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医学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2021-02-13 12:51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概论红色医学

王 丽

(长治医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0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百年展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好比“小麦的灌浆期”“拔节孕穗期”,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必须抓好思政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红色医学文化资源包含医学的相关元素,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是思政教育的“盐”融入医学生实际的重要载体。长治医学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注重挖掘红色医学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2020年春季和秋季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以“读懂中国”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领学一篇经典、讲述一个故事、接力一封家书”的方式参与实践教学,这样的“换包装”“改配方”“强工艺”让“概论”课实践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提升“概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具有一定作用。

一、红色医学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

“红色医学文化资源从表现形态来看,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具体来看,物质文化形态的资源包括:红色医学、红色医院、红色医生等物质载体形态的资源;精神文化形态的资源主要指渗透在物质资源中的精神和思想。”[2]2020年春季学期“概论”课教研室以“读懂中国”为主题,组织学生通过“领学一篇经典、讲述一个故事、接力一封书信”三种方式参与课堂实践。具体设计如下。

(一)领学一篇经典,读懂经典中的中国理论

“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而自信来源于认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为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从引导学生读原著入手。结合医学生专业实际特点,教师设计了“理论类”和“通俗类”两类经典读物,目的是通过学生领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懂经典中的中国理论,树立理论自信。“理论类”经典读物中,教师提供了马克思、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所著经典著作,同时还重点推荐了孙中山的《建国方略》。“通俗类”经典读物中,提供了毛泽东诗词以及《平凡的世界》《春天的故事》《陈奂生上城》等,重点推荐了《纪念白求恩》《送瘟神·二首》。学生在自学基础上领会经典中的思想,通过领学进一步深化理解,在这样的相互学习中,引导学生感受真理的魅力,读懂经典中的中国理论。

(二)讲述一个故事,读懂故事里的中国力量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概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参与课堂互动。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供了革命者故事、革命遗迹故事、战地医生故事、中国现代医学各学科奠基人故事、新中国建设者故事、赤脚医生故事、乡村医生故事和春天的故事等选题。每个选题下推荐了相关参考资料,形成了系列资料库。例如,在中国现代医学各学科奠基人故事选题下,教师提供了中国外科学奠基人裘法祖、中国肝胆外科奠基人吴孟超、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林巧稚、中国放射学奠基人荣独山等具体资料供学生学习,目的是通过故事本身感染学生,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讲故事,使学生读懂故事里的中国力量。

(三)接力一封书信,读懂书信里的中国情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曾经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书信中记载的不仅有小情还有大爱,不仅有个人还有家国。特别是抗战家书、红色家书中有对家人的思念、有迷茫困惑、有价值选择、有理想信念。家书让英雄人物从书本走进生活,成为“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借鉴《信·中国》《见字如面》《念念不忘》等节目以及近年来出版的《红色家书》等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书信资料库,并重点推荐了《白求恩去世的前一天写给聂司令员的一封嘱托信》《汶川地震期间十三位军医院的护士一封联名信》以及战“疫”时期医务人员的抗疫家书等,目的在于通过书信接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思想之美,读懂书信里的中国情怀。

2020年春季学期实践教学开展后,通过教师汇总分析发现,在“领学一篇经典、讲述一个故事、接力一封家书”三种课堂实践活动中,选择“讲述一个故事”主题的学生人数最多,达到近80%。这说明了故事叙事话语的价值。鉴于此,教师在2020年春季学期实践教学设计基础上,结合2019年秋季教学内容和2020年社会热点,对“讲述一个故事”环节做了进一步设计。2020年秋季学期,“概论”课实践教学“讲述一个故事”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以下选题:第一,我们的脱贫故事;第二,我们的战“疫”故事;第三,我们的改革故事;第四,我们的文化故事;第五,我们的纪念日;第六,我们的英雄;第七,我们期待的美好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些故事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使“概论”课实践教学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现实社会。

二、红色医学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

“人们思想的形成、发展、检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思想,克服错误思想,必须以社会实践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3]“概论”课教师通过组织校内实践、校外社会实践、虚拟实践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探索将红色医学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发挥实践育人的价值。

(一)融入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主要在课堂中进行。教师通过设定实践主题和互动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参与课堂展示。在具体实施中,注重个人展示与小组展示相结合、线下展示与线上推广相结合、学生参与同教师指导相结合。具体步骤为:第一,学生个人从教师提供的选题中任选一个题目。第二,从PPT+视频录制、音频录制、图文制作、H5新闻、主题绘画、心得感悟等方式中任选一种方式准备相关选题的课堂展示作品。第三,教师在前期实践展示辅导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相关主题,并且遴选出二分之一的作品进行课堂交流(遴选时尽量选择适合课堂上现场展示的主题及形式,不适合现场展示的形式,例如,微信图文、心得感悟等则通过其他方式呈现。鉴于此,教师遴选的依据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以防打击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第四,教师按照小班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8—10分钟的课堂展示,展示结束后教师进行现场点评;第五,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展示出来的优秀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小医学思政”进行线上推送,以便影响更多学生。

(二)融入校外社会实践

分散在各地的红色医院、红色医学院遗迹等物质载体资源是红色医学文化资源线下呈现的重要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可观、可感,人们在参观、考察、调研中可以直接受到情感冲击和教育,使人印象深刻。教师组织学生通过集中参观考察和个体参观考察的方式收集事实材料,提升理论认知,领会精神品质,接受思想洗礼。个体参观考察主要通过与团委合作,引导学生在寒暑假参加红色走访、假期调研等“三下乡”活动。具体组织方式如下:教师在放假前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题辅导,帮助学生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制定科学的考察计划;放假后,学生到家乡周边的红色医学文化遗址、遗迹等场所进行现场考察,或者到医院院史馆、医院相应科室考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考察报告,开学后在课堂展示中进行汇报交流。集中参观考察则通过教师统一带领学生考察的方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参观考察前教师要对考察的目的、意义、与教学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参观;考察中,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考察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感悟和体会。

(三)融入虚拟实践

带领学生参观实践教学基地难免受到人员、经费以及学生安全等具体因素的影响,因此,组织学生参与虚拟实践,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将现场参观通过网络方式转变为虚拟化参观,引导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中深化认识。在虚拟实践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红色医学文化资源的呈现问题。遗址、遗迹等物质性载体是红色医学文化资源的呈现方式,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扩大,教师需要积极运用新媒体,从而实现红色医学文化资源的多样化呈现。

例如,视频日记(Vlog)是由普通人拍摄并发布在媒体平台上的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在抗“疫”初期,视频日记(Vlog)成为人们了解武汉的窗口。“仅新浪微博一家媒体平台,‘武汉Vlog’话题在1个多月时间里就有近20亿的浏览量。”[4]Vlog之外,微信图文、抖音短视频、H5新闻、歌曲等多种多样的新媒体作品,短小精悍、互动性强,受到青年群体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的特点,这些可以成为红色医学文化资源线上呈现的具体方式。例如,红色医学文化资源中物质形态的资源,可以通过VR等技术进行呈现,学生虽然没有实地参观,但通过线上参观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精神文化形态的资源,例如,红色医生故事等,可以通过图文、短视频、Volg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呈现,以增强影响力,让学生随时随地参与互动,接受教育。

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主题的确定。课堂实践选题要以教师理论讲授框架作为重要参考,选定的主题需要拓展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呼应;要以当年社会热点事件作为重要参考,选定的主题要呼应社会热点事件,旨在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第二,课堂展示内容的确定。同一个选题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有的方式(例如,演讲、辩论、朗诵)通过公开展示呈现出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有的方式(例如,心得体会、图文)通过静静阅读的方式更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鉴于此,教师在选择具体课堂展示内容时,也需要考虑主题呈现形式的特点。第三,线上成果推广。课堂实践会受到时间、地点、辐射人员范围的限制,为了使课堂展示的成果走出课堂的限制,教师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小医学思政”,借助线上平台,让成果展示到更广的时空。同时在线上展示学生的成果,对于他们既是一种肯定和激励,又是一种相互学习的重要方式。

三、红色医学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分析

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具体表现在,通过“换包装”“改配方”“强工艺”,让思政课教学语言贴近学生、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教学方法贴近生活,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引领力。

(一)“换包装”,让教学话语贴近学生,提升“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理解社会实际问题的重要方式,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各高校形成了许多具体方法,例如,研讨会、读书会、辩论赛、观看视频资料、社会调研等。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方法雷同,形式落后,不能有效支撑其教学目标[5]。实践教学改革中,教师首先从实践教学形式创新入手进行“换包装”。具体以“读懂中国”为主题,将红色医学文化资源融入其中,通过“领学一篇经典、讲述一个故事、接力一封书信”三种方式对实践环节进行了重新“包装”,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这样的改革下,红色医学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医学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党史故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完善、发展的故事等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资源;红色医学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四个自信”等纷纷在这三种方式的“包装”下静静呈现,思政教育的“盐”也慢慢融入。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非常高,虽然提前规定了可以在教师提供的选题外进行自主选题,但是从最后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主题和材料范围内进行了选题。“现代医学各学科奠基人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医疗技术的发展变化”“我们的战疫英雄”等成为选题热点。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提升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二)“改配方”,让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提升“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感召力

真理本身就是有魅力的,经典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逻辑。医学院校绝大多数专业为医学类,学生专业学习内容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课程以及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专业课程。在教学改革中,教师从医学生实际出发,对红色医学文化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出其中“理论类”和“通俗类”两大类经典读物,引导学生自学并领学。

课堂实践中,有学生结合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通俗类经典读物《七律二首·送瘟神》进行领学。学生在解释诗词基本意思的基础上,首先,从“华佗无奈小虫何”出发,结合《寄生虫学》相关专业知识讲述了血吸虫、疟疾等寄生虫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其次,从“斗虫灭灾七十载”的梳理中,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组织科学家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举措,并重点讲述了在血吸虫病和疟疾防控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陈心陶和屠呦呦的故事,总结提炼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是国家重视、发动了人民群众、采取了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以及科学进步;最后,从“任重道远且慢行”的感叹中,讲述了学校及教师对寄生虫病防治做出的贡献,以及当前国家防治寄生虫病的举措,并且用自创图片的方式展望了对于“零例疟疾”的期待,号召同学们毕业后为传染病防控多作贡献。这样,学生通过“领学一篇经典”的方式,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结合《寄生虫学》所学内容,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健康工作的举措和成就。通过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换上新“包装”,走进学生,在互动中引导学生读懂中国理论,提升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感召力。

(三)“强工艺”,让教学方法贴近生活,提升“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引领力

思政课需要有一定的“灌输”,这里的“灌输”不是机械的硬灌,而是一种师生互动基础上的理论武装、思想引领,但是具体如何“灌输”,考验着教师的“工艺”。课堂实践教学主要环节为课堂展示,课堂展示先由学生对自己准备的主题作品进行交流汇报,学生选择的课堂展示方式图文结合、视听兼备,同时还有自己设计的辩论、视频、朗诵、采访等艺术化方式,汇报后教师当场与学生交流互动。通过这样的“工艺”,“概论”课实践教学从科学性、理论性、学术性、逻辑性的学术式沟通走向通俗性、生活性、艺术性、互动性的社交化沟通。例如,在课堂展示中,一位同学通过“中国现代医学各学科奠基人故事”的主题讲述了“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青年时期远赴德国学习医术,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国发展祖国医学事业,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医学文化交流促进中德文化交流的故事。这样,抗日战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走进学生生活,在无形中助力学生成长。

“强工艺”除了表现在转变“灌输”方式之外,还表现在转变“灌输”载体。当前,思政课面临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网络生活方式。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手机网名9.32亿”[6]。从青年学生信息接收的新特点出发,“概论”课实践教学开始转变“灌输”载体,注重运用网络工具“强工艺”。2020年春季学期,“概论”课实践教学课堂展示环节借助学习通、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线上平台进行,同学们在网上相互学习。在运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堂展示之外,教师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小医学思政”推送线上学习内容,推广学生课堂展示成果。截至2021年2月28日,已推送“读懂中国”相关主题课堂展示作品59期,教师将学生作品推送成功后会分享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转发和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这样,借助新媒体工具,学生课堂展示成果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有助于发挥引领力。

四、红色医学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反思

(一)红色医学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青年时期是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从医学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来看,其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当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要求医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文、理、医的渗透,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医学具有科学性,同时具有人文性,要求在培养医学生中,既要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医德的引领,引导医学生同时具有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人民健康,建立了基本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了人民健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当前,健康已经不仅是一种个人需要,而且是一个社会发展文明和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和价值取向。医学具有社会性和服务性,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最终的目标指向是服务人的生命健康。这决定了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服务祖国医学事业、助力保障人民健康的合格医学人才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健康守护人。要求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价值引领,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医学生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人民大众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医学院校“概论”课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是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医学专业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国家主要战略目标发展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回应医学生个人的成长需要、回应医学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回应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医学生成长成才,培养服务社会、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医务工作者,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红色医学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在医学生培养中具有特殊的育人魅力,拉近了医学专业、医生职业与思政课的距离,在医学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应积极推广。

(二)红色医学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可能性

从政治性看,红色医学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有关;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关;与新中国“站起来”“站稳脚跟”“巍然屹立”的历史过程与历史成就联系在一起;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完善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从技术性看,红色医学文化资源与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与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医德品质和人文情怀联系在一起,不仅包含了医疗、医学、医生等专业知识,还蕴含着医生培养和成长所需的道德品质,是医学生教育与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素材。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红色医学文化资源是“概论”课走进医学生的桥梁,是贴近医学生实际的重要载体。

“概论”课实践教学目标为引领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将青春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红色医学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与“概论”课实践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形式的重要资源。

(三)红色医学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师生关系

“概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确定实践教学主题和方式,编制实践教学选题资料库,拟定实践教学计划,组织实践教学执行(前期辅导、课堂节奏把控、现场点评),指导实践报告撰写、汇编实践教学成果、运行微信公众号。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准备课堂展示内容、进行课堂展示、撰写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自我教育。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互动中,目标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例如,一个学生在“我身边的抗疫英雄”中分享了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王婷医生一家三代接力报国的故事,同时分享了采访王婷医生的视频。视频中王婷医生讲述了抗疫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并讲到了对在校大学生的寄语。正如学生所说,“这些逆行的战士,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师兄师姐,是我们以后的同事,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学生在听故事、看视频、观采访的过程中受启发,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体现,也是学生自我教育主体作用的表现。另一个学生在课堂展示前讲到,看到别的同学准备的PPT“高大上”,朗诵“专业范”,还有自制的微视频,相比自己的作品太“low”了,一下就被比下去了,感觉受到了“暴击”,于是重新选题并且整理资料,希望更好呈现。可以看出,学生从课堂展示活动本身中受到教育,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主体作用的表现。总结来看,学生是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发挥灵魂和主线作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中真正成长起来。

猜你喜欢
概论红色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红色是什么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医学的进步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