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玉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 学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学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要求专科思政课从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发布后,各高职院校日益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将其列入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但总体而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制度规范、方案设计、组织实施中都存在很多不足。为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求,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化路径进行研究,探索与地方特色、校园文化、专业发展、课程体系相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四结合”模式。
思政类课程使用的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保证了意识形态教育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但是由于统编教材要适用全国各地方、各民族、各层次、各专业的学生,其普遍性、理论性、抽象性强,而生动性、趣味性、具体性不足,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一定不理想。若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则可以有力地弥补教材内容较为抽象的不足,有助于学生的感知、理解,理论教学如此,实践教学亦是如此。
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地方高校纷纷走出象牙塔,结合地方特色办学,服务区域发展既是地方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地方高校长远发展的活力源泉,更是引导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地方、各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笔者所在的常州市,古称“延陵”、“毗陵”、“中吴”,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资源丰富。在传统文化方面,常州拥有圩墩新石器遗址、春秋淹城、天宁禅寺、文笔塔等名胜古迹;拥有季子文化、齐梁文化、清代文化等贯穿2000多年的常州文脉;也拥有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常州吟诵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红色资源方面,常州现存红色革命遗址47处,基本覆盖了从党的初创至新中国成立这28年风雨征程的各重要历史阶段,涌现出了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董亦湘等革命先烈。在发展资源方面,常州是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发展资源均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宝贵财富,实践教学只有将根脉植入本土文化,才能落到实处,让思政课接地气;才能走出象牙塔,服务地方的发展;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运用理论知识。
思政课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种形式,其中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认可度、采用率比较高,校园实践则常常被忽视。很多情况下是在分散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把实践场所放在校园内,选取与校园生活相关的实践主题,如大学生宿舍卫生状况、食堂满意度、晚自习效率等,而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规划的校园实践则少之又少。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尚未成立,思政部挂靠在基础部或人文类二级学院下面,作为教研室存在的学校尤为明显,原因也很简单,思政部或者思政教师很难“越级”跟学校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校团委、二级学院商讨共同开展实践活动事宜。仅仅依靠思政教研室有限的人财物资源,以及思政教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难以有效组织校园实践活动,更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及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立、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促进了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立为思政课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育人都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有力的支撑。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知识性、生活性、趣味性、团体性等特征,其目标是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合作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趋同,二者具有结合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推动思政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根据思政课教学的需求,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筛选出与思政课关联度较高的活动,如团委的129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红五月活动;学工处的勤工助学活动、诚信教育活动;科技处的科技文化节活动;图书馆的世界读书日活动;后勤的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推广活动等等。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这些部门合作,统一规划校内实践教学大纲,共同设计融入思政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融为一体。此举既丰富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又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式发展,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政育人价值。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或是出于兴趣、或是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因此一般而言,学生所学的专业要么是自己喜欢的、要么是对自己“有用”的。而思政课程不一样,受市场经济交易行为以及快节奏、高压力生活的影响,青年学生会认为思政课是一种政治需要,而不是个人发展的需要,认为思政课是“无用”的,是在浪费时间,混混分数即可。因此思政课程要提高教学的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认可思政课是有趣的、有用的、有意义的,这种认可靠单向度的说教无法实现,反而会把学生越推越远,必须依靠思政课程与思政教师的自我革新、自我突破。在自我革新的各种途径中,与专业融合无疑是最长远也最符合教育意义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①,立德树人并不仅仅是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不仅仅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校园里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专业课教师在“授业”的同时,也肩负“传道”的使命。近年来,各高校日益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尝试“德业融合”,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德育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需要学校的政策扶持和鼓励,需要专业课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育人意识,也需要思政教师的主动介入。可以“采用‘派遣制’的办法,向每个二级学院(系)派出1一2名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该学院(系)‘课程思政’建设的业务指导工作”[1],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加工、运用专业课程中隐藏的思政资源。专业课程需要挖掘思政元素,思政课程也需要走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道路,与专业课教学目标、能力要求相结合,思政课长期以来存在的理论性太强、“无用”等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大学期间会进行1到2次的外出专业实践调研,调研的内容一般为传统建筑、村落民居、特色社区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与之相结合,学生在进行专业考察之余,也近距离接触到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等,可以从中选取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社会调研。此外,环艺专业学生在专业实训时,往往需要选取公园、市民中心、城市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规划设计,可以由学院出面协商,将传统文化、红色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运用于学生专业实训课程设计甚至毕业设计中。
自《要求》中提出“专科思政课从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后,思政课实践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多数高职院校都已经将实践教学写入了思政课课程标准,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与课程体系相脱节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第一,缺乏学校层面或者学院层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第二,缺乏基于课程需要的贯穿高职三年实践教学整体设计的、独立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计划。由于缺乏统一制定的规范的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主要依赖思政教师个人的策划和组织,各搞各的,偶然性、随意性较为明显,甚至有很多教师将实践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庸,为实践而实践,为互动而互动,缺乏现实意义、理论支撑和总结提升,难以发挥实践育人的效果。第三,缺乏针对实践教学的专门考评机制,挫伤了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实践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却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做的好坏都一样,“挨累不讨好”;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教学一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最后以小组提交的PPT、调研报告、视频等实践成果的质量去评定成绩,缺乏过程性考核,这给部分学生提供了“搭便车”的契机,敷衍了事,甚至完全不参与,由组长或个别组员包办一切,但最终同一小组成员的分数并不会相差很多,评价流于形式。
针对上述问题,思政课实践教学功能的优化需要打造校园实践育人共同体,需要制订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实施方案,需要建立多元多层次的师生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整合校内资源,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由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校领导牵头,成立由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科技处、后勤处等各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以‘大思政’的工作思维,合理配备兼职指导教师”[2]。该小组负责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管理制度、管理文件,对于实践教学所涉及到的人员、设备、资金、基地等进行统筹规划。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合作协调,促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实现。
其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计划。高职院校因学制为三年,第三年又以顶岗实习为主,在校时间短,不具备实践教学单独设立课程的条件,但《要求》中强调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所占据的1个学分要予以落实。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中,这1个学分并没有单独划拨给实践教学,而只是在各门思政课程教学中设置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容易沦为“附庸”。既然思政课实践教学单独占据了1个学分,就要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根据各门思政课程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时事热点、重大节日、专业特色等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实施计划,“使实践教学从总计划到课程计划,再到每一项操作计划的课前、课中、课后等各环节,都有规范要求和健全的工作制度。”[3]
最后,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具有诊断、导向、鉴定与育人的功能,研究构建全面、客观、量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第一,将实践教学完成效果纳入教师的年度教学科研考核中,并在职称评定中有所体现。第二,健全考核体系,构建由教师、组长、小组成员、他组成员、社会或学校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多元评价机制,力求对实践教学的效果做出客观评价。第三,变结果性评价为全过程评价,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持续性参与,每一位同学的持续参与也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意义,为破除“搭便车”、“抱大腿”现象,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对小组成员的组织分工、参与状况、组织纪律、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社会影响等要做出科学全面的评估。
综上所述,通过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拓展了教学资源库,又实现了服务区域发展、引导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通过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也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式发展,提升校园文化的思政育人价值;通过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了与专业课的同向同行,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价值最大化,形成协同效应;通过与课程体系相结合,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向规范化、有序化,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期待。
注释:
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