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中地域文化分析

2021-02-13 09:23汪淑双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纪录片少数民族

汪淑双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自古以来,我国以东北三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其历史悠远、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不可忽视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该地区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临海环国、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等方面特点。因此,自先古时代文明起,东北地区的一些小部落,例如契丹、女真、满族、鲜卑,直至后期辽、魏、金,及至元代、清代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演绎和发展,都与东北地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可以说,东北地区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史是中国历史文化进步和传承的一个重要缩影。

东北地区不仅在地理位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该地区还具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及民族特色,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创造及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国以后随着东北改革开放进程,党和政府一直把东北民族发展作为重点,并积极致力于团结民族文化及发扬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纪录片上投放了大量的经费及政策等支持。使我国少数民族纪录片得以繁荣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在更深层面得到传承及发扬。

一、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特点

(一)神秘性。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与汉族不同的文化体系及生活习惯,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都是神秘而新鲜的。因此,多数纪录片导演都会选取具体的时间地点,有针对性地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习惯进行拍摄,把其中最真实、最神秘、最吸引人们的内容展现给大众,使得外界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特色。

(二)思想性。我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孙增田曾说过:“纪录片是应该成为人类思维自省,文明的守望者,正视弱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提醒人类思考向前走。”[1]从一些获得大奖纪录片来看,纪录片中主观思想性一定是该作品的灵魂主导。一部引人注意的纪录片一定蕴含着丰富思想性,而纪录片在记录少数民族生活的同时也会融合创作者思想观念及价值观点,这种思想性不是单一的,也并不是狭隘的,而是关于人生的思考,具有多元化的解读方向。因此,思想的重要性决定了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生命力。

二、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地域文化呈现

(一)关于生活内容的呈现。大部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居民都有着独特的狩猎养殖文化传统,不同部落内部也有着不同狩猎的技巧,譬如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最擅长养鹿,赫哲族较为擅长猎杀小型动物。而多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居民更喜欢且更擅长捕鱼,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渔猎生活,部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居民便把家园从深山中迁徙到平原等地,例如黑龙江、松花江等平原地区。

(二)关于语言文化的呈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及音乐等方面文化极具鲜明的特色,譬如满语,满语是阿尔泰语系中的满语支,满族是我国历史统治最后一个封建统治国家,其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而对于满语与其他民族语言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特色不仅在政治与文化上得以凸显,其在相关的神话故事及音乐中也得以呈现,譬如在《赫哲族的渔猎生活》中,赫哲族居民所唱的歌谣,讲述的神话故事等。

(三)关于思想的呈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最显著的思想就是“祭神”,主要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但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与汉族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又不尽相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认为人类需要保护山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因人类所生存的一切条件都是上天所提供的,因此东北地区内少数民族居民与自然环境中一草一木都有着极深的感情,并且部分少数民族狩猎者在狩猎时对于雌性动物不会进行扑杀,在捕鱼时会将渔网的网眼织得较大一些,可以避免捕猎到未长大的鱼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居民们顺应自然且崇拜自然,认为自身应与之合一,除此之外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居民还会在捕鱼前或者重大节日进行祭祀神灵的活动,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三、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一)纪录片题材选取范围较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在题材上所选取的内容多数较为片面,一般情况都是对少部分地区内容进行拍摄,并且选取的拍摄地点也较为死板,多数都是雪山、树林及江边等地方,没有太多新鲜镜头,对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最原始最古老的地方及文化也并没有进行深入地发掘及记录,故而使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未能突出新鲜感及真实性。多数导演都是将经济效益置于第一位,仅对可以博取大众眼球的少数民族内容进行拍摄,未能够做到将真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记录拍摄,使得外界群众对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知之甚少。[3]

(二)未能结合现代生活进行记录。在现存大部分东北地区记录片中,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多为老一辈的陪衬,鲜少有对其形象进行详细塑造,譬如在纪录片《雨果的假期》中,虽然雨果是整个记录片的主要线索,但该纪录片主要是以雨果的眼睛来对少数民族老一辈生活的丝丝缕缕进行描述,将老一辈的生活习惯等串联起来,而对于雨果自身生活环境的描述少之又少。而此种情况使得少数民族纪录片并没有时代的代入感,反而显得整个纪录片内容单一死板,最终失去了纪录片原本该有的真正意义。

(三)创作手法单一。现阶段多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所展现的内容不尽相同,在创作手法及形式上大同小异,并且呈现出样板化。大部分纪录片的导演在拍摄期间都是找到少数民族内较为德高望重的长辈,同时以其为中心展开拍摄及记录,此种情况使得纪录片拍摄的内容缺乏新意,创作模式缺乏创新。同时此类记录片并不能良好吸引外界目光,尤其是对信息技术时代下的群众未能展现其自身的吸引力,故而未能发挥其纪录片的教育意义,使得纪录片失去原本该有的主导思想,最终造成少数民族文化难以有效传承及发展。

(四)缺乏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责任感。一方面,由于部分少数民族纪录片导演责任感不强,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性认识度不够,在进行记录片拍摄时过多注重商业效益,认为记录片只是将少数民族的风貌及生活习惯进行拍摄就可以,使得拍摄的纪录片主观思想不到位,未能做到真实客观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拍摄宣传。另一方面,部分纪录片导演的敏锐度不够,未能深入发掘少数民族文化主要内容及思想,只是将纪录片进行了完整拍摄,却并未将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4]

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记录片发展对策

(一)将少数民族纪录片题材进行扩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纪录片也应该随着时代而改变。因此在针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进行拍摄时,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不断地扩展纪录片的题材及内容范围,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部分固定的居民住址进行拍摄,应该做到深入少数民族风情风貌拍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鼓励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内的居民走出自身定居之地,对其进行跟拍,拍摄少数民族居民外出发展后面临的困境及自身感受,以此种形式来进行对比,使得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外界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曾有学者指出,想要拯救少数民族文化,不能将少数民族居民只在局限在某一个地域生活,而是应该为少数民族扩展视角,进而使得少数民族居民可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做到长远稳定地发展。[5]

(二)强化少数民族纪录片中角色的年轻化。在大部分少数民族纪录片中,多数都是以老一辈角色进行构架,认为老一辈角色更加具有地域代表性,反而对于少数民族中年轻角色构架相对较少,此种情况会使得纪录片代入感不强。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时,就应该增加年轻人角色的构建,虽然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应该做到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新,而积极有效的改革创新可以使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新生力量得以发展。因少数民族纪录片不仅需要纪录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及风俗,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进行传承与发扬,故而在少数民族纪录片中构建年轻化角色,不只是为老一辈的形象进行陪衬,更是要使得新生代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最终可以引起我国当代年轻人的共鸣。[6]

(三)创新改革纪录片的形式。基于部分少数民族纪录片形式及内容较为单一死板,并且内容大多雷同,使得大众对于少数民族纪录片并不热衷观看。这就要求少数民族纪录片导演在创作时,需要对目标人物的生活习惯及鲜明个性进行深入探究,同时以目标人物为中心,对其周围人群及环境展开采访及了解。其次,纪录片相关制作人员也可以改变传统采访聊天模式,做到以透明身份去接触被采访者,以此种形式采访,使被采访者放松心情与缓解紧张情绪,进而完成纪录片最真实记录少数民族居民生活的任务。最后,纪录片制作人员在题材上选择少数民族特色进行拍摄,可以根据时代变化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居民发生的变化进行记录宣传,让优秀的特色题材成为优秀作品创作的关键。

(四)强化纪录片导演的综合素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故而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则非常重要。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重要组成便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基于此,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发展与传承,可以有效带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发扬。而想要促进我国国民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纪录片传播便是重要途径之一,但想要拍摄出真实客观的纪录片,就需要对记录片导演的综合素养进行强化,做到不论是在专业技术方面还是在文化传承责任感上都进行强化培训,最终可以使得纪录片的内容以最优化形式呈现。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记录片对于该地区文化传承与发扬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种情况,对少数民族纪录片内容及形式进行有效改革及创新,是展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及发扬的关键。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纪录片少数民族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