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特征任务与价值建构

2021-02-13 11:39:00魏家丽马子雯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教思政教育

魏家丽 马子雯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8,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人才与产业、经济有机衔接,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引领发展、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从以往较单纯的学校教学涉及到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等多个领域,面向更广泛而复杂的主体,这对我们思政教育的特征、内容、形式、目标与任务产生深远的影响和重构,也必须需要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把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功能发挥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培养有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和具有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高质量人才。

一、新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场景丰富

过去,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校课堂,教学环境较为单一,而从课堂氛围来说,也相对比较刻板严肃,学生们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和影响。产教融合之后,教学场景极大的得到拓展和丰富,传统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思政教育的阵地可以是行业、企业、或者某个培训基地,教学空间更加开放、场景更加丰富,氛围也更加轻松、活泼。通过这些教学场景的融合,进一步推动“全方位育人”的多维建设,实现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共同育人的协同机制,同时结合网络化时代的技术特征,构建线上空间、线下阵地多场景的教学环境。

(二)教育主体多元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教育的主体也实现了多元化的转变,参与思政教育的教育媒介、教学团队进一步扩容,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意味着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这一教学主体和学校这一场景,而将面对着企业、行业等更广泛的主体,同时,随时数字网络等新媒介的兴起,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学生面临着更复杂多元化的价值冲击,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往往会有重经济、轻思想的价值取向,与我们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产生冲突,教学难度也相应的增加。必须提升企业等其他主体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真正培养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现代素质的产业人才。

(三)课堂形式多样

教学场景的丰富和教育主体的多元,对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产生了相应的要求,以往学校课堂式的讲述已经无法满足产教融合环境下的新要求,一是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大量企业案例,突破以往刻板、纯理论的灌输,增加内容的趣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不断激发广大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取得良好效果;二是教学方式也可以结合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培训等,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教学主客置换,学生们不再是单方面的教育接受者,也可以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宣讲团队,以年青人的方式去开展活动,拉近学生们的距离;四是借助数字化手段,以微电影、短视频等贴近时代潮流的媒介,增强课堂沉浸式体验。

(四)任务目标务实

思政教育在产教融合这一新背景下,首要目标是为中国现代产业培养集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实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目标任务也具备实践性、务实性的特点,在开展教学中,要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生素质、教学目标等细化教学任务,更加注重过程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并将思政教育注入到产业化发展的全流程体系中,促进人才成长和企业成长有机融合,教学目标要牢牢围绕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根本任务、设置与当前时代发展和现代企业转型紧密衔接、与学生们的生活、学习、思想、就业等实际情况密切相联的目标和任务。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任务设置

(一)顶层设计与具体落实相结合

思政教育涉及到的环节很多,包括教材、课程、老师、场景等,是一个体系化科学化的工程,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主要是围绕教育部“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试点要求,要推动思政教育相关机制制度建设,加大资源整合,进一步拓展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建立相应评审和绩效考核措施,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素质过硬、师德过硬的思政教师人才队伍;其次围绕思政教育改革,对标新任务新要求,打造一批综合试点项目和重大精品项目,通过榜样示范积极引导促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工作。

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在具体落实措施上更要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首先是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任务的编制规划,做好教学设计,注意课程的生动、鲜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教学目标;积极发动学生社团、学生会的作用,更好的把思政教育内容、内涵、理念等通过年青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们的思考和认同;要打通教育各环节的融汇贯通,推进思政教育与德、智、体、美、劳的有机融合,多维度全方位的进行人才培养。

(二)一个内核与多维协同相结合

一个内核就是指“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且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几个根本性问题。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思政教育要紧紧以“立德树人”这一内核为宗旨,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进取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为实现伟大富强中国梦培养全面发展的筑梦者和接继者。

多维协同,就是谋划“大思政课”的教育策略,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场景,关系等,比如加强与企业、机关、社区、合作单位等各领域的合作,开展沉入性深、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思政教学,帮助引导广大师生走出校园,放眼社会,将所思所学与祖国的重大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形成全社会联动,多维协同的思政教育格局。

(三)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相结合

高度重视思政教育,首先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人,增强学生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们从信仰上,思想上、行动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学习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与必然性、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四个自信”的理论滋养人生,指导学业和事业,筑就个人精神品格。

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融。在理论的指导下思政教育的实践更需要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教导青年人说:“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积极引导青年学子们走出象牙塔,将目光投向中国当前轰轰烈烈的发展建设,感悟祖国发展的艰辛与辉煌,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祖国建设的前沿一线,以真正的实践和行动,把知识和技能,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这片发展的热土。

(四)线上教育与线下培养相结合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线上教育的蓬勃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思政教育除了在教学主体上的多元化、教学场景拓展,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线上教育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

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打造一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内容创作者提供相应扶持,鼓励广大师生创作形式生动、主题鲜明、导向正确的思政类网络文化内容;积极开发思政教育慕课教学,打造集视频、音频、图文、社群等为一体的在线教育平台,充实网络资源,优化平台服务,建立公共教学资源库;利用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微电影等年青人更乐于接受的媒介渠道,加强思政教育在这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三、产教融合下思政教育的价值构建

(一)家国文化的注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由家而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因,也是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向前的动力,家国文化是中国人重要的精神谱系,也是当前思政教育价值构建的重要一环,思政教育的文化根基,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家国情怀。对于校园里的广大学子,注重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加强家国文化的植入,一方面,要以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美德来塑造自我的品德与性格养成,形成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在产教融合的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里“人本主义”“革故鼎新”“诚信俭朴”“脚踏实地”“重义轻利”“惠民利民”等优秀基因,对于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人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激励与鞭策;另一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总书记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过家国文化的重要性:“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着重在思政课程教学上注入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热情和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紧密相融。

(二)创新理念的树立

创新是这个时代最鲜明,也最重要的一种精神,任何领域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创新精神实质上也是一种实干精神。思政教育,就是要从理念上、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广大师生树立创新理念,敢于打破原有条框,探索工作和学习上的新的方法和规律。对于思政教育的教师团队而言,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和形式,比如教学如何创新形态?资源如何调动配置?案例如何选择?任务如何驱动?等等环节,都需要以改革和勇气进行探索,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更是促进自己不断保持求知欲、探索欲,建立掌握科学认知世界的价值体系,也是未来在工作岗位上提升自己,成就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推手;对于学校或企业而言,在产教融合下,以创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聚集人才,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工匠精神的培养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中国要由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工匠精神的养成是高职院校为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重要法宝。工匠精神首先是要培养学生们的专注精神,在校园时,专注于学习,步入社会岗位专注于自己工作,凝聚神力、内心笃定、规划清晰、目标执着,一步步达成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其次是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细节具备耐心与打磨精神,养成严谨、细致、钻研的工作态度,不断对自我内在标准进行优化与提升,形成一种追求极致与完美的职业品质;三是培养敬业精神,对于职业的热爱而产生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状态,对职业有着高度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能在此中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进步的乐趣,获得工作动力支持,并完成自我价值的确认。

(四)职业道德的建立

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建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操守,首先是大力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因为集体主义是贯穿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主线,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关系的最根本的准则,也是衡量个人职业行为和职业品质的基本准则;其次要建立诚实守信精神,将我们实事求是,重义守诺的优良传统传承发扬好,养成做事有始终,做人讲信用的行为准则;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衷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但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宗旨,也是广大学子培养职业首先必备的品格和内容,是所有社会共同职业道德的基本精神;四是加强树立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在一些重要的关键岗位,要牢守法律底线,同时在社会中也能利用法律自我保护,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要同当前我国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结合在一起,与祖国发展大计结合在一起,用党的理念信念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激励人、培养人,造就能够堪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产教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