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址认知度提升对策研究

2021-02-16 02:29张丽娟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认知度淮安大运河

潘 新,董 记,张丽娟,孟 桃

(1.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江苏 淮安 223001;2.淮安市文学艺术院,江苏 淮安 223001;3.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1;4.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大运河遗址的要素广泛而多样,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是其他类型遗址所无法比拟的,既包括体现人类活动痕迹的民宅、驿站、城镇、桥梁、码头等元素,也包括河流、陆地、山脉等自然元素[1]。长期以来,文化遗址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为人们公认,而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往往被忽视,由此造成文化遗址的价值被低估,资源效应未能完全释放,有些遗址已消失殆尽。这些看上去“一无所有”的文化遗址,具有较低的可观可感性,导致人们对其价值的认知程度降低,保护意识不强,不利于遗址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淮安地处大运河中段,牵淮扼黄,是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之一,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尤其是明清时期,淮安作为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输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淮北盐集散地,在维系明清两朝经济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的运河水给淮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核心就是运河水道、水利工程遗址、运河沿岸聚落、运河流经区域的文物古迹及景观,以及反映运河沿岸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淮安的两大遗产片区(清口枢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一段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包含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五处遗产点(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淮安段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超过一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面积的七分之一,是淮安具有世界影响的宝贵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淮安大运河文化遗址资源富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将运河文化遗产转化、培育为旅游资源,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淮安市运河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开发,还能提升大运河淮安段周边文化遗址的知名度及认知度,有力推动淮安经济社会发展。

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关于大运河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但是学者大多把大运河作为—个整体,或选取其中某一部分进行研究,也有少数是单独选取一个城市的运河文化遗址作为研究对象。而直接针对大运河文化遗址与认知的研究,则将大运河文化遗址分为几类,如古遗址、古村落、水利工程等。这些研究一方面选择大运河文化遗址分类下具体的某一项认知进行相关研究,如佟佩华等考古调查山东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及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1],清晰展示了南旺地区的遗址现状,为研究山东运河的变迁提供参考资料;另一方面选择大运河文化遗址保护开展研究,如王结铭[2]分析大运河申遗成功的背景下现存各项矛盾与问题,作出积极探索,并通过各类技术层面的措施手段来诠释和展现文化遗产的文物价值,从而实现其社会文化等方面价值。

国内对于大运河文化遗址与认知直接联系的研究相对缺乏,仅在保护、历史研究、价值几个层面有部分文献成果;在运河文化认知方面也有学者从提升认知度与保护运河文化意识出发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对大运河文化遗址认知进行创新研究,这也是本文选择大运河(淮安段)进行文化遗址认知研究的原因。

2 大运河文化遗址淮安段认知调研过程

2.1 调研基础

按照大运河全段所有类型的相关遗产及其背景环境完整登录的原则(空间界限),以公元2000年底作为遗产认定的最晚时间(时间界限),选定淮安段大运河遗产共计93项进行调研,其中水利工程及相关文化遗产35项,聚落遗产8项,其他运河物质文化遗产21项,生态和景观保护区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调研大运河生态景观保护区2处,其中郊野型生态景观保护区1处(中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区),城镇型景观环境区1处(淮安区三湖一垠景观环境区)。根据淮安大运河遗址保护类型进行归类[3],见表1。

表1 大运河文化遗址(淮安段)归类表

根据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址性质进行归类:(1)水利工程:保存较好仍在使用的水工设施,见表2;(2)聚落遗址:古城三城相连的历史格局、轴线、街道走向基本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风貌较好,部分地段亟待整修,城市水系基本保持;(3)其他相关遗址管理现状的分项评估,如图1所示;(4)文化景观,京杭运河环境景观状况不佳;里运河城市化程度较高;黄河故道沿岸以居住区为主,两岸绿化风光带具有较好的景观环境[3]。

表2 水利工程现状表

图1 分项评估图

目前,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除了存在管理问题外,还存在基础设施欠缺,导致运河相关旅游品牌开发升级不到位;同时缺少经济利益方面的完整认知,尚未形成旅游品牌[4]。以下将通过对实际现状的调研,借助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研究大众对大运河文化遗址(淮安段)的具体认知。

2.3 问卷及变量设计

问卷共23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对大运河文化遗址(淮安段)的认知度。变量设计见表3。关于淮安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了解途径及去过的文化遗产景点等问题,采用单选形式;关于大运河文化遗址(淮安段)了解程度,采用打分量表的形式,从很不了解到了解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对应1~5分。另有六题是细分到具体的六类遗址类型,即水利工程类、古遗址公园类、古墓类、纪念馆/故居类、庙宇类、古城遗址类,每一类分别列出对应的几处景点,从不了解到非常了解分为5个等级,分别对应1~5分。另有一项问答分为27个小项,主要调查人们对遗址的卫生、环境、服务态度、消费水平等相关认知度,非常赞同5分、很赞同4分、赞同3分、很不赞同2分、非常不赞同1分。

表3 变量设计

2.4 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回收问卷147份,其中有效问卷147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因为问卷设计在可靠的依据下完成,发放过程中时刻关注填写情况,所以保证了问卷的合理性与高回收性。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被调查者属性分析

经过统计发现,回收的147份问卷中被调查者女性占56%,男性占44%;年龄段以26~35、36~45的占比较多,分别为38%、54%;被调查者大多是淮安人,占68.71%,非淮安人占31.29%;被调查者以参加工作的人为主,其中工人与公务员均占13%,学生占3%,白领占11%,其他占60%;在淮安居住时间达20年以上的占55%,3年以下的占10%,3~10年的占3%,11~20年的占32%。通过互联网了解的占比为40.19%,朋友推荐的占比为13.08%,其他途径占比22.34%。其主要途径还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了解,如微信、相关网页、APP等,如图2所示。

图2 互联网途径下不同了解方式的占比、对运河遗址的偏好占比

3.2 描述统计分析

针对问卷调查情况,将被调查者的认知态度分成五种:非常了解、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没听说过,并分别记分为5,4,3,2,1分。然后运用SPSS软件分析出六类景点的平均值、标准差等数据,见表4。

表4 六类大运河遗址景点描述统计分析

续表4

按均值高低进行降序排列,依次是纪念馆/故居类3.27、水利工程类3.12、庙宇类2.91、古遗址公园类2.79、古城类2.36、古墓类1.79。

3.3 信度分析与效度检验

此次分析运用了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a)来检验信度。通常克朗巴哈α系数的值在0~1之间,α不超过0.6,一般认为信度不足;α达到0.7~0.8表明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α大于0.9表明量表的信度非常好。本调研项数78,α系数为0.933,可见问卷可靠性较强[5]。

Kaiser-Meyer-Olkin(KMO)检验和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中KMO值越接近1,表示越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表5中看出KMO的值为0.876,且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统计量的显著性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即认为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此问卷的效度良好且适合做因子分析,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3.4 因子分析

对问卷中分27个小项的问卷题目,即影响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址认知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因子分析时,利用SPSS软件主成份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公因子的提取处理,提取前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即环境卫生、服务态度、价值、消费水平,维度的权重可以通过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来计算,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186%,说明这四个因子可以提取出总共27项中68.186%的信息量,见表6。根据表6得出的四个因子的权重值,可以知道在影响人们对大运河文化遗址认知度的几个影响因素中,环境卫生占权重最高,服务态度和价值一般,消费水平占权重最低。

表6 因子权重分析表

4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址认知度的问题分析

4.1 宣传途径单一,知名度低

随着中国大运河成功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淮安的运河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在政府主导下,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问卷发现人们了解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址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以互联网为主。部分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址甚至连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

4.2 运河遗址景观缺乏特色

目前,淮安大运河文化遗址的文化创意不足,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已经开发的几类景点与其他城市相比缺乏特色,淮安运河文化的差异化不突出、个性化不明显。如遗址景点中开发的一些旅游产品存在与其他景点产品雷同的现象,大大降低了淮安大运河文化遗址的认知度。

4.3 遗址内部环境体验感差

问卷数据分析可见,人们对遗址景点比较注重内部的环境卫生,而如今淮安大运河文化遗址已开发的景点还存在整体环境体验感差的问题。其中景点内部卫生设施不完善是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交通不便利、参观项目单一、美食不满意等次要原因,从而导致人们的归属感下降,认知度也就受到影响。

4.4 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有待增强

大运河淮安段沿线区域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但尚未形成标志性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开发利用方式较为粗放,不能有效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整合利用的层次和水平也较为有限。文化产业侧重外延开发缺少内涵式发展,缺乏文化精品,且分散经营缺乏竞争力,降低了文化产业的存活率和增长率。

5 提升大运河文化遗址(淮安段)认知度的对策

5.1 实施运河文化传播工程

应遵循文化发展和传播规律,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进行深度梳理与挖掘,阐释和传播运河文化的价值与精神内涵。目前,淮安正重点开发全域旅游,第一,需紧紧围绕“自然淮安、水懂我心”主题,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大重要网站、报纸等媒体平台,以播放宣传片、小视频、旅游推介等方式,增加淮安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二,紧跟时代形式,通过网络、APP、微信等新媒体扩大宣传效果。第三,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举办以大运河文化遗址保护、传承和利用为主题的各种论坛、学术及节庆活动,形成品牌效应,从而提升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址的认知度。第四,充分运用“文化+”模式,推动运河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等深度融合,以市场化、商业化等方式“借船出海”,推动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第五,重点打造高水平的大运河文化研究平台,出版一批展现淮安大运河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优秀出版物和重点文艺作品,打响“运河之都”品牌。第六,将淮安运河文化带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运河文化交流合作。

5.2 实施运河文化提升工程

针对目前淮安运河文化认知度不高的现状,做好相关保护工作。首先,在划定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红线的基础上,加大运河环境景观控制力度;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和周边环境整治以及建设项目管理,重点扭转建设项目破坏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的问题,对沿线体量小、污染重、风貌差的货运码头和工矿企业进行归并、整治和搬迁。其次,加大环境、卫生秩序整治力度,努力提升景点形象,增强人们参观游览的舒适度。再次,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支持,保证解说系统的完善,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淮安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底蕴,增强游客的认知度。最后,强力打造淮安旅游餐饮品牌,重点推介淮扬菜、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等地方特色美食。升级智慧旅游,搭建淮安智慧旅游产业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完善游客行为分析,建立旅游市场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旅游基础数据共建共享,合理引导游客消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同时还应提供旅游安全保障,建立健全覆盖全市所有旅游经营场所的安全组织机构,完善旅游救援机制,保证游客游览安全。

5.3 实施运河文化挖掘工程

依托淮安丰富、独特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在深入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要义的基础上,全力推进“运河+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一是积极打造中国漕运文化、清口河工文化、里运河淮扬文化、洪泽湖大堤工匠文化、泗州城和龟山运河唐宋名城文化等功能片区。二是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形成马头古镇、河下古镇、蒋坝古镇、龟山村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文化小镇,构建运河文化特色产业体系。三是依托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建设高家堰、里运河、通济渠淮河口集中展示带等。五是充分发挥淮安运河遗产资源秉赋,推进板闸遗址、龟山遗址、马头三闸遗址等一批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实施清口水利枢纽遗址、洪泽湖大堤、泗州城遗址、清江大闸、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核心展示园等特色展示利用示范工程,积极将淮安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城市。五是以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中心,建设十番锣鼓、南闸民歌、金湖秧歌、洪泽湖渔鼓等一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传承基地。

5.4 实施运河旅游品牌工程

当前,文化因素已经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反映在景区、景点的建设中就需要注重文化内涵的展示与品牌塑造。因此,一是要在做好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挖掘整合大运河淮安段的优秀文化资源,在保持其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大力推动运河文化与旅游业向纵深发展,从整体上提升运河文化产业的规模、层次和水平,塑造具有标识性的文化旅游项目和品牌。二是在重点开发历史街区、文化古镇、运河风光带等基础上建成一批运河遗产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一批运河特色村镇游、运河水上枢纽游等运河旅游线路,推出一批体现淮安地域特色和运河文化特质的文化创意产品,建设运河文化之旅高品质旅游线路。三是深度挖掘开发利用运河遗产资源,促进运河文化与旅游、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娱乐休闲、健身服务等相关产业,鼓励具有市场前景的遗产资源与产业、市场相结合,开发文创产品和文化产业,形成运河文旅高地,打造大运河文化生态经济廊道,让运河遗产真正“活”起来,融入日常生活。

猜你喜欢
认知度淮安大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1 100例初产妇妊娠期保健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大运河,行走山东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不同年龄及文化程度人群对艾滋病咨询检测的认知度比较
细致护理宣教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治疗认知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