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萍 唐彦林
〔内容提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追求,是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奋进的使命和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突出优势的彰显。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打破传统束缚,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最大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时局发展之高度,着眼客观现实之需求,逐步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用社会主义信仰把好共同富裕方向盘,激励人民群众担当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积极带动农村农民创新致富,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筑牢社会发展、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
〔关键词〕共同富裕 共享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范畴和最终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三步走”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第一步,在2020年带领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战略目标和准备;第二步,到2035年通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的综合实力将会发生质的改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更坚实的步伐;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生活富足和谐,社会安定团结,中华民族斗志昂扬,在世界民族之林彰显大国风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开启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期,要坚定以方向为先导,主体为根本,全面为抓手,战略为要领,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行稳致远。
一、社会主义信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盘
无产阶级毕生的使命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寻利益、创造价值。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个新的联合体中,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为所有人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和多彩的生活娱乐,满足所有人对真正自由的向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力,但两者追求生产力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1978年,中国打破思想束缚,与时俱进地开启改革开放大门,带领广大人民走上致富道路,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凭借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创造出“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实现共同富裕创建了充实的物质基础和充沛的精神源泉。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归宿、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导航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压舱石。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变色、坚信中国共产党不偏离,才能始终坚定不移地将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保证共同富裕政策实施落实的连续性;才能兼顾协调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解决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才能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汇集广大人民诉求,凝聚思想共识,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带领人民朝着美好愿景迈进;才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快速发展生产力,为共同富裕准备充实的物质资料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才能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稳步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进而扎实有效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指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任务。要保持坚定不变的政治本色,在部署和落实战略举措时,要保持政治规划性和高度政治责任感。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团结广大群众,筑牢政治信仰的“钢铁长城”,齐心协力奋进共同富裕,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人民群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公开表明自己始终是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连在一起的,始终是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指挥官,也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勤务员。“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的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共富和共享,“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均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中心性是贯穿于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主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制定了符合时代、适合人民的发展蓝图。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的就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2021年初,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标志中华民族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战取得的胜利,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风骨,也为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单枪匹马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汇聚成丰富的力量源泉和智慧宝库,激励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走上致富道路,担当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一方面要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百姓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一直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挂在心上、刻在脑中,不仅满足最广大人民对物质层面美好生活的向往,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拥有更美好更舒适的生活条件,同时也要逐步地实现广大人民精神的普遍富足,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征程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发展理念,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的能动性,广纳群言,集思广益,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使得每个中华儿女都能成为伟大复兴事业的设计师和建设者,在建设伟大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素养,在实现国家梦中,创造功绩、奉献国家和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献策、人人担当、人人出彩。
三、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风向标
共享发展理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内涵和实践路径不断丰富和深入研究中产生的,是信仰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共享发展明确了共同富裕道路上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准确地、生动地、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和奋进方向。中国的共同富裕是全面发展、全民参与、全覆盖式的,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本质,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好诠释。
立足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现实情况,要想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首先,中央要統筹全盘,协调各方,确保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战略执行的准确性,以问题为切入点,补足发展中的短板,精准找出蕴含丰富发展机遇和潜力的重点和关键点,做大做好高营养、优品质“蛋糕”。其次,中国的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也就是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是以共同建设为前提。必须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出谋划策,积极调动人民群众在奋进共同富裕征途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个人梦和国家梦紧密结合,在共建中实现共享,防止掉入“福利主义”养懒汉陷阱,幻想平均主义,不劳而获。最后,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逐步完成的系统工程,是循序渐进的发展和享有。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处境,不能冒进,做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事。在战略部署中要注重分阶段划区域有侧重点,逐渐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共同富裕目标。”
四、农村农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想如期实现共同富裕,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是关键,也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只有啃掉最难啃的骨头,才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铺平道路。所以,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最有效的助推器。
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农村居民勤劳致富,加快农业现代化,激活农村潜在资产,促进农村全面振兴,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首先,要不断巩固和监测重点脱贫攻坚地区,巩固和拓展攻坚成果,拓宽脱贫人口增收渠道,鼓励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鼓励收入较低地区的农民外出务工、创业,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优化工作环境,切实解决老人赡养和孩子上学问题,使外出务工农民无后顾之忧。其次,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农民劳动生产的基本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再次,通过科技和创新手段推动乡村振兴,政府不仅给予政策支持,还要给予人力和技术的帮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引导城市和农村形成联动发展,加强彼此学习合作,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新血液。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不仅要靠政府“补血”,也要自身“造血”,因地制宜,形成有特色有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从根本上激活农村资产,致力于打造有智慧有特色的中国新农业和新农村。最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居住、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逐步解决农民看病贵、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使得农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创造之中。“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要选拔出既有娴熟专业技能又有高尚品质的领导干部,集结成不怕苦不怕累,能够担当作为的领导班子,树立好党在群众心中的光辉形象,当好农村创新致富的第一带头人。
五、社会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兜底网
社会基本保障是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要织好这张兜底网。要持之以恒地把民生保障工作抓好、做实,完善保障机制体制,切实稳住社会保障底线。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不能仅停留于口头,徘徊于头脑,要走入社会,走进基层,了解百姓疾苦,不要走马观花,搞形式主义。要实事求是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尤其是乡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其次,要切实地把政策措施落实于经济实践中,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低收入者能够通过辛勤劳动增加财产收入,在合理范围内适度调节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依法罚没通过违法犯罪获得的收入,努力形成橄榄型的社会分配结构,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再次,把工作重点放在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和保障上。精准帮扶,因户制宜,完善兜底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线。有效减轻困难家庭住房、教育等负担,逐步缩小社会上存在的保障待遇差距。最后,保证社会保障制度落实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针对普遍存在的就业、住房等现实难题,国家要宏观把控。例如: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原则,引导居民合理购房,因城施策,对症下药。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规模,重点解决好低收入者和刚工作者的住房问题。同时,完善就业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工作环境和晋升机制,鼓励人们学有所用、用有所获,共同担当民族复兴事业。
六、结语
中国共同富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也是对其理论的创新,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意味着在世界东方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越来越绚烂夺目。与此同时,中国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为全世界国家作出垂范,助力世界格局不断朝着有利于各国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方向前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