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瑞,王相见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 延安)
竹子是一种自然生长迅速且在中国极为常见的禾草类植物。由于材料获取方便且材质本身极为适合加工成乐器,从古至今中国便常以竹为主材进行乐器制备,笛、箫、筝、笙等均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乐器[1]。然而,尽管近年来中国的乐器制备产业发展迅速,竹笛这一乐器的制备方法仍然多沿用传统的手工工艺进行制备,所生产的竹笛音色、音准等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尝试对中国竹笛的制作工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影响竹笛最终质量的几个关键环节,例如选材、烘烤、定孔开孔等进行了着重分析,总结了当前几位竹笛制作名家在竹笛制作工艺方面的差异性,对不同特色竹笛在中国地区性音乐如黄梅戏、粤剧、陕北民歌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竹笛在中国的传统音乐艺术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进行的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为竹笛制备、地区性音乐艺术应用提供借鉴。
尽管不同的匠人在竹笛的制作工艺与流程方面存在某些差异,但其基本工艺与制作流程均遵循一高度类似的规律。在对几位制作竹笛匠人进行调研以后发现,竹笛的制作工艺基本围绕选材、材料储放、烘烤等环节展开(图1)。
图1 竹笛制作基本流程Fig.1 Basic process of making bamboo flute
1.1.1竹子选材 选材是竹笛制作流程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竹笛制作工艺中最关键的环节。竹笛对竹子要求极高,竹材会从根本上影响竹笛的质量、音色、音准等。适合用来进行竹笛制备的竹子种类主要有苦竹(Pleioblastusamarus)、白竹(Fargesiasemicoriacea)、湘妃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f.lacrima-deae)等,各种类竹材的竿壁厚、竿径、气干密度、韧性等参数见表1[2]。
表1 几种竹材主要参数对比
竹笛工艺对竹材的要求主要有:①竹子的水分、密度以及韧性较高,方便竹笛在后续的烘烤、开孔等环节能够不出现质量问题。由表中数据可知,苦竹、紫竹在壁厚、竿径方面与湘妃竹、淡竹等其他竹材的差距不大,但在含水量、气干密度、韧性等方面较另外2种竹材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②竹子的外观要圆整、粗细要均匀,最好为生长3-5 a的竹材,能够保证竹笛制作完成以后能够获得最佳的音色、音准等。通过这2个角度进行对比,最适合进行竹笛制备的竹材是苦竹和白竹。而经过调研后发现,当前市面上销售的竹笛也多是由这2种竹子制备而成。此外,竹笛制备所需的竹材最佳采伐期通常在每年的农历12月,这一阶段竹子的含水量达到最低值,此时竹材所受到的病虫害侵扰也能够达到一年中的最低值。
1.1.2竹材储放 在长期的储放过程中,竹体内部的水分会逐渐流失,水分流失的速度与竹材的储放条件密切相关。竹材需要按照竹子的类型、生长年份、采伐时期进行归类以后保存;保存时需要根据竹笛的制作周期和产品的销售周期进行不同温度、湿度调整,通常来说竹笛所需的竹材都要在阴凉条件下自然保存3-4 a方可进行后续的制备,时间过短则竹材内部水分无法蒸发,影响烘烤水平,时间过长则竹内水分流失严重,竹材的质感、韧性等都会受到影响[3]。
1.1.3竹材烘烤 竹材烘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刺激纤维收缩进一步排出竹材内部残留的水分,使竹材在韧性和干燥度方面得到平衡[4]。不同的匠人在进行竹材烘烤时采用的工艺略有差异。有的匠人选择用木材燃烧的方式进行烘烤,有的匠人则采用专门的烘烤竹笛的机器进行烘烤。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烘烤,均需要在烘烤过程中不断观察竹材收缩情况,对竹材进行持续的翻转、移动,在平稳、均匀的手法下保证竹材受热均匀。竹材烘烤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使竹子在短期内能够适当地软化,便于在后续的工艺中对竹子进行板直,从而使竹笛的笛身稳定、平直。
1.1.4划线开孔 划线是在竹材完成板直工艺以后对竹材的内经、尺寸等进行测量,从而为后续的竹笛开孔工艺进行定位的技术。传统的划线多采用长度尺或直接进行目测的方式进行,随着现代工具的引入,游标卡尺等工具逐渐成为竹笛制作工艺中的主要划线工具[5]。划线阶段还需要对竹材进行刨皮、打磨等,从而进行更为精准的划线。开孔则是根据划好的线,用钻床或小刀对竹笛进行开孔。与人工开孔相比,钻床所开的孔多有毛边,会对竹笛的音色产生负面影响,且会影响竹笛内部的气流流动。因此,即便是钻床等机器所开的孔,也需要后期使用小刀、砂纸等对孔边进行打磨,直至气孔边缘平滑。在开孔完成以后需要用烙铁对孔边进行熨烫,使孔边纤维封闭,形成良好的通透性,使竹笛的音色更加透亮。
1.1.5接铜 接铜这一环节本身是为了降低演奏时因温度变化,给竹笛音色、音准带来的影响。加入竹子本身的材质极为优异、热稳定性较好,通常可以省略这一步骤[6]。接铜的方式主要有单插、双插2种。单插接铜工艺简单,携带方便,但在长期插拔过程中会因铜片的形变而产生漏气现象,造成演奏问题;双插接铜的工艺稍微复杂一些,但是能够充分解决漏气问题。然而,接铜的竹笛通常都难免会在插拔使用过程中出现音准问题,需要演奏者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调音。
1.1.6校音 接铜完成以后,匠人会针对竹笛进行校音。校音器的出现大幅降低了校音难度,匠人根据校音器提供的校音意见对竹笛上的每个气孔进行反复微调,直至音阶协调。
1.1.7其他 音准调整完成以后,匠人可以根据产品需要、客户需求等对竹笛的笛身进行接牛角、抛光、打磨、上漆、刻字等美工处理[7]。待美工处理完成以后,匠人通常会对竹笛再次进行调试,通过不断反复调整笛孔、笛口等使竹笛最终的音色、音准达到最佳。
尽管当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竹笛制作流程,但是某些匠人在实际进行竹笛制作时,往往并不会严格按照该流程进行,其竹笛制作工艺各具特殊性。
周林生在制作竹笛时,会选择雪后的时间进行伐竹,所采集到的竹子不会直接进行烘烤而是在放置3-5 a以后再进行烘烤与板直,尤其会在板直竹子以后用冷水对竹材进行冷结,充分提升竹笛本身的质感。周林生在进行开孔时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开工法,刀法上以握刀法和捏刀法为主。笛身所雕刻的图案多为水墨画、书法、诗词等。
应明章所使用的竹材通常生长年限在4-6 a之间,要求竹材密度容积度大,在进行开孔时严格按照大(吹孔)、中(指孔)、小(膜孔)的顺序进行。应明章出品的竹笛对材质的要求稍微宽松一些,因此成品的价格也较周林生的作品更低。
郭大强是广东地区较为知名的竹笛制作匠人,在进行竹材选择时,通常选择3-4 年生的苦竹,在烘烤环节基本不采用手工工艺,因为郭大强认为烘烤环节机器能够为竹材提供更为均衡、温度控制更加精准的处理,较手工烘烤效果更为理想。而在测量、划线、定孔、开孔环节,郭大强与其他2位匠人差别主要在于他完全依赖手感和目测进行这些环节的处理,全程都不会用到长度尺、游标卡尺等工具,在开孔时也仅使用小刀进行手动开孔和后续的所有打磨工作。郭大强所出品的竹笛多专门服务于粤剧等广东地区的传统音乐艺术,其他流派或者形式的音乐并不完全适合适用郭大强的竹笛。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具有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明快活泼等特色。黄梅戏与竹笛的结合,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时期,之后历经长时间沉淀,竹笛与黄梅戏之间的关系已经极为密切[8]。当然,并不是所有流派的竹笛均适合应用于黄梅戏中。黄梅戏对竹笛的要求主要与黄梅戏的几大特征有关。
首先,黄梅戏具有“拖腔”的显著特色。拖腔通常指的是音乐艺术表演时主奏乐器的伴奏形式。由于竹笛本身既能演奏热情、高亢的强烈音调,又能演奏细如游丝的纤巧音调,因此竹笛在进行“拖腔”时,能够完美地领奏引子,在黄梅戏的艺术叙事中起到陈述主旋律、加花变奏、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黄梅戏新衍生的“和声、复调”。黄梅戏“和声、复调”的出现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部分作曲家开始尝试对黄梅戏进行新的音乐配器,首次将竹笛的随腔伴奏与黄梅戏“和声、复调”进行结合,竹笛开始在黄梅戏的整体音乐编配上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竹笛中的梆笛具有笛声高亢、明亮的特征,曲笛则显得更加婉转、悠扬,不同的竹笛在应用于黄梅戏“和声、复调”以后逐渐成为构建黄梅戏伴奏立体和声效果中的核心乐器。
黄梅戏这一传统音乐艺术对竹笛特性的要求多为“低吹高唱”,周林生出品的梆笛最为适合黄梅戏这一传统民间音乐。
粤剧是中国广东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粤剧以及广东音乐的发展与其所使用的多种较为个性化的乐器有直接关系[9]。例如,在粤剧中竹笛通常被称为横箫,与二弦、竹提琴、三弦、月琴并称为广东音乐中的五架头。粤剧中所使用的竹笛多以C调曲笛为主。在演奏中,粤剧讲究旋律优美、细腻,乐器需要烘托整体沉稳、柔和的感觉,较少会采用高亢、激烈的演奏手法。因此,粤剧中所使用的竹笛多采用白竹制备而成。白竹的竿壁较厚,郭大强在制备白竹竹笛时,通常会选择较一般竹笛略微粗大的竹材,根据粤剧演奏者的演奏喜好调整指孔的大小、位置等,使粤剧演奏者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总之,粤剧对竹笛的要求以音色浑厚、稳重为主,郭大强的白竹竹笛最为适合。
陕北民歌是产生于陕北地区并流行于全国的传统民歌。陕北民歌与竹笛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将竹笛作为乐器中的一种融入陕北民歌的表演中。陕北民歌脱胎于陕北地区劳动人民的日常劳作、生活,具有极为典型的陕北地区汉族民歌特色。陕北民歌以五声音阶为主,调式则多以徽、商、羽为主,而较少在陕北民歌中使用宫调,角调则更为罕见[10-12]。竹笛引入陕北民歌以后,因其具有高亢明亮、豪放粗狂,极具阳刚之美的一面,又具有温婉柔和、缠绵悠长的一面,而与陕北民歌的多种曲风相协调。竹笛在传统北方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实现了与陕北民歌的高度融合。
其次,以竹笛为唯一乐器重新演绎陕北民歌。陕北地区以竹笛进行艺术演绎的启蒙者例如冯子存、刘管乐等,初步尝试从秦腔中汲取艺术精华,试图实现“器乐演奏声腔化”,即尝试以竹笛的演奏实现陕北民歌中的典型的“声腔化”;之后,元修和、高明等艺术家再次从秦腔等陕北民歌中汲取艺术素材,以竹笛模拟并创造出了类似陕北民歌的演奏技法,通过竹笛这种乐器中的滑音等技法非常完美地实现了对陕北民歌中的唱腔的模拟。至今,以陕北歌曲为基础的竹笛作品大量涌现,越来越多出自陕北民歌的竹笛演奏技巧开始出现。
陕北民歌中的竹笛演奏以及用竹笛进行陕北民歌的二次演绎均要求竹笛具有较为宽广的音域,能够实现或温婉或高亢的演奏需求,周林生、应明章等作品更能满足这方面演奏者的需求。
综上所述,对当前竹笛这一乐器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流程进行了总结,对周林生、应明章、郭大强3位竹笛制作匠人的制作工艺差异性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周林生、应明章的竹笛作品使用范围更广,在黄梅戏、陕北民歌等地区性音乐中均可使用,而郭大强的竹笛作品则明显更加适合在粤剧等广东地区传统音乐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