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李燕梅
乐至县依托良好生态本底,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推进林业生态融合发展,有效将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金,增加农民林业创收,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乐至县积极探索森林资源管护新模式,建立完善“林长制+村级护林员制度”的管理模式,明确以“党政同责、属地负责、分级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县、乡、村三级林长制责任体系为主,300余名村级护林员负责山头地块为辅的责任清单体系,全面健全林长组织体系、目标责任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工作推进体系等林长制“五大体系”,通过“林长制”促进“林长治”,林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目前全县林地保有量稳定在49.21万亩,森林面积达到93.16万亩(其中四旁折算面积1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6%,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41.31万立方米,森林火灾受损率控制在0.1‰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2019年9月,该县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着力在才、用才、育才上下功夫,坚持人才振兴。选派9名优秀年轻干部、技术性人才到乡村振兴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指导开展林业产业实施及发展的同时,也让青年干部在基层得到历练成长。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实施林业科技培训及指导6次,培训指导林农800余人。吸引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等返乡创业,创办柑橘、李子、枳壳等涉林家庭农场100余家,产业面积6万余亩,解决农民就业1000余人。与省林科院签订院校合作协议,并聘请2名省林科院专家学者作为我县林业发展顾问,推进国家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提质扩面,在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成花卉及林木育种基地6.67公顷、苗木基地73.3公顷,花卉园13.33公顷,珍贵用材林基地17.5公顷。新考录事业干部7名,为基层林业工作补充新鲜血液。
绿色乐至一景
联合农商银行,建立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按照“结合实际编制方案,制度创新制发办法,政策配套给予支持,流程精简及时办理,政府搭台业主唱戏,林业部门具体承办”的工作方案,积极探索以“两证一社”为核心内容的“三权分置”改革。经营者可直接事业经济林木(果)权证进行抵押贷款,破解了非林地林权融资难题,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截至2021年6月,颁发《经济林木(果)权证》28本,涉及10个乡镇29个村,157宗16257.7亩地;累计实现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落地6笔,累计贷款金额共计6620万元,新发展林业产业基地面积约1万5千亩。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目前全县建成林业产业24733公顷,其中:木竹原料林7114公顷,特色经济林17619公顷(特色干果498公顷,其中花椒485公顷、银杏13公顷;木本药材256公顷,其中杜仲133公顷、莘荑等其它药材123公顷;木本油料5687公顷,全为核桃;桑树6763公顷;特色水果3605公顷;其它特色经济林810公顷),截止3季度末林业第一产业产值达53500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万元。持续推进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兑现工作,兑现2021年省下达的前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9.24万元,兑现面积2339.2亩,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补助资金202.51万元,兑现面积101156.9亩。新增乐至县蟠龙众志、高寺红利、双河场乡和平苗圃3户,新培育银杏等苗木350万株,年产值达1750万元。与省林科院合作,依托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珍稀花卉苗木产业,借助国家林业局四川森林生态与资源环境研究实验室、四川省林木良种繁育工程技术中心等7个国、省科研资源,建成行业领先、西南地区唯一的生物技术组培中心,采用组培快繁技术,培育蝴蝶兰等花卉名贵品种12个,打造花卉工程技术中心、园林花卉研究中心,研发培育园林花卉、绿化苗木品种100余个,年组培各类花卉种苗80万余株。年生产各类组培苗5000万株,各类盆栽花卉200万盆。今年截至目前,培育出蝴蝶兰、长寿花、非洲堇等各类花卉60余万盆,销售额达300余万元,计划到年底培育出各类花卉100万盆,预计产值达500万元。
农户采摘青脆李
乡村花卉旅游节场景
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组培中心
蟠龙湖
持续推进农村“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绿化以及乡村经果林、风景林和乡村公园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施文峰大道道路绿化约20公顷,成资渝高速公路绿化12公里,重要河道沿岸绿化7公里。建成山地景观型绿道0.7公里,建成三元湖景观绿道3公里,新增乡镇休闲公园4处,乡村公共休闲绿地4处,打造绿化美化示范点11个。建成森林乡村6个,森林人家14个,生态农家乐100余家。规划建设观音河湿地公园、孔雀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3个,乐至县五彩林乡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启动4A级景区创建工作。2021年上半年共计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生态旅游产值达2.3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