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保障地方民族民间舞蹈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一些高校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对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领悟不透彻、缺乏对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形体动作不规范。为了加强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各地方民族特色,充分领悟民族民间舞蹈内涵、结合当下时代特征,保证与社会同向而行、积极开展实践课程,确保形体动作标准性、强化舞蹈老师的民族民间舞蹈素养与教学水平。
【关键词】地方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教学;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152-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慧.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及发展研究——以湖南地区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152-154.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湖南本土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学校与社会教育全过程传承与再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19B288)。
引言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民间舞蹈便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艺术类型,在各个地方民族民间舞蹈中,能够感受到各个地区民族的特色、风俗习性以及生活习惯等,是我国以及各个地区十分重要的精神财富。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众多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类,和各个地方人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当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理念等也发生了较大改变,逐渐倾向于像街舞这种节奏感较快、较强的舞蹈,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力越来越低。然而,在舞蹈领域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如若能够寻找到地方民族民间舞蹈与舞蹈教学的契合点,必然能够实现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持续发展。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理应要担负起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重任,深入探究各个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柏,古为今用。老师也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素质,努力将现代化元素和地方民族民间舞蹈联系起来,赋予地方民族民间舞蹈一定的时代价值与民族特色,进而培养出更加全面的高素质人才。[1]尽管当下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难以为地方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提供较大帮助。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内涵,指出了当下高校舞蹈教学汇总引入民族民间舞蹈的问题,提出了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概述
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是基于民族文化并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舞蹈类型,因为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生活习性以及民族特性等的不同,使得各个地方的民族民间舞蹈又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各个地方的文化。比如说湖南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就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湖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现阶段湖南省民间舞蹈类型达到了400多种,舞蹈节目更是多种多样,数不胜数,有宣扬爱情的《十月望郎》《送荷花》《瞧干妹》等舞蹈,也有表达热爱生命、赞美生命的湘西毛古斯舞等。[2]
依托于我国传统文化开展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往往都与各个地方的文化特征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规划,主要是基于各种教学模式展现出来。学术界对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象,通常只要求掌握基础的民间舞蹈动作与技能,这是因为学术界中老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一些老师在开展教學过程中也只能够进行单一的示范教学,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和练习。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民间舞蹈素养,促进学生对民间舞蹈内涵与精神的理解,使得学生只掌握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外在而无法深刻领悟到其中的本质特征,再加上当代舞蹈对学生的影响,最终导致学生的舞蹈风格十分相似,没有良好的特色与创意,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是加强地方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品质直接关系到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效果。所以,老师在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舞蹈理论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也要渗透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和内涵,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民族民间舞蹈素养,更好的理解地方民族民间舞蹈中蕴含的精神。[3]
二、地方民族民间舞蹈融入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领悟不透彻
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是在我国漫长发展历史中逐渐产生的,是不同地方人民在平时劳动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拥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表达方式。地方民族民间舞蹈一方面体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各个地方的民族舞蹈特色。[4]老师在将地方民族民间舞蹈融入舞蹈教学中时,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展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不仅要教导学生基础的民族民间舞蹈动作,同时更应当要了解各个地方民族民间舞蹈产生的背景及蕴含的精神,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掌握原汁原味的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然而,从现阶段各个高校舞蹈教学中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来看,许多老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点,在引入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只停留在表面而忽视了深入挖掘舞蹈内涵,从而导致学生只是掌握了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肢体动作,而不能够深刻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既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蹈素养,也无法取得良好的舞蹈教学效果。
(二)缺乏对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
高校在通过舞蹈教学进行地方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时,一方面要重视对地方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化元素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舞蹈是一个与时空发展密切相连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前提下,民族民间舞蹈也应当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老师在将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引入到舞蹈教学中时,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性,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融入到民族民间舞蹈学习中,同时针对一些难度较高的地方民族民间舞蹈,老师可以从中提取代表性的部分,与当代艺术相结合进行创新,在改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活力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当下许多院校没有重视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创新,这也是导致民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传承与发展不理想的关键性因素,创新是任何事物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没有创新会造成事物永久停留在原始状态,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样创新也是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得以不断传承与发展的核心点,不能有效挖掘出创新元素便会使得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停滞不前。[5]
(三)形体动作不规范
形体动作是地方民族民间舞蹈表达思想与内涵的重要途径,其形体动作的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6]老师在舞蹈教学中引入民族民间舞蹈时,应当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形态动作规范性,这是由于形体动作是舞蹈表演是否拥有良好灵魂的关键因素之一,表演者动作协调自然,与音乐的旋律完美匹配,肢体动作规范同时位置合理,一方面可以为观众呈现出美妙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的展现出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然而当下高校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形体动作不规范的问题,当学生的形体动作较为混乱时,会导致学生只能够肤浅的掌握民族民间舞蹈表层知识和技能,而不能够通过肢体动作深入感悟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学生传承与发展地方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不利影响。
三、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一)深入挖掘各地方民族特色,充分领悟民族民间舞蹈内涵
我国发展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明古国,本身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是各个区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拥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我国幅员辽阔,民族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婚丧、春耕以及秋收等都拥有各自的民间特色。[7]老师在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促进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应当要充分把握各个地方的民族民间舞蹈特征,全面领悟各个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内涵,除此之外还需要深入学习各个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社会环境与发展规律,依托于肢体动作充分体现出来,丰富大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蹈知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各个地方民族的文化、背景、信仰以及习性等,同时引导大学生利用掌握的民族民间舞蹈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舞蹈素养,精准体会地方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核心内涵,从而确保表演出的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拥有良好的张力与表现力。比如说东北秧歌就表现出了鲜明的辽南高跷表演特征,从形态上来看东北秧歌一直维持着前倾的姿势,出脚时表现的铿锵有力,收脚时迅速而沉稳,通过将膝部规律性的运动与舞蹈转动时的敏捷联系到一起,充分展现了东北秧歌别具一格的体态动律,很好传达出东北地区人民不一样的生活习性与人生态度。大学生在充分掌握各个地方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所处的时代环境与规律以后,才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各地方民族特色,全面领悟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与含义,为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联系当下时代特征,保证与社会同向而行
事实上,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般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同时该舞蹈的产生还伴随有显著的规律性。比如说湖南民族民间舞蹈是湖南人民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逐步产生的具有湖南区域特色的舞蹈形式,真实展现了湖南人民的实际生活,传达出了湖南人民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与敬畏,同时依托于纯朴古老的艺术方式,实现了舞蹈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匹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同样如此,要意识到创新对民族民间舞蹈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对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不单单体现在舞蹈动作与主题上,还需要在已有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前提下持续不断的积累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形象及特征,进一步健全民族民间舞蹈技巧,利用当代思维来重新审视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更好的凸显出民族民间舞蹈的核心思想与精神。老师在开展舞蹈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加强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积极引入当地的民风、民情以及民俗,确保传授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较高的原味性,并注重与现代社会相接轨,促进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与时代同步。[8]
(三)积极开展实践课程,确保形体动作标准性
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是各个区域舞蹈艺术逐步积累的宝贵财富,拥有地域性、民俗性、群体性、自娱性以及演出性等多种显著特征,涵盖了不同地区各个民族的时代精神,高校在通过舞蹈课程向学生传授地方民族民间舞蹈过程中,应当要充分意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有亲身的体验,充分了解各个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与内涵,从而更好的实现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老师在传授学生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时,还应当要努力提高学生民族民间舞蹈肢体动作的规范性与标准性,正确的舞蹈动作可以更好的展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将手、眼、心等结合为一个整体,能够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老师可以将情境式教学方式引入到舞蹈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标准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舞蹈实践水平。因为民族民间舞蹈是从各个地方的民间发起的,使得舞蹈表现出显著的民间特征,同时也蕴含了大量的乡土气息,因此,老师在通过舞蹈教学传承与发展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地方进行实地查看与学习,让学生全面感受到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和领悟。针对一些肢体动作不标准的学生,老师应当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及时改正学生错误的舞蹈肢体动作,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标准性,从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确保舞蹈传承的原汁原味。
(四)强化舞蹈老师的民族民间舞蹈素养与教学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效果,还应当要进一步强化舞蹈老师的综合教学水平,这是由于老师是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载体,如果老师的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不扎实、形体动作不规范,也必然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误导,影响到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再加上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正宗的民族民间舞蹈,难以确保学生舞蹈动作的标准性,也不利于学生对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与领悟。院校应当要充分重视提高舞蹈老师的综合素养,一方面要加强老师的继续教育与练习,选拔优秀的舞蹈老师到各个地方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实地考察和学习,更好的掌握各个区域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民间舞蹈大师到校为老师与学生开展专题演讲与演示,不断提高老师的舞蹈专业素养,规范自身的形体动作,并将掌握的知识输送给学生,让学生深入领悟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实现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是各个地区群众智慧的结晶,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舞蹈文化的冲击下,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社会影响力逐步降低,为此加强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渗透十分有必要。老师要加强学生对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内涵的领悟,规范学生的形体动作,重视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使地方民族民间舞蹈能够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平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育推动地方民間舞蹈发展的思考——以吉林艺术学院舞蹈教学为例[J].艺术教育,2017(23):83-84.
[2]王小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实践融合[J].中国民族博览,2019(10):28-29.
[3]赵松山.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研究——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本科教学为例[J].当代音乐,2020(2):124-126.
[4]杨旭东.实践视角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探究——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109.
[5]赵亮.关于民族民间舞的情感教学方式刍议——以藏族舞蹈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132-134.
[6]刘成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J].新闻爱好者,2020(7):109-110.
[7]杨蕾.高师舞蹈专业核心课程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艺术评鉴,2021(9):86-88.
[8]唐钰婷.网络科技时代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未来发展研究——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J].人民长江,2021(2):220.
作者简介:李慧(1979-),女,湖南新化人,讲师,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