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扉,耿明杰,葛兰云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8)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孕育而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40年的探索与发展,从规模数量上看,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地位上来论,已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行业企业的充分认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19年,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开始启动实施“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畜牧兽医专业作为首批扩招重点建设专业,得到学校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行业、企业及相关教育专家充分论证,构建了产教融合的“线上教学、线下实训的“2Y3F”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专业教学高水平运行。
1.1 构建线上教学、线下实训的“2Y3F”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扩招背景下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决定,培养各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需要进入21世纪,面对我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现代农牧业产业的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将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升生产一线大批基层劳动者,包括退伍军人、同等学力的下岗职工、农民工及相关劳动力就业转移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进入行业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生力军,这是国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英明决策。
2019 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12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高职社会扩招的大幕,主要面对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单列计划,旨在提升国民职业素质,扩充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极力打造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培育大国工匠,让更多怀揣梦想的人搭建上大学的平台,实现人生价值,在各自行业创业中出彩。
1.2 面对扩招专项较为复杂的学员组成的特殊性,构建科学、可行的培养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宜通过对扩招入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学员的结构素质进行分析。扩招学生中平均年龄35岁,90%已婚,经历各异,生源不一,学生背景多样。针对这一生源实际,只有采取灵活多样、以线上理论教学主,线下实践教学为支撑的弹性教学模式,构建扩招专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弹性教学的实施,以期到最大教学效果。
强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是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前提。充分利用国家、省级、校级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及国家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理论教学采取线上进行,教师讲解与线上资源有效融合,常态互动、答疑解惑,适时进行课堂翻转,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可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亦可通过线上多媒体与教师互动。前2个学年每学期设计1~2周线下实训,基本技能训练在校内进行,专项与综合技能实训安排在合作企业进行,学生也可在居住地相关企业进行。
2.1 “2Y”:即双元学校和企业作为办学的主体实现双元互动,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和企业均为办学的主体,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课程开发及特色教材建设,企业选派部分业务骨干来校任课,学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业务能力训练并参与学生管理,实现“校企双元互动,办学资源同享,学生共管共育,托起明天太阳”的机制。
2.2 “3F”:即三分或三向 根据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对畜牧兽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毕业生岗位分为“动物饲养管理、动物繁殖育种、动物疾病防治”三个主要工作方向(3F),专业核心课围绕这三个方向设置。学生通过公共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和生产实践,按次序和成长规律,具有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跟岗、顶岗实习的适应和历练,学生毕业后即可胜任岗位工作,融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技术骨干。通过“双主体”办学,实现毕业生规格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
2.3 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基础平台+能力”的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畜牧兽医专业根据专业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养成为主线构建了基于“基础平台+能力”的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第一、二学期通过开设动物解剖生理、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遗传育种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使学生掌握畜禽解剖及病理检查、畜禽营养需要与日粮配合、饲料加工调制、药物使用与配伍、动物疾病一般诊疗方法与手段等技能,打造学生专业基本素质,为学习核心课构筑基础平台。
第二阶段:第三、四学期开设专业核心平台课程,打造学生专项能力和核心能力。第三学期,通过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践,体验企业文化,学习饲料生产、畜禽舍环境控制、动物繁育等岗位基本技能。第四学期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核心课程学习,通过教师讲解与示范,企业师傅指导、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熟练掌握畜禽饲养管理、动物疾病防治、畜禽繁殖与改良等专业技能,为下阶段进入企业跟岗实习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第五、六学期开设专业拓展平台课程及高端互选平台课程,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习,打造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其中第五学期进行跟岗实习,由企业选派一线技术骨干做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训练学生的专项技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融入企业文化,同时开设线上课程,丰富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为顶岗实习做足准备。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根据学生技能特长和企业工作需要进行岗位轮换,掌握多岗位的综合技能。实习结束后,学生能完全胜任岗位工作,由准员工转变为真正的企业一线工作者。
3.1 实行弹性教学、线上教学,达成人才培养目标通过“钉钉”、“腾讯”、“智慧课堂”等软件进行理论课线上直播,除校内开发的课程资源外,共享国家、省级精品在线课、国家专业资源库,实现线下互动,线下课堂翻转。学生择机学习,与教师随时互动,使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达成学习目标。
3.2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基于工作过程及学习成果为导向对专业课进行开发,,通过走访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对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应职岗位进行分析与调研,确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工作能力、素质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最终形成课程开发框架和方案。
3.3 创设最佳的教学场景,推广现代学徒制第一学年基本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校内进行,在教学中注重创设真、仿真及模拟的教学环境,尽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建立了与各学习情境相适应的教学场景,将企业工作过程融入学习过程。按照行业企业生产环节和技术要求,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计划、资讯、实施、反馈与评价“四步法”的实施,达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第二学年的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训练安排在企业进行,企业技术骨干任师傅,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训练专业核技术与综合技能,企业负责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跟岗、顶岗实习,实行轮岗工作制。通过企业文化的融入、工作场景的适应、技术技能的提升与熟练,待试用期过后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成为企业员工,实现按专业方向就业。
3.4 建立多元化评价休系,注重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结合扩招学生的特点,教学评核由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评价。采取多维度评价手段,采取企业评价、行业评价相结合,将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团队协同、独立工作与创新能力纳入考核内容,形成了教师点评、学生自我评核、企业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模式,其中过程考核评价占70%,结果考核评价占30%。在过程考核评价中,学生自我学习评价占10%,小组内学生相互评价占20%,教师评价占70%;在终端考核评价中,主要以客观试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