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璐
(沈阳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众所周知,新媒体时代的颠覆性发展与革新,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媒体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此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如何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平台,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新媒体是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高校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单向度的工作思路,融合新媒体元素,升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序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当下是新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做好高校育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好、发挥好新媒体这一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搭建好师生互动的平台,开启育人全新模式。新媒体所形成的巨大的网络体系,依托数字和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等技术,具有灵活、开放、信息量巨大、信息传播面广等优势,是人类社会过去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介质所无法比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室教育为主,课后讨论、开展实践活动为辅的。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利用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进行网络教学和线上探讨逐渐成为潮流,并逐渐展现出其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媒体的灵活性、开放性、即时互动共享性在课程之外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与新媒体的自身优势密不可分。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可融合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表达方式。新媒体不仅存储的信息量大,而且容易检索,随时存储、检索内容,并且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发布消息。
其次,在课程体系之内,新媒体技术的成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许多便捷的软件,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如慕课、微课、学习通、钉钉及腾讯课堂等。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信息存储和信息传递功能,能够更为便捷地发布和接收消息,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视频、图片、文件、聊天互动等沟通方式,把所要教授或通知传达的信息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为直接深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和效率,为高校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帮助。另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共享性缩小全国各地区教育资源的差距,进而更加方便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发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资源,进行传承和革新,并利用新媒体高效传播理论知识、正能量思想、政策等教学内容,而无须受时间、空间和所传播内容的展现形式等条件的约束。与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相比,新媒体视角下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成效与跨越式的突破,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配置,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优化的教学手段与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信赖是极其重要的。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媒介,其优势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新媒体极大地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是直接的、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自由的、平等的、交互的分享观点、交流提升的过程。“新媒体推动大众一改以往被动单向地接收信息的受众角色。”[1]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大学生不愿与教师交流,导致教师不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思想动态。应该说,新媒体的隐匿性,使师生在交流过程中缩小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新媒体的虚拟传播手段,使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实现双向互动,从而打消学生顾虑,使师生间能够敞开心扉地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信任,提高教育效果。
其次,由于新媒体的隐匿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冲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束缚。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诸多交流模式本身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把握好这一优势,积极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可以通过创建和丰富学校网站、创立微信公众号、微信互动平台等方式,建立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学生们熟悉网络,也习惯网络交流的方式,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新媒体工作的主要优势所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极大冲击,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新媒体的关键词在于形式上的“新”,而其内容的多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也是一种消耗。
首先,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新媒体支持大众话语权,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发表观点,其中不乏不实信息、不当言论。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期,很多时候大学生的思想会受到舆论观点的引导,新媒体平台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和冲击。
其次,反观目前高校自主运行的新媒体平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新媒体的组织运营会由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学生之间虽然能更了解彼此的特点和需求,但大学生之间无法很好地引领价值观的形成,无法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双向互动作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跟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很难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实时把控及精准施策,所以其工作的成效并不突出。
首先,从内部角度来看,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整体的内容创建存在不足。有的高校的公众号和微博在运营过程中上传的思政推文点击率和查阅量不高,这其中的原因是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性不足,内容未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教育双方无法产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工作和教育能力还不能完全和新时代对接,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功能认识不到位,很难在新媒体平台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内容创新,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学习新媒体平台如何使用和设置新颖的内容。
其次,从外部角度来看,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整体的经费与支撑存在不足。众所周知,发展到新媒体时代的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支持,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无法离开新媒体平台研发和日常运营及维护的经费支持。部分高校对新兴的新媒体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机融合不够重视,投入的经费难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革的需要。
首先,从新媒体的平台角度来看,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引发人格障碍。现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盛行,但其具有浓重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色彩,人们大多以网络化名的方式在新媒体上进行交流互动,“人—机—人”的交流方式使得交往双方关系逐渐“间接化”[2]。这就无法保证完全的真实性和言语规范性,其中不乏许多虚假言论甚至新媒体骗子。新媒体的这种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将带给大学生诸多信任危机,甚至是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会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真诚产生怀疑,同时自身也缺乏真诚,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难以维系和发展。
其次,从受众角度来看,网络的虚拟性导致接受者在表达自身的时候毫无顾忌,进而引发人格障碍。网络的虚拟性也可能使大学生卸下心理负担,在网络中畅所欲言,表现得更加真诚与坦率。但应注意的是,大学生可能会对这种感觉逐渐产生依赖,当其在新媒体上的经常性表现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发生巨大差异时,就会产生个体人格的双重性甚至多重性,并逐渐对现实生活丧失热情,长久的现实与虚拟的频繁转换,终将导致学生个体的人格障碍。
首先,新媒体时代信息在存在形式上呈现碎片化、去中心化倾向。新媒体使得大学生获取的信息逐渐碎片化,与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相比,阅读与思考的深度、条理性大大降低,这就对大学生辨别有效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降低了大众发表观点的门槛,言论自由和网络的虚拟性更是让人们在各种新媒体上畅所欲言,并发展形成部分传播学意义上的“意见领袖”群体。蔡骐认为,网络意见领袖在不同环境与时代中特征不同、定义不同,网络意见领袖仅仅是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意见代表者[3]。“意见领袖”所发表的观点和文章,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虽不乏正能量的内容和声音,但也存在部分“意见领袖”的言论过于偏激和片面,这些极端化的言语,在封闭的网络环境中极易煽动人们的负面情绪,如果任由这种失范的言语在新媒体上扩散,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形成不利影响。
其次,新媒体在青少年的价值导向上容易出现问题。新媒体重塑了青年人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如何借助新媒体更好地载入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一直以来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新媒体信息内容多元,信息展示方式多样,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但是,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甄别能力较弱,新媒体信息内容所传达出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容易导致大学生政治思想、理智思维、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迷失。
新时代催生新媒体从产业技术到人文内涵的深刻变革,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所接收的信息更加动态且碎片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状态。通过前期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实际采访,发现新媒体多元化拓宽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学生接收的信息更加便捷、多元。在新时代语境下,需要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环境,主动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配合传统课堂教育价值观引领的主渠道,不断拓宽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价值引领新领域。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新媒体素养,熟练运用相关的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思考如何进行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才有可能打造出大学生感兴趣的思想政治课堂[5]。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学习,提高自身工作素养,紧跟时代潮流,针对新媒体特点有机融合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新教育模式下的备课、授课及总结,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技术充分发挥新媒体特有的教育优势,建立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备教评一体化”模式和趣味思政课堂,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且积极关注授课反馈,避免难以理解、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设计,使授课内容具有吸引力,让大学生感到课程内容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愿意主动听讲学习,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在以往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特有的教育优势,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升级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并提升对学生思想的宣传引导力度。如通过高校的官方微博、学校及学院的公众号、教师的教学软件等进行辅助教学和宣传,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通过美文美图的推送和联系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上新媒体的宣传引导、云课堂和线下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名人讲座等结合,吸引大学生的目光,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在进行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时应注重打造高校品牌新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开展的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讲究方法策略,高校应整合资源,发挥合力优势,打造高校品牌新媒体,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只有注重品牌建设,才能在新媒体的百花齐放中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并为高校以后开展其他新媒体建设提供丰富资源。高校除了要打造品牌新媒体,还应打造品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效应。如每年开展学雷锋活动、评选自强之星、文明之星、劳动楷模、探访身边的老红兵的故事、诚信演讲等。同时,还应打造一支品牌建设精英队伍,负责实时跟进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教育形式,不断完善高校品牌新媒体和品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设。
新媒体时代信息多元化,少数西方国家还通过新媒体大搞“中国威胁论”和“西方文明中心论”等,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不强,长期受到这样的负面影响,将会造成思想道德意识的弱化。因此,高校必须整合资源,积极建设新媒体时代的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优化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招聘专业人才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媒体能力进行指导和培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打造学生喜爱的趣味课堂;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制度,设立校园网络监管员,完善相关校规,并成立专门的应急小组,用于应对校园新媒体突发事件,快速形成应急预案和反应机制。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平台的同时,也增加了诸多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应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应对,放眼全局、理智分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完成新媒体元素与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机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打造大学生的趣味思政课堂。同时,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信息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