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中队辅导员 唐 艳
全国少工委曾发文提出:“各级少先队组织要大力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和研究,通过建设凸显鲜明政治性、教育性、导向性和实践性的少先队文化,营造少先队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个指导思想,为我们阐明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和少先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地少先队组织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家乡文化资源、以及不同年级少先队员的认知规律,通过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实践基地、社区集结地等学习平台,开展少先队文化建设与研究,在活动中引导少年儿童感知家乡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家乡优秀文化在学校及少先队工作中生根、扎根、绽放异彩。
家乡风景名胜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融入了独特的家乡风情,彰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蕴含着鲜活的教育资源。我们要从队员的发展需要出发,充分挖掘、筛选并加以有机整合,构建适合少先队员发展的主题活动,以自然景点为脉络,以景说史,以名胜诉古今,引导队员通过多种感官充分与环境互动,从而获得认知、语言、情感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队员健康成长。
美丽的宁夏银川是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是全国重点规划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有着国家五A级别的旅游景点,获得中国最美景点的奖项。宁夏银川回民三小为了让队员认识家乡的风景名胜,提高对风景名胜的保护意识,组织社团活动“走进家乡的风景名胜”。队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有效地展开调查研究,了解家乡风景名胜的具体情况。辅导员先让队员利用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了解家乡风景名胜的分布情况、历史情况,以及风景名胜的重要意义。队员们根据信息表,调查风景名胜为家乡提供了哪些资源;了解目前人们是怎样保护风景名胜;同时还深入了解国家对于风景名胜的保护政策,进一步明确人们应该如何保护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了解通过保护,风景名胜有哪些可喜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活动有效提高了队员自身对于风景名胜的保护意识和热爱之情。
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游园、泛舟湖上、制作谷物画等系列活动,认识了鸣翠湖特殊的植物、鸟类和湿地信息,对鸣翠湖形成了更为丰富立体的认识。少先队员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激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环保意识,学会发现美的同时获得了独特的体验。
通过社团活动,队员们了解并游览家乡的风景名胜,激发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美好感情,同时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了尊重他人,也学会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户外活动中,队员能够做到遵守秩序、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进一步提升了中队凝聚力。活动为促进队员身心健康发展、丰富校园少先队文化起到了引领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要了解某个民族、某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建设精神文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我国目前学校教育中民俗文化教育还缺乏地位、缺乏系统、缺乏学科意识,但是现在已有部分学校开始进行探索研究,把民俗文化教育引入学校校本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少先队员民俗文化保护意识,丰富队员的校园文化生活。南京市秦淮区考棚小学在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秦淮民间工艺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的指导下,进行了秦淮文化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队员通过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体验,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挥,综合素质的发展得到促进。
学校在校内开设民间工艺制作课程,根据难易程度,结合队员特点,从二年级到六年级,由易到难分别安排适合的学习内容。另外还建设了一些相关的渗透性学科,例如美术课与风筝制作相互渗透,美术课先打下绘画基础,再将学习到的绘画技巧运用到风筝设计中去。校内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试图将民俗教育渗透进去,从点滴做起,逐渐培养民俗保护意识。
学校还邀请家乡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介绍家乡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让队员对家乡的优秀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也可以让他们受到优秀文化艺术的熏陶,对秦淮民间传统艺术与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弘扬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校本课程活动中,队员对家乡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创设校本课程,把丰富的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让队员沐浴在民俗文化中,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孩子们成为家乡民俗文化的传播者,校本课程教育之花花开千树,历久弥香。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但是现在农耕文化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导致许多孩子已经不认识庄稼了,甚至可以说是对农村庄稼一无所知,五谷不分。因此,了解、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为了让队员亲近农业,传承农耕文化,以该校创校先贤名字命名,开设了校园实践基地“廷弼农耕园”,占地3000多平方米,切切实实地让孩子们体验农耕文化的乐趣。学校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开展农知农事探秘、农耕农作体验、农情农习传承等认知、实践、探究等主题学习活动。
每年5月,“廷弼农耕园”完成树木与蔬菜瓜果种植。6月确定以“树的世界、鱼乐无穷、莲花田田、果树乐园、竹韵悠悠、稻麦四季”为六个年级的主题学习特色项目。到 7月,农耕园就会迎来首次收获。暑期里,同学们走进农耕园的田间地头浇水,体验劳动的艰辛;采摘,品尝丰收的喜悦……到了9月新学期初,“廷弼农耕园”又会开始新一轮种植。园西部的粮食试验田种上了第一季水稻,六年级的孩子们研究水稻的播种、抽穗、施肥等知识;在园南部的开心菜园,孩子们种上了菠菜、雪里蕻、黑菜、红萝卜等近20个品种的蔬菜,每个中队每周至少有一次进农耕园开展实践活动的机会。
经过队员们的辛勤耕耘,等待他们的是丰收。此时,队员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庄稼,更有劳动的技能和合作的默契。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队员们懂得了劳动最光荣,体验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感觉,更珍惜劳动成果,回到家也能够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远离“小公主”“小皇帝”的称号。
开设校园实践基地,让队员在实践中亲近农业,能激发他们对农业常识探索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整体提高队员的文化内涵。古今结合、传统和现代文化相结合,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成为了一所没有束缚、承载历史的大讲堂。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作为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历史名人,则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延续,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缺资源。挖掘历史名人文化,使历史文脉传承有序,长盛不衰,是学校少先队文化教育的使命。
浙江省桐乡市龙翔小学在假期里开展名人文化“推普周”活动,以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为载体,与社区一起精心组织安排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走进历史名人,在关注名人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提升队员素质。学校少先队利用桐乡籍龙翔名人杨园先生独特的文化资源,精心营造独具一格的“杨园文化”。社区活动室布置杨园先生生平事迹、名言、画像等,让其充满“名人教育”的气息,如建设杨园先生文化长廊,开设杨园先生展览室等,力求社区里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队员在独特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
少先队以“继承杨园文化传统,培养新一代龙翔人”为宗旨,以组织小记者采访、带领队员集体走访等形式,收集杨园小时候的故事、生平事迹、主要成就作品等,并整理成册,作为少先队活动的辅助教材。还和社区一起举办“读书节”活动,通过引导队员阅读杨园经典书籍、讲杨园先生的故事,组织读书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评、“走进杨园先生,励志成才”读书征文等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区少先队活动,营造书香氛围,弘扬杨园先生精神。组织队员开展走向社会考察采访活动,让他们亲自了解杨园先生的业绩和在祖国、在家乡的影响,感受家乡人民尤其是自己的长辈对名人的崇敬之情。组织队员参观杨园先生纪念馆,以纪念馆为课堂,设身处地感受杨园先生的生活,体验他的情怀。
通过这次名人之旅活动,队员们感触多多。
我们在杨园先生纪念馆的历史文化长廊前驻足,黑白照、彩色照,一幅幅生动的作品,形象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古镇炉头从旧社会到新时代所发生的系列变化。我相信家乡桐乡市会更美,人们的生活会更幸福!我骄傲,我是桐乡人!
我们在杨园先生的纪念馆里,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少年勤学苦,嘉郡补农书,推尊朱子学,勤谨训子弟;立身四要:曰爱、曰敬、曰勤、曰俭……在知者甚鲜的今天,大家走进了这位大儒的一生。这是一场温暖的文化之旅。
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以家乡元素为依托,开展传统文化传播行动进社区,拓宽了少先队教育阵地,社区成为了少先队活动的集结地。队员们从学校走向社会,深入社区,既深入了解家乡名人文化,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和保护。在少先队工作改革中,在少先队活动进社区进程中,在传承地域优秀文化过程中,少先队员在成长,在心中共谱一曲发扬与传承的家乡之梦。
少先队组织将竭尽所能,通过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实践基地、社区集结地这些平台,结合家乡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让少年儿童在兴趣中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与熏陶,增加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队员们在轻松愉快的参与过程中,更是把少先队文化之根深深地扎进了家乡这片具有浓郁特色的“土壤”里,长叶、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