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南京市交通运输局)
太湖隧道全长10.79公里,是目前国内在建最长湖底隧道,中交三航局承建标段全长约5.7公里,共包含9个仓段的建设。
太湖隧道地质条件极差,湖中淤泥最深达10米,项目团队围堰施工到湖中第3至第5仓时,原图纸设计的钢板桩施工已很难进行。在淤泥中打入的钢板桩宛如“豆腐上插刀子”,难以固定,存在坍塌风险。
项目常务副经理李宝枝迅速带领技术团队展开攻坚。在查阅围堰施工相关工程案例,与设计单位充分沟通后,一套“钢管桩围堰施工方案”应运而生。该方案采用钢管桩代替钢板桩,通过淤泥逐仓固化等措施,增强围堰稳定性,能够解决淤泥地质围堰施工难题。然而,钢管桩施工需拔除已打入的钢板桩,同时,处在淤泥地质的第3至第5仓皆为垂直支护段,基坑围护桩、混凝土冠梁以及内支撑等繁琐的施工工序耗费了大量时间,导致钢管桩围堰施工进度进一步滞后。此时,按照既定工期,项目团队隧道整体施工进度已落后近1.5公里,提高施工效率刻不容缓。
“像‘下跳棋’一样,跳过淤泥地质围堰施工,同时,加大人员和设备的投入,全力以赴保障节点目标!”在项目生产例会上,李宝枝提出了新的设想,即在第3至第5仓施工的同时,同步进行第6至第7仓的施工。在他的组织下,项目整体施工进度有了显著提升,创造了月度浇筑混凝土量8.5万立方米的纪录。
然而,随着隧道施工不断向前掘进,临时大堤成功回水,近3公里的隧道“潜”入湖底形成了超长的密闭空间,第8至第9仓开挖产生的渣土只能从隧道内进出。而隧道内的机电安装等配套设施也在同步施工,渣土处置效率异常缓慢,还对机电安装施工造成了干扰。
“第9仓是湖中岛建设,需要扩大围堰范围,我们可以外扩第9仓围堰,将渣土堆放至外扩区域,为开挖提供作业面。”项目团队立即对第9仓展开外扩60米的围堰结构施工。随着作业区域的扩大,超长密闭空间渣土运输难题迎刃而解,土方施工速度整整提升一倍,项目团队在施工高峰期完成了3万立方米渣土的挖填工作,节约了近千万元的渣土处置费用。
(根据报纸杂志编辑整理)
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已建成10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有7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建,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
我国自2016年3月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建成以来,上海洋山四期、青岛前湾一期二期、天津五洲国际等多座新建或改造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含全自动化码头和堆场自动化码头)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2021年还有深圳妈湾、日照石臼、天津港北疆C段3座全自动化码头相继建成投运。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交通运输部组织编制并发布了全球首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设计规范》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指南》,形成了中国标准。我国自动化码头建设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凸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大大提升了我国港口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2021年11月24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贵州省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构建九大体系,“十四五”期高质量完成交通运输投融资模式创新、智慧交通建设、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山区公路建设运营安全风险管控5个方面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
2021年11月29日14时30分,历经近4小时的精调沉放、拉合及水力压接等工序,深中通道超宽、变宽管节E29在水下约25米处完成对接安装。20时30分,经联合贯通测量,管节对接精度满足验收评定标准,建设团队再次以毫米级精准度完成沉管安装对接。
2021年11月18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总目标,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开放共享、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交通运输部将组织开展旅客联程运输试点、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建设、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国家公交都市建设、便利老年人交通出行、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以及重点创建100个左右绿色出行城市,推广标准化物流周转箱循环共用,深化12328电话应用和提升服务,建成并稳定运行不少于1200个标准化“司机之家”等19项专项行动。
(图片来源于交通运输部)
2021年12月6日,交通运输部召开部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宣讲电视电话会议,部长、部党组副书记李小鹏作专题宣讲报告。他强调,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奋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