动态感知、体征监测、态势分析为基础支撑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从问题发现到协调督办、快速处置的实时响应机制。推动部门职能整合、机制优化,强化协同联动,确保城市治理工作在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运行更顺畅、更高效、更可持续。建立健全以“数据治理、场景应用”为驱动的新型治理模式,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梳理城市运行管理高频案件,逐一进行数据分析和源头跟踪,找准问题症结,建立健全机制,创新场景应用,通过线上、线下联合发力,有效改进城市治理乱象。通过业务、技术和数据“三位一体”融合;支撑城市从单域智能到城市群智的升级,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八)优化城市基层治理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市级抓统筹、区级抓枢纽、街镇抓落实”的治理思路,构建市、区、街三级贯通、分工明确的“一网统管”运行体系,在强化市级统筹的同时,用好科技手段,赋能城市基层治理。市级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统筹调度,建立市级驾驶舱;区级平台实现区级部门之间联勤联动,建立区级驾驶舱,实时派发调度、协调指挥;街道(乡镇)平台实现派发信息响应、督办结果反馈、主动发现上报和人员指挥调度等。同时,布设手机端App或5G单兵智能终端,实现移动巡查、移动处置。坚持人民至上,强化服务宗旨,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己任,做到有诉必办、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以首善标准落实好“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要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压题图片:北京市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

中心  庞艳平提供)

(执笔人:堵锡忠、李娟)

(责任编辑:陈希文)

猜你喜欢
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5S管理在QC实验室中的应用
项目式学习应加强学校的统筹管理
GWMA(环球财富管理师·2017/2018)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