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成
政治监督是党中央采取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政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政治监督不仅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一、对政治监督内涵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新时代政治监督,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只有将这些内容进行系统全面总结,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准确理解、科学把握,有助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有助于实现“两个维护”的根本任务目标。政治监督理论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是一个需要广泛研讨、反复论证的过程,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探索,才能找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做到全面客观认识理解,从而形成科学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
(二)有助于理解把握贯彻落实。对政治监督内涵特征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直接关系到开展政治监督的实际效果。政治监督是新时代创新性工作,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标准,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对政治监督的理解“雾里看花”,就会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走马观花”,监督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就是“昙花一现”,无法落实,创新性上更是“镜花水月”。对于基层一般党员、干部对政治监督认识了解不足,对政治监督内涵特征更具体、更详细、更通俗的解读,就变得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只有上级部门或理论工作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把政治监督的内涵特征解释得通俗易懂,使大家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更有利于准确理解政治监督的科学内涵,具体把握问题的核心,在贯彻落实中能够合理掌握政策的“度”,才能把政治监督工作贯彻落实。
二、当前对政治监督内涵特征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缺口”。政治监督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体现,原义是指“一种政治权力关系,旨在对行使公共权力的机关和公职人员进行督促、约束和控制。”是2018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在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深化政治巡视,强化政治监督,着力發现和纠正政治偏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巡视巡察整改、督察落实情况报告制度。搭建了新时代政治监督的基本理论架构,为加强党的政治监督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政治监督的任务目标和主要监督内容进行了权威界定,为科学准确解读政治监督的内涵特征,深入开展政治监督实践探索,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提供了理论上的顶层设计,使“做什么”的问题有了明确答案。
现在我们面临的就是政治监督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由于对政治监督的实施主体、监督对象等构成要素,也没有规范性文件予以明确,在“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还缺少一些更具体更微观的解读和表述,形成了政治监督内涵特征权威解读的理论“缺口”。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监督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二)逻辑困惑。政治监督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是指政治监督和党内监督、国家监督等的关系。但在具体操作中,一些人认为,政治监督因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而起,就是专门针对党内而言的,因此政治监督应该包含在党内监督之内。这个观点有相当的代表性,如“党内监督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的监督,即政治监督、纪律监督、权力监督和作风监督”。这种逻辑的主次关系,是相当一部分专业干部的困惑所在。
(三)概念偏差。政治监督属于先有实践需求,后以理论去说明实践的实际性工作。不同于先形成理论支撑,再以理论支撑指导实践、完善实践的政治活动。基层实务工作者或有关人员主要是从领导讲话、中央文件或有关文章等信息来源进行分析研判,理解因人而异,造成偏差或误读。虽然大致方向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规范理论,在细节处易给政治监督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影响整体工作效果。
三、政治监督内涵特征的个人理解与界定
通过认真学习,结合工作实践深入研究,个人对政治监督的认识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监督和其他监督的逻辑关系。政治监督因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而起,根本任务是促进“两个维护”,因此应强化“党的政治监督”的根本理念。党内监督仅指党内,无法涵盖以监察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监督。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根本一致,政治监督应该能够对党内监督和国家监督起到统领作用。在我国,政治监督主要包括党的监督和国家监督。在整个监督有机体中,政治监督是核心,其他各种监督都必须以此为核心。纪律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都是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监督属于国家监督的范畴。从这个角度分析理解,党的政治监督既包括以纪律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党内监督,也包括以监察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监督,即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政治监督对其他监督方式具有统领性。
(二)政治监督的主要构成要素。要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政治监督内涵特征的前提和条件。
1.实施主体:政治监督缘起于党的政治建设。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有关部门、纪委监委等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任务。以此为依据,我们要破除政治监督就是纪检监察的“思维误区”,政治监督并非仅是纪委监委一家的事,其他党委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也有开展政治监督的任务,如“加强和改进组织部门政治监督职能发挥”等等。参照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委和纪委在党内监督中,分别承担主体责任和专责机关责任,党委和纪委监委在政治监督中,也应正确把握好、分别承担好主体责任和专责机关责任的关系。纪委监委既要履行好协助职责,为党委主体作用发挥当好参谋助手、提供有效载体;还要结合“三转”,切实履行好专责监督责任。
2.监督对象:作为党的政治监督,政治监督的监督对象应首先框定在党内,包括各级党组织,所有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党外干部。他们在宗旨意识、价值观念、工作规范等方面的追求,和中共党员是一致的,也需要通过加强政治监督,不断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进一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因此也应参照党内标准实施政治监督。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在监察监督之内,属于国家监督范围的,也应纳入政治监督范畴。这样确定政治监督的监督范围,有助于实现和纪委监委、监察监督范围的高度吻合,也符合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总体目标。
3.监督内容。政治监督的监督内容是反映政治监督性质内涵的核心区域。我们深入学习领会政治监督根本任务目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其内容特点,把握核心要义,防止出现政治监督执行不力,泛化、虚化、简单化等问题。
一是用科学解读政治监督的主要内容和纪委监委日常监督的关系。政治监督的主要监督内容和纪委监委日常工作既有内在关联,又有一定区别。纪委监委日常工作范畴,既包含政治监督当前这些特定工作任务,还包括日常、长效的监督工作,既是为完成政治监督当下任务要求而开展,又是为实现政治监督的长远目标而服务。政治监督也蕴含在日常监督之中,政治监督是“重点突破”,日常监督是“全面开花”;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从业务看政治、从问题看责任、从现象看本质”的目标要求。
二是要用发展眼光理解政治监督的内容重点。政治监督的监督内容重点是具体、实践的,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两个维护”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跟进的过程,必须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丰富以及我们党在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心而不断推进。在不同的时期,政治监督的内容也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但不论怎么变化,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实现党的政治意图、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等,始终是政治监督的重点。
三是要用辩证的思维分析不同组织机构、不同层级在政治监督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由于各层级、各组织机构职责定位不同,所担负的政治任务不同,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必须要把政治监督的要求和本地区(单位)的职能职责、重点任务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政治监督的重点任务、重点对象,突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不能上下一般粗、各地一刀切”的要求。对政治监督的考核机制,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而分别采取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三)政治监督的基本属性
1.明确政治监督的概念定义。对政治监督的概念进行定义,不仅要体现出个人对政治监督性质特征的理解思考,还要体现出政治监督自身的规律特点,更要体现出党中央对政治监督的基本要求。政治监督的概念定义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政治监督的实施主体,政治监督的工作目标或实施目的,政治监督的客体(也就是监督对象或监督范围),政治监督的主要监督内容等等。
2.政治监督是一种统领性的重要监督形式。政治监督相当于一条主线,贯穿于其他监督方式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其他监督方式都要体现出政治监督的本质特征。政治监督的具体化,既体现在对当前重点监督内容的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还體现在要对监督内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