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及实现对策

2021-02-13 05:41廖小琴孙文文
关键词:精神时代生活

廖小琴,孙文文

(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96)

新时代人民生活不断富裕,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在需要的不断满足过程中生发出了许多美好生活新需要。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进行调查分析和整体把握,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基本遵循,有助于推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呈持续增长态势

2019年的3—8月,笔者以江苏省为主,兼顾全国范围,按照青年、中年、老年的群体分层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地区分层,选取了公务员、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工作者、企业员工、个体工商户、农民、学生、退休人员这七类职业群体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抽样调查和深入访谈。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750份,有效回收问卷683份,有效回收率为91.1%,采用SPSS22.0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呈持续增长态势,主要表现为更高水平更高要求的物质生活需要、更具丰富性深刻性的精神生活需要、更加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需要。

(一)更高水平更高要求的物质生活需要

收入、居住、就业、医疗卫生服务、全民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等是构成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条件,这些指标要素的变化发展反映人们更高水平更高要求的物质生活需要。

第一,收入需求持续攀升。收入多寡是衡量人民物质生活是否富足的重要参考。在调查中问及“希望未来5年的税后年收入的增长幅度”,83%的人希望未来5年的税后年收入增长5万~30万不等,8.1%的人希望增长30万~100万,8.9%的人希望增长100万以上。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人们对于收入增长都满怀期待。但是,不同职业的人对收入增长幅度的期待有显著差异,表明不同职业人们对收入增长的不盲目、不冲动,是基于社会现实和能力水平可达到范围内的理性需要,这正是新时代人民高标准的物质生活需要的生动展现。

第二,居住需求更重品质和舒适度。居住有保障是物质生活需要的硬性需求,居住条件也是生活品质的一种反映。调查显示,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水平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在购房时更加关注居住的品质,更在乎现代住房的居住舒适度、配套设施、环保材质、居住环境等条件。在问及“对住房居住条件方面的期待”时,选择“住房更加宽敞舒适,人均住房面积更大”“物业管理服务完善,配套设施齐全”均占调查对象的67.6%,选择“打造花园式住房,居住环境更宜人”的占62.8%,选择“房屋构造质量更高,使用绿色材料建造”的占61.6%,选“住房合理分户、合理分室”也占48.9%。居住的品质要求正体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需要。

第三,就业更重幸福感和成就感。新时代人民摆脱了只追求工作带来的物质富足的单一需要,更注重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当被问及“对个人工作的期待(多选题)”时,“更高的薪酬待遇”“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大的晋升空间”“和睦的上下级关系”“基本的劳动权利有保障”,分别占79.6%、72.9%、60.5%、60.2%、58.4%,最少被选的是“加班少,工作压力小”,占55.8%。由此说明,新时代的劳动者在选择就业时更注重对某一职业的整体考评,择业者不仅关注工作机会的薪资待遇,而且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工作氛围以及劳动权利等就业品质方面的需求在逐渐增加,更加注重工作所带来的全方位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第四,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高标准、多元化。调查显示,生病时,大多数人会依据疾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医院看病,只有4%的人表示“一般不去看,能拖就拖”。在问及“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期待”时,74.2%的人选择“普及乡镇诊疗机构,降低药价,看病不难看病不贵”,71.2%的人选择“提高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69.8%的人选择“可全国各地异地报销”,67.2%的人选择“扩大大病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64.6%的人选择“医院的服务和收费标准合理化”,60%的人选择“提升医护人员的道德水平”,55.9%的人选择“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疾病及传染病”。这表明新时代人民的生命健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医疗卫生服务表现出更高标准、更多元化的需求。

第五,全民健康需求多元多样。身心健康是人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生理前提,全民健康是人们在物质生活高水平发展阶段的理性追寻。在调查中问及“认为应如何满足全民健康需要”时,83.6%的人首选“饮用食品健康安全有保障,食用健康安全的食品”,71.9%的人选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健康生活环境”,71.4%的人选择“把健康管理纳入法律,制定全民健康管理的标准及规范”,71.6%的人选择“完善健身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65.3%的人选择“普及全民健身意识,倡导坚持健身锻炼”,62.7%的人选择“增加健康服务和关怀,拥有健康的心理”。新时代人们的健康需要有所不同且多元多样,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全民健康需求的满足不是单方面问题的解决,而是需要法律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健身设施普及、树立健康意识以及完善健康服务等多方面的齐心协力和共同发力。

第六,生态环境需求期待值很高。生态环境的好坏既关系到人们物质生活的品质,也提供精神生活发展的场所和条件,还是社会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鉴于生态环境的直观性和物质性,我们将之纳入物质生活需要这个维度加以考察。调查显示,在生态环境建设的期待上,选择“普及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占72.8%,选择“加大防污治污力度”的占71.7%,选择“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的占71.2%,选择“完善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的占66.9%,选择“生态环境监管有保障”的占64.1%,选择“到处是绿水青山”的占63.7%,选择“大兴植树造林,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的占55.9%。可见,新时代人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期待值很高。这需要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去付诸实现。

(二)更具丰富性、深刻性的精神生活需要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精神生活需要方面突出表现为需要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第一,期待精神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更具品味。新时代人民在闲暇时间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在每天的闲暇时间中,上网、读书、听音乐、看电影、社交、参加培训或考证、培养业余爱好(乐器、舞蹈、健身等)、打游戏、打牌、跳广场舞都有涉及。对于未来的精神文化活动的期待,67.2%的人关注文化体育休闲场所的大小和功能能否满足个人需要,57.5%的人关注活动的丰富性和高品位,接近50%的人关注活动能否引起兴趣。这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既希望不同的需要都能被满足,也希望活动不仅要丰富,更要有品位,表明了人民审美性需要的觉醒和发展。

第二,精神生活需要更高层次性、发展性和长远性。调查显示,在精神生活需要的高层次理想信仰的问题上,79.4%的人坚信理想信仰是“人们的精神动力和支柱”。有了理想信仰的引领,个体精神生活的发展就会更有力量、更加深刻。在问及“考级考证的原因”时,77.2%的人把“不满足目前的个人能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作为首要原因,表明新时代人民精神需要具有了更多的发展性和长远性的考虑。总的来说,新时代人民身处多元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在个人理想信仰的认识与选择、充实自我完善自身方面都具有了更高层次、更加长远的认识。

第三,精神需要亟待体现超越性。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能够以一种超越性的力量指引人的发展朝着全面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方向不断前进,从而实现精神生活质量的跃升。在“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上,精神生活的满足(69.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67.6%)成为大多数人实现自我价值超越的首要选择,对财富多少(34.1%)以及权力大小(17.3%)的期待值远落于其后,表明人们越来越需要超越性的精神生活来实现精神生活质量的跃升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三)更加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需要

社会生活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产生和发展的“容器”,不论是物质生活的硬性装置的框架生成和发展,还是精神生活的软件配置的协调与中和,都离不开社会生活整体的大环境的支持与支撑。反之,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完善也与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深度发展密切相关。新时代以来,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繁荣发展,既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发展,也使人民对更加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更多期待。

第一,期待提高个人生活的自由度。个人生活的自由度能够充分展示社会生活的活力。调查显示,受很多因素的束缚,当前超过六成的人的生活方式是“中规中矩的”(54.6%)和“严谨条理化的”(11.1%),显得活力度不够。对于“理想的生活方式”的期待,52.7%的被调查者认为“根据个性完全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是最为理想的。个体选择的多样化,必然会为社会生活灌注满满的活力。当然,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也是需要引导的,它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主导下的生活方式并不矛盾,这是一个“一”与“多”的关系问题。正是有了“一”的主导和“多”的多样,社会生活才会更加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第二,期待提高社会生活的和谐度。个人的尊严如何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宽容度、公平性、和谐度。对于“国家和社会应该怎样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尊严”,有77.5%的人选择“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75.3%的人选择“完善并执行相关法律,让人民具有安全感”,73.9%的人选择“保障人民自由行使合法权利,避免受到国家公权力侵害”,70%的人选择“创造更为安定、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69.5%的人选择“在全社会营造平等与相互尊重的社会风气”,62.1%的人选择“改善生态环境,建构绿色中国、健康中国”。这些结果反映了新时代人民非常重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等方面的公共社会生活需要,印证了新时代人民对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的期待和追寻。

二、实现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为我们努力实现美好生活指引了方向。然而,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道路并非畅通无阻,阻碍因素还有很多。全面了解和把握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的各种因素,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推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制约

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不平衡的发展,也就是发展的失衡和不协调。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指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发展不平衡、发达城市与不发达城市发展不平衡。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次调查显示,生活在省会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在乡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水平有显著差异。城乡之间在收入、就业、养老、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生产要素分配不平衡。市场的趋利性使得生产要素流入拥有更多资本者的手里,使得其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此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贫富差距有所加大。四是各领域发展不平衡。经济领域虽发展迅速,但有关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丰富且高质量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教育、住房、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方面,还有绿色生态环境等这些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不充分的发展,主要聚焦在发展总量及发展水平方面,这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同样也存在于精神文明领域和其他社会生活各领域。一是中国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竞争秩序、发展环境仍存在着与需求侧不符合的问题,如市场准入不公平、行政性产业垄断、地方保护主义及资本投资效率低等。二是制度创新仍不充分。由于一些旧有体制、机制的约束,改革需要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而政府的作用也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出现个别领域缺位与越位并存的局面,市场中的监管体系、知识产权、质量认证等方面的制度仍有待健全。三是民生供给的发展也很不充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与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而现有的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却无法及时满足居民多样性、个性化、高标准的需求,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的制约因素。

(二)不同生存境遇的制约

生存境遇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是不同人的形式各异的生存境况或者生活遭遇。个体的生存境遇主要包括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物质生活状况、受教育程度、社会生活阅历、日常生活环境等要素。个体享有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差异化是造成个体生存境遇有好有坏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物质生活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道德观念选择,影响人的精神需要的层次,影响其参与社会生活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调查发现,同样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占被调查者71.3%)由于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一致,可享受到的居住条件、工作环境、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服务等物质生活条件会处于不同的层次,收入高的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社会资源多于收入较低的居民。收入高的居民更愿意进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更倾向于追求高品质、高水平的物质生活,而收入低的居民则更倾向于满足衣食住行等基础的物质生活需要,没有足够的收入支撑满足物质生活品质方面的消费,从而在物质生活质量方面拉开差距。同样道理,生活在农村地区不同收入群体的农民(占被调查者28.7%)也表现出不同的生活需求。

在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精神生活发展的条件也受到不同束缚和制约。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不能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既定的现实的生存境遇,一个人对于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目标、人的需求与欲求、生活的创造和享受、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关系的认识就可能发生扭曲,生活的美好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实现美好生活,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生存境遇非常重要。

(三)多元价值取向的制约

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分化调整、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开放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这些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推动着新时代人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调查显示,在个人信仰上,除了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有11.9%的人选择“个人主义”,3.2%的人选择“各类宗教”,2%的人选择“祖先保佑”,0.9%的人选择“民间俗神”。多元价值取向的形成,自然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仅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还有个人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人生阅历的深浅、主观喜好的差异、社会的宽容等因素。这就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表现为既有共同的内容,又有许多个性化的需求。这正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高要求更加复杂更难满足的原因所在。

(四)社会支持条件的制约

社会支持是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建立并维系各种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能够满足个体需求,并增强个体适应环境能力的支持系统。这里的社会支持主要涉及尊重支持、道德支持、法治支持、制度支持,并按照以尊重支持为前提、以道德支持为引领、以法治支持为框架、以制度支持为保障建构社会支持的完整体系,力求提供涵盖全方位的社会支持条件,为实现人民群众期待的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调查显示,61.6%的被调查者非常认同“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说明在陌生人交往的社会,信任度是个较大的问题,这种社会诚信支持条件的欠缺使人们的道德需要在新时代彰显,却又难以被满足。问及“自己或亲朋好友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对待时的解决方法”时,55.5%的人选择“直接求助于法律”,25.2%的人选择“私下找领导商谈”,13.9%的人选择“忍下来”,5.4%的人选择“等机会掌握领导的把柄”。面对社会的不公正对待,考验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也反映了社会道德与法治支持条件还有待完善,一些法律维权的通道还存在各种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人民美好社会生活的画卷铺展。

三、实现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对策建议

实现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立足当前呈现的特点和问题,着力通过“一个整体推进”“两个精准把握”和“三个必须”,提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度和满意度。

(一)坚持“一个整体推进”,解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问题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目标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问题端。从根本上说,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29页。

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关键问题,需要做到:首先,必须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最根本的经济建设着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采取措施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实现美好生活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其次,着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明确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职能,推进政府的政治职能的阳光透明化、经济职能的适量有度发挥、文化职能的优化丰富以及生态建设职能的良好可持续,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再次,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利用科技创新提供更贴近人民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的社会产品,丰富人民精神食粮。最后,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把解决关系民生领域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上,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发展的总布局中,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平衡发展。

(二)坚持“两个精准把握”,打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任督二脉”

提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度,必须精准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长性需求变化的特点和实现方式,坚持“两精准”,打通实现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任督二脉”。

一是精准把握民生需要,切实改善人民生存境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5页。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好民生的兜底保障工作,切实改善不同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生存境遇。首先,各级各部门要同时发力,要在确保低收入困难群体能够充分享受现有民生政策的基础上,实行针对性、差别化的帮扶措施,妥善解决民生困境。其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问题精准解决的原则解决贫困人口的困境。最后,要制定覆盖范围广、职能分工优、权责够清晰、保障更适度的全方位、宽领域、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精准把握人民精神生活新期待,尊重和引导个人生活方式。第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精神文化精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努力满足人民对高品质、高标准、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第二,要把好不好、精不精作为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检验标准,既要为精神文化产品加一层“滤网”,更要为精神文化生产增加防火墙,抵御不良精神文化产品渗透。第三,要努力搭建精神文化生活公共平台,提供不同层次人民群众都能享有的娱乐休闲设施、活动内容及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让不同需要的人民群众都能有更多的活动条件和可选择的活动空间,从而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和进一步提升精神生活需要,推进全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第四,要尊重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加强引导。任何时代个性化的生活方式,都是社会生活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源泉和结果。尊重个人生活方式,就是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尊重。与此同时,也要着眼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引导人民积极追求精神生活的真善美,形成体现时代诉求,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趋势,契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上让人们的“自由个性”充分发挥。

(三)通过“三个必须”,打造提升美好生活实现度的“硬核”支撑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升人民美好生活实现度的硬核支撑体系,必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切实建设提升人民美好生活实现度的国家治理体系,优化社会支持条件。为此,需要坚持“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提升人民美好生活实现度,必须“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84页。。二是必须加强法律政策制度体系建设,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2页。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政策制度体系,能够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安宁提供有力保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三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总之,我们要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使之贯穿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不断完善和提升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打造好提升美好生活实现度的“硬核”支撑体系,最终才能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精神时代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
生活感悟
e时代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