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武 肖春雪
小儿疝气属于儿科常见疾病,包含先天性膈疝、脐疝、腹股沟疝三种类型,小儿疝气的类别不同,其病因也不相同,先天性膈疝指的是小儿的膈肌存在先天性缺损,导致一部分的腹腔脏器进入了胸腔,种类包括先天性胸骨后疝、先天性后外侧疝、食管裂孔疝,需及时实施手术治疗;脐疝指的是小儿腹腔中的组织经过脐环后突出,并形成较柔软的肿块,婴儿最易发生此类疝,特别是低体质量儿和早产儿,低体质量儿婴儿中有80%会患有脐疝,无性别差异,此类疝在小儿咳嗽、哭闹时会加重,平卧或者保持安静则会缩小,绝大多数患儿能自行痊愈,少数患儿需实行手术治疗[1-3]。本文选取了92例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小儿疝气患者,予以其腹横纹切口和腹腔镜手术,观察两种手术后的小儿情况,报道见下文。
92例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小儿疝气治疗的患儿,所有患儿家长均同意此次试验,排除半年内开展过腹部手术、手术禁忌证、存在肠穿孔等肠胃功能疾病以及同期参与其他临床试验的患儿。根据抽签法分组,包括切口组(n=46)和腔镜组(n=46)。切口组24例男童,22例女童,男女比例12∶11,年龄0.5~7.5岁,平均(4.23±2.68)岁,左侧疝27例,右侧疝19例;直疝25例,斜疝21例;腔镜组25例男童,21例女童,男女比例25∶21,年龄1~8岁,平均(4.55±2.74)岁,左侧疝26例,右侧疝20例;直疝24例,斜疝22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切口组治疗方式为腹横纹切口手术,具体如下:在手术台上铺设消毒巾,调整室内温湿度,体感舒适为宜;为患儿静脉注射盐酸氯胺酮注射液(厂家: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 mL︰0.1 g;国药准字H20023609),等待麻醉药物起效之后,在患儿患侧的腹横纹处做一切口,然后逐层切开患儿的皮肤,对皮下筋膜层进行钝性分离,通过中弯钳向外环口位置分离皮下组织,将患儿的疝囊提起并切开,按照疝囊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方法,当疝囊比较大时,可借助横断疝囊壁的远端止血后旷置,由近端开始剥离,直至患儿颈部,并应用八字缝合和4号丝结扎,如果疝囊的体积较小,可以将患儿的完整疝囊进行剥离,直至颈部高位处,然后实行结扎,分离面需实行止血操作,完成止血后将皮肤组织逐层的缝合,术后应用常规的抗感染等治疗。
腔镜组治疗方式为腹腔镜手术,具体如下:常规铺设消毒巾,调整手术室的温湿度,帮助患儿行仰卧位,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等待麻醉药物生效之后,在患儿的腋窝位置做一个手术切口,对患儿腹腔进行穿刺,然后借助Veress针创建二氧化碳气腹,气腹压保持在8~10 mmHg,将气腹针拔出,并将腹腔镜置入患儿体内,对患侧内环口进行详细的观察,确认患侧处是否存在隐性鞘状突口未闭合的情况;在患儿的脐旁5 cm的位置做一手术切口,长度是5 mm,将持针器置入切口中,并在患儿内环口上偏外的位置将1个4号丝线角针穿刺入患儿的腹腔中,穿刺时要在患儿体外留好线尾;应用腹腔镜进行监视,对患儿的内环口实施高位缝扎,先要在患儿的腹腔中拉入一根丝线,长度是5 cm,然后在患儿腹膜下用丝线潜行环绕其内环口一圈,将缝线收紧之后要进行检查,确保不存在漏洞,然后使用单手对结扎内环口进行打结,可选择穿腹壁手法将缝针取出,并粘合患儿的皮肤切口,术后行常规的抗感染等治疗。
评估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情况、并发症发生率。(1)临床疗效: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术后恢复与伤口愈合状态良好则为治愈;患儿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术后恢复与伤口愈合状态一般则为有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未消失,术后恢复与伤口愈合状态较差则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有改善[4]。(2)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3)并发症:疝气复发、腹胀以及切口感染等,总发生率为上述三项发生率之和。
在SPSS 19.0中输入全部样本资料,并实施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切口组患儿经治疗后治愈占比56.52%,有改善占比39.13%,其总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5.65%,明显高于腔镜组的71.74%(P<0.05),见表1。
表1 切口组与腔镜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切口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腔镜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切口组与腔镜组患儿手术指标情况对比()
表2 切口组与腔镜组患儿手术指标情况对比()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 住院时间(d)切口组(n=46) 35.13±3.22 12.57±1.64 0.83±0.17 3.22±1.14腔镜组(n=46) 47.66±5.03 15.66±2.94 3.62±0.57 5.26±1.37 t值 14.229 2 6.225 3 31.812 9 7.763 0 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腔镜组(P<0.05),见表3。
表3 切口组与腔镜组患儿并发症对比[例(%)]
小儿疝气也被称之为脱肠,属于儿科的常见的一种疾病。小儿疝气的类别不同,其病因也不相同,先天性膈疝的病因是患儿膈肌存在先天性的缺损,腹股沟疝则是患儿腹膜鞘突的闭合不完全,脐疝主要是患儿脐环的闭合不彻底和脐周组织不坚韧导致的。除了先天性膈疝之外,小儿长期便秘、剧烈(慢性)咳嗽、经常哭闹、剧烈运动、患有腹水等均可诱发另外两种小儿疝气的产生[5]。
小儿疝气若不及时治疗,导致疝不能回纳或卡住,会引发嵌顿疝产生,进而导致肠管坏死、缺血等严重症状发生,由于腹股沟疝不能自愈,因此需实行手术治疗[6]。当前普遍认为,年龄在4岁以上的脐疝患儿或脐环直径达到2~3 cm及以上的患儿,均应及时就医并予以手术治疗。现阶段临床治疗中,腹横纹小切口、腹腔镜手术等都是使用较多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了降低小儿发生疝气的情况,应该在平时予以科学的管理,如婴儿的腹部不要裹太紧,防止其腹内压力太高;不要急于让小儿站立,防止小儿因为自身的腹壁肌肉太过薄弱,使得其肠管发生下坠,进而引发腹股沟疝;不可让其长时间、频繁的哭闹与屏气;注意保暖,避免小儿发生感冒导致咳嗽的症状,若小儿有便秘或者咳嗽症状出现,要及时来医院就诊;平时饮食上要多食用蔬菜和水果等纤维素多的食物,多喝水,确保大便通畅;对于患有腹股沟疝的患儿,手术前应确保其呼吸道没有感染,术后则要避免患儿肺部出现感染的概率[7-8]。
在临床中小儿疝气一般会施以手术治疗,由于儿童的生理结构较为薄弱,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因此患儿开展手术的风险较大,部分患儿会出现术后恢复困难的情况。传统手术需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开腹手术,这类手术对患儿机体的影响较大,而且手术切口大,术后愈合缓慢,并且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高,容易产生术后并发症,对腹股沟管的原有结构也会存在一定的破坏性,针对年龄不足10岁的儿童来说,身体机能较差,术后康复速度缓慢,在其康复期间容易产生较多的并发症或者切口感染的情况,术后还容易复发[9]。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推广,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极为广泛,由于腹腔镜手术的伤口小,术后恢复速度快,对机体影响较小而备受患者青睐,腹腔镜手术不仅手术时间短,而且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速度快,将其应用于疝气患儿,可实现高位结扎,不会破坏腹股沟的解剖结构,患儿接受手术时产生的损伤较小,可避免血管神经损伤而导致睾丸缺氧缺血的情况,而且腹腔镜手术的术中视野清晰,不会对周围组织产生损伤,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10]。相比腹腔镜手术,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产生的伤口更小,切口层次较少,可以减少切开腹股沟管这一步骤,不需要剥离较多正常组织即可开展手术,因此产生的损伤也相对较小,儿童腹股沟较短,精索位置较浅,通过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只要稍微分离部分组织即可清楚的看见患儿精索与提睾肌,对医生手术行高位结扎有一定的便利性,手术结束后需要修复的层次相对较少,从而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11-12]。因此,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应该更加理想,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术中创伤,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转归[13]。张鼎[14]通过对两组疝气患儿分别予以腹腔镜手术和腹横纹切口手术,结果显示,腹横纹切口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36.12±3.21)min,住院时间(2.01±0.36) d,术中出血量(19.20±0.52)mL,并发症发生率2.04%,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小儿疝气采用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腹腔镜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治疗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在临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经本次试验发现,切口组总治疗有效率95.65%,高于腔镜组的71.74%(P<0.05);切口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腔镜组(P<0.05);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4.34%,低于腔镜组的23.91%(P<0.05),该结果与覃树芳等[15]的研究数据相近,在其试验中,患儿接受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2/30),明显较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说明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同时也印证了本次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为小儿疝气患儿实施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的效果更佳,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迅速,并发症少,安全性更高,进而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