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耦合路径浅析

2021-02-14 19:52陈洁雯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耦合

陈洁雯

摘  要:就业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检验。高校在新时代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系统性教育,促进二者形成合力,把突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成才道路与目标的选择、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等问题优化对接,把思政教育融入生涯教育和专业课程中,在教育形式上更要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完善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三全育人的落实。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耦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131-0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加强思想政治育人效能,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就业观,发挥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多维度育人作用尤为重要,如何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指导,形成针对性融合路径,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对于二者的融合,早在2009年3月,教育部就刊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教思政厅〔2009〕1号),文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统筹考虑和安排。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1]。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2]。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互通共融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通过梳理各高校的就业数据和实地调查发现,当下,学生的择业观呈现多元性,这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较高比例的学生把职业稳定性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但也不同程度维系着传统择业价值观,充分考虑把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作为重要考虑方向。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伴随而来的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部分毕业生在择业中呈现出功利性、模糊性、被动性、盲目性的特点。

(一)择业的功利性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的投入对每个学生及家庭来说也是一种投资,可提高个人收益,因此关注收入作为择业动向无可厚非,但是把薪酬和待遇作为首要标准就偏离了高等教育的功能导向,较少关注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如我国东西部提供岗位的能力需求和实际工作内容需求的结构性差异,造成部分学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情况,这些就是择业功利性价值的选择结果。最好的协调方法就是通过思政教育让学生的选择相对合理和融入自我奉献精神,打破功利性的壁垒。

过度关注收入会造成择业本身的价值偏离社会需求价值,会使学生出现跳槽频繁、随意违约、诚信意识弱化,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贪图安逸,择业时拈轻怕重、精致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问题,走出工作岗位后还沉浸在象牙塔的封闭教育模式中。

(二)自我定位的模糊性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生涯规划和适应力表现良好,很多同学可以把知识和职业进行合理对接,但是受到成长环境、地域差异、知识素养、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对职业的认知和判断差异很大,很多学生在竞争经济和效率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显得无所适从,盲目盲从,模糊不清,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是迷惑不解,高估和低估自我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学生心态失衡,并且产生心理问题,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层面亟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创新创业大背景下的就业教育改革,很多大学生就业都追求自我本体价值,甚至追求个性就业,注重个性发展,希望达到自己的职业预期,这些都是好的动向。但是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学生通常出现眼高手低、期望值偏高的情况,同时由于其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低,导致就业压力和心理素质的失衡。

(三)就业的被动性

单就2021年数据来看,5月13日,教育部召开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新闻通气会。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3]。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就业压力确实存在,从现实访谈和实际情况得知,部分学生明确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亟待提升,甚至还有一定比率的毕业生等待就业、自愿待业、放弃就业或随意违约、解约等,部分学生蜗居、啃老,“二战考研”“二战考公”等,这些都是违背市场规律的,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很多学生未从传统的就业观念中走出来。

诚然,大学生就业观培育和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综合素养、知识水平、道德修养等。从走访学生家庭和调查问卷分析来看,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就业是学校应该履行的义务,与家庭教育没有关系,重视学生成绩甚过重视学生就业,缺乏甚至没有与学生关于就业的深度沟通,忽略学生的就业教育。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确存在,表现之一是就业意愿和就业状况之间的不匹配,这些都是部分学生就业中的非理性因素。

(四)思政教育的盲目性

虽然高校把思政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的重点工作,但是部分学校把思政教育真正融入课堂教育及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时流于形式,很多高校和学生甚至认为学好专业课是第一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第二位的甚至不重要,这也忽视了二者结合的时效性和现实性。

部分从事思政教育的老師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之甚少,很多高校没有专业教学团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理论课上一味地灌输,使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缺乏亲和力,有的形式主义严重,有的忽视就业指导理论的学习,导致就业指导教育效果出现偏差,作为接受者的学生存在理论认知与实践脱节的矛盾。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耦合路径

大学生的就业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学生个人和家庭和谐,关系人力资源的整体素养,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高校应遵循大思政教育的新理念,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行之有效地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一)落实生涯规划教育,树立良好职业价值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进行思政教育、促进就业的有效载体。高校应不断深入研究新时期学生就业思想特点,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塑造进行引导和内化教育,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择业指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着重结合每位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进行综合测评,在開设的生涯教育课程中,加强对择业观的教育,对行业性和区域性的政策知晓和就业信息进行筛选,以全面了解国家最新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高校应让学生合理区别职业性质和单位性质的差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通过具体的生涯规划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在活动过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

“进入新时代的大学生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也需要正确的就业观和科学的就业技巧的教育和引导,才能扬长避短,顺利就业,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强化就业教育,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就业教育模式。”[4]高校应通过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让毕业生消除择业和就业时的迷惘,对用人单位信息、求知技巧、自我推荐方式、求知礼仪等全面把握。

目前国内所有高校基本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或就业指导类课程,在新时期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受网络媒介等信息接收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虽然进行了理论学习和一定程度的实践实习活动,但是收效甚微,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仍不以为意。

(二)创新思政教学融入以核心素养的专业课程教育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立足中国特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在新时代,大思政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创新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以思政融合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学习应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专业课堂教学之中,专业课程要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课程结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实施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岗位的匹配度,强化应岗能力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突出思政课程教育融入的亲和力、针对性、时效性,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综合发展,增强在就业指导中的效度和社会维度的整体考量,必须以当代中国发展真实而生动的现实为基础,了解基本国情,深入民族精神教育,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服务国家、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明确东西部岗位提供的结构性差异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矛盾。

(三)确实加强社会实践与就业能力提升培养相结合

“高校实践育人的运行是高校实践育人机制中的主体部分。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关乎高校实践育人效率、质量与发展的关键,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相互关系。”[6]通过调查发现,在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中,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虽然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是重要培养内容,但部分教师对融入思政教育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造成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不到位。理论教学应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就业教育计划,提出精准的就业实践内容。

高校可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开展各种校园活动,通过活动宣传思政实践,也可以利用合理的假期时间,让准毕业生提前体验义工、支农、支教、帮困等,推动“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活动实施,或者通过先就业者朋辈帮护,现身说法,让其通过自己的基层经历和价值选择,为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培养教育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四)大思政格局下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有学者指出,“大思政本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及其体制、生态和运行机制的实践要求。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实践演进,在形式上是由‘三育人’到‘N育人’的逐步扩展,使‘静与动’‘量与质’‘显与隐’有机统一。”[7] 就业教育是全方位的联动工作,应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建立协同机制。

通过调查发现,全社会参与就业教育的合力明显缺乏协同能力。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校应让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历程;要认真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的理念,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把就业质量提升落到实处。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针对每个准毕业生个体进行实际的思想问题教育,根据新时期学生就业新特点, 积极探索并建立将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实施创新创业战略是深化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成功就业的关键举措[8],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时代精神赋予就业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指导下广泛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将新时代新青年的思想要求内化为易于接受的认同。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就业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也是结合新时代毕业生需要的一种新方法。例如,教育部从2020年开始推介“24365校园招聘服务”特色就业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网上校园招聘服务,这些活动对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收效突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EB/OL]. (2009-04-10). http://www.moe.gov.cn/s rcsite/A12/s7060/200903/t20090325_179039.html.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 (2020-11-20). http://www.gov.cn/zhengc e/zhengceku/2020-12/01/content_5566303.htm.

[3] 教育部. 新闻通气会:介绍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和就业促进周活动有关情况[EB/OL]. (2021-05-1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21/tqh_210513/mtbd/202105/t20210513_531321.html.

[4] 胡海燕.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创新[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2):105-107.

[5] 本报评论员.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N]. 中国教育 报,2016-12-13.

[6] 陈步云. 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7] 刘兴平. 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 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4-108.

[8] 国务院.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5-05-13). http://www.gov.cn/xinwen/2015-05/13/conte nt_2861327.htm.

(荐稿人:向德富,长江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耦合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瑞萨电子推出光电耦合器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