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

2021-02-14 18:46葛新宇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葛新宇

摘  要:文章根据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并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阐述了“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对新时代落实课程立德树人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意义,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引领价值作为目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四个角度,紧扣“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068-03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济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核心基础性课程之一。它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整体运行状况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涵盖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财政货币理论、就业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等,旨在总结归纳宏观经济的影响因素和运行规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其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领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框架,并将分析框架用于指导国家或区域经济活动。这是一门理论性强,同时也强调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以把握经济运行规律、正确指导分析实际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课程。每个国家的制度环境、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等条件均有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本国的制度情景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称职的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考虑到课程思政这一背景,在不同层面上对宏观经济学课程做出系统性的教学改革,无疑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有力举措。教师可通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有机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中,使学生成为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意识,根植家国情怀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目标可依次分为三个层次:传授知识、提升能力和引领价值。第一层次是知识传授,即通过不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升经济学知识素养,培养良好的经济学直觉。第二层次是能力提升,即对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进行改革,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辩论、中西对比、专题研讨、追溯历史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三层次是价值引领,即在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场景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国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路径及目标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经济现象分析结果的总结和升华,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当代学生的心脑中。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教学理念改革

教学理念主要是指教师在特定环境下对教学活动所形成的看法和印象,其通常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稳定性。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促进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三观和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教学理念改革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宏觀经济学”教学课程。在原有“宏观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适时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教学“源头”就把关好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第二,教师要率先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其中的重要观点与“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理念进行知识衔接和融入。

(二)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是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基本依托所选教材的内容,当前我国高校在“宏观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上主要包括国内主流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国外教材如曼昆主编的《宏观经济学》和自编讲义三类,这三类教材的共同点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为背景,剖析市场运行机制,梳理市场影响因子,总结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然而,这和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大相径庭,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正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还不够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先从教材的选择开始,高校可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

其次,充分挖掘教材所含的思政元素,保证教材在向学生传播理论文化知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实现思想价值上的引领,充分发挥教材所含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相对比较多,已有较丰富的探索和实践[2-3]。如教师讲解经济增长理论时,可融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路径和目标,深入阐述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任务,以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越性,以此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制度优越性的自豪感,同时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意识和爱国热情。教师在讲解失业的衡量和影响时,可融入我国当前的就业状况和就业政策,比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有效鼓励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推动中国经济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讲解国际贸易理论时,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学生理解并深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而有序推进高质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三)教学方法改革

1. 案例教学法

在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教授和作业考察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设置由浅及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案例隐含的理论知识点,同时还应将案例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并引入相关的思政元素,鼓励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爱党爱国意识,实现价值观的引领和认同[3-4]。

2. 专题教学法

对于教材章节的重点内容,尤其是难点内容,教师可事先准备好相关材料,通过专题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在专题材料中联系对比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支持学生自觉深入学习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认同并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3. 对比分析法

在讲到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宏观调控等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具体应用时,不能直接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要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深度挖掘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思政元素,把思政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注。

4. 联系历史法

在讲述经济史时,教师不仅可以介绍西方经济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还可以给学生讲解中国经济学的起源,带领学生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背景中理解中国的经济思想,譬如理解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管仲的经济思想,同时了解中国经济思想的特点和适用性,增加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5. 实践教学法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理论的内涵,才能在遇到实际经济问题时更准确地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关注我国社会、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的普遍现象和热点问题,并带领学生深入社会或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在真实场景中切身感受中国在科技、人文、经济、社会和民生等领域的发展,深刻体会宏观经济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相融合的力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改革

教师本身不仅要有扎实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当研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能恰当地把相关的思政要素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因此,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评价目的应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成长和进步为基础,坚持发展性评价[5]。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即要对教师的思政元素挖掘融合能力和师德师风素养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第二,评价目标多元化原则,即既要重视智力层面,也要重视非智力层面;第三,评价方式多样化原则,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必须实现有机结合,做到重过程亦重结果,同时坚持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的辩证结合。

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与评价要从专业维度向基本素养、职业选择、家国情怀等多维度延伸,使其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动。对教师的评价依据则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师风师德、教学方法、学生培养等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专业素养、诚信品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

基于上述教学评价改革的原则和依据,文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高校应把政治思想品德和师德师风素养作为教师考核的最重要指标,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整个教学阶段。第二,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对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和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融合程度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三,在设置作业、课程论文和考试内容时,教师应适当引入相关思政要素,并把学生的思政认识和理解程度作为重要的考察点。第四,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及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应保障教学评价反馈机制顺畅,积极听取和总结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的教學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语

“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在遵循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既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知识与专业能力素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辨析国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知与理解,这就需要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做出综合考量。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加强培训和研修,提高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和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在教材选择上,向学生传播先进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又要在思想上对学生有所启迪和指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通过案例教学法、联系历史法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理解及兴趣,并且潜移默化地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评价方面,应从专业维度向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社会责任等多维度延伸,深入挖掘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积极正面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完美融合,保证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性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经济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2019-03-18). 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 王晓军,刘加林. 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探索[J]. 高教学刊,2021(20):110-113.

[3] 靳卫萍. 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初步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20(2-3):54-59.

[4] 高千惠.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08):28-30.

[5] 李磊,朱跃,倪琳. 基于发展性评价的现代全景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69):62-63+89.

(荐稿人:杨锐,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