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振 张 宁 石新烨 刘婧玚 董文敬 孙经武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56603 山东 滨州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心功能受损和/或结构异常引起的心输出量减少和/或心内充盈压升高的典型体征和症状。急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临床综合征,心衰症状和体征迅速发生或急性加重。尽管急性心力衰竭的医学治疗快速发展,但急性心力衰竭的预后很差[1]。因此早期发现急性心力衰竭及干预已成为其治疗的关键。
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T2)是白细胞介素(IL)-1受体家族的成员,包括可溶性(sST2)和跨膜型(ST2L)2种亚型。sST2最近被认为急性心血管疾病领域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2]。近年来有多位学者研究sST2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但研究结果一直存在异议。本研究综合最新研究成果,研究sST2与复合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再住院、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的相关性,通过meta分析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分析,为评估急性心力衰竭的预后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检索万方、维普、知网、PubMed数据库搜索建库以来至2021年1月31日关于血清sST2评估急性心力衰竭预后相关的中英文文献。中文检索词:心力衰竭 or 急性心力衰竭or AHF or HF and 抑制致瘤性-2 or 可溶性抑制致瘤性-2 or ST2 or sST2”。英文检索词:heart failure or cardiac failure or cardiac dysfunction or cardiac insufficiency and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2 or 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2 or ST2 or sST2。
文献的纳入及排除由2位研究者独立完成,两者意见不一致则由第三者评估。
1.2.1 纳入标准
1)关于sST2与急性心力衰竭预后的文章;2)研究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3)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4)文献语种为中英文文献;5)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心衰再住院率、复合心血管事件;6)效应指标为HR及95%CI。
1.2.2 排除标准
1)文献为综述、病例报道、会议摘要、非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2)研究数据重复发表或发表不完整的文献;3)无随访资料,不能提取HR、95%CI的文献。
1)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第一作者、文献题目、发表年份、研究对象来源、研究样本量的大小、研究类型;2)研究基线特征:射血分数、收缩压、男女比例、平均年龄、随访时间;3)结局指标: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衰再住院、复合心血管事件的HR、95%CI。
研究患者的预后情况,根据NOS评分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运用Revman 5.3进行数据分析。采用I2检验分析各研究的异质性,若P>0.10,I2<50%,说明研究间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P≤0.10,I2>50%,说明研究间的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使用敏感性分析评估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
通过数据库共检索到1 834篇文献,阅读标题及排除重复文献初步筛选后剩余73篇,再次阅读摘要筛选后剩余24篇,最后阅读全文后排除15篇,最后共纳入9篇文献[3-11]。见图1。
图1 文献检索流程图
本次纳入的研究均发表于2011—2020年,共纳入2 981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多数为男性,随访时间180~739 d。见表1。7项研究的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3项研究的终点事件为心血管死亡,3项研究的终点事件为心衰再住院。所纳入的9篇文献按照NOS评分为7~8分,平均为7.7分,故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良好。
运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纳入的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复合心血管事件(其定义为心衰再住院、卒中、心梗或因心血管原因死亡等)结果见图2。异质性结果显示:P<0.001,I2=78%,说明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HR:1.79,95%CI:1.44~2.22),结果显示升高的sST2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
本文研究了sST2对其余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7项研究的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3项研究的终点事件为心血管死亡,3项研究的终点事件为心衰再住院,见图3至图5。结果显示:sST2升高的全因死亡风险(HR:2.24,95%CI:1.60~3.12)、心力衰竭再入院风险(HR:1.31,95%CI:1.07~1.60)、心血管死亡风险(HR:2.78,95%CI:2.07~3.73)均增高,其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sST2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图2 复合心血管事件
图3 全因死亡事件
图4 心血管死亡事件
图5 心衰再住院事件
对纳入的9篇文献采用逐一剔除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Lassus[5]的研究可能是异质性较大的原因。排除此篇文献后并合并效应量I2=38%,P=0.13,较排除文献前异质性下降,合并效应量(HR:1.5,95%CI:1.42~1.70)虽然与排除前的结果存在差异,但结果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次meta分析结果稳定。
因研究异质性较大,为使研究结果更加稳定,本文根据年龄、收缩压水平、射血分数、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探索研究的异质性来源。结果显示随访时间≥365 d的异质性(I2=85%,P<0.01)相较于随访时间<365 d的异质性(I2=27%,P=0.25)更明显,但HR差别不明显,故随访时间可能是异质性的来源;另外,收缩压水平可能也是异质性的来源,且对于收缩压水平<19 kPa(140 mmHg)的终点事件预测性更强。见表2。
表2 亚组分析
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漏斗图存在不完全对称,说明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见图6。
图6 漏斗图
meta分析结果显示sST2水平升高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有关。这与大多数的研究结果相一致。sST2升高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均高于sST2正常的患者。
ST2的天然配体是IL-33,它是IL-1家族的成员,既可以作为传统的细胞因子,也可以作为转录因子[12]。由于IL-33在组织损伤和炎症中发挥的复杂作用,它参与了多种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的发生[2]。最重要的是,IL-33发挥心脏保护作用,通过ST2L预防机械负荷引起的心脏纤维化和肥大[13-14]。然而,sST2是一种诱饵受体,通过结合游离IL-33降低IL-33/ST2L通路的心脏保护作用[14]。
在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中,脑钠肽(BNP)是最准确的生物标志物,特别是在排除AHF方面,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敏感性[15-16];但是在预后方面证据尚不足,且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sST2是反应炎症和纤维化的生物标志物[17-18],并且在心肌梗死(miocardial infarction,MI)、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和心力衰竭中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此外,sST2相对于其他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的价值在于,它不与BNP、NT-proBNP、高敏肌钙蛋白(HsTn)、Galectin-3等标志物相互作用,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和心力衰竭病史无关[15]。其作为心力衰竭预后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尚不清楚[19-21],但sST2有希望成为心力衰竭预后领域的生物标志物。
基于大量研究发现,ST2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预后有关。Boisot等研究发现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期间ST2浓度的变化可以预测90 d的病死率[22]。因该项研究随访时间较短,我们对>6个月的随访进行meta分析,结果证实在未排除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sST2水平升高与急性心力衰竭预后有关。Breidthardt等及Pascual-Figal等在校正多种因素后,sST2水平升高与急性心力衰竭的预后相关[3,10]。
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sST2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心血管死亡相关;且sST2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和随访时间及收缩压水平有关,因此sST2可作为急性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因子。
本研究仍有一定局限性,如本次meta分析纳入的文献为近10年发表的,阴性结果较少,存在发表偏倚,降低了研究的代表性;大多数的研究样本量较少,且纳入数量较少;因有些研究未做多因素分析,本次meta分析也未做多因素分析;有些研究仅以摘要形式发表,考虑会影响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故未纳入meta分析中。
综上所述,sST2水平升高与急性心力衰竭的不良预后相关,且对于收缩压水平<19 kPa(140 mmHg)的终点事件预测性更强;但是影响急性心力衰竭的因素较多,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证实。基于目前研究来看,sST2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的不良预后相关,为评估急性心力衰竭预后提供了循证依据和方向,并对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