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对F波的影响

2021-02-12 03:13:10王恒恒陈娜翦凡张磊王颖张在强潘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波幅

王恒恒 陈娜 翦凡 张磊 王颖 张在强 潘华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病理机制之一是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性毒性,累及皮质、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引起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1-3]。同时,皮质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UMN)病变可通过运动神经环路影响脊髓下运动神经元 (lower motor neuron,LMN)的兴奋性[4],也可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F波不仅可反映运动神经元传导通路全程的传递状况,还可以反映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5],从而间接反应UMN受累状况[6]。但该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 F波来研究 ALS前角细胞兴奋性的病理生理变化,在UMN和 LMN功能障碍的背景下解释 F波各项指标变化,重点分析UMN损害与F波改变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天坛医院,经随访后最终诊断为确诊和很可能ALS患者52例作为ALS组。ALS入组标准:①符合世界神经病学联盟ALS临床诊断标准(修订的EI Escorial诊断标准)[7];②首诊时至少一侧拇短展肌(abductor pollicis brevis,APB)肌力≥3 级[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肌力分级法],ALS 功能量表(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25分。排除标准:排除颈椎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原因所致神经系统疾病。另选健康志愿者37名为对照组。对照组入组标准:根据病史、神经系统查体及肌电图、影像学检查证实无神经系统损害的健康者。排除有脑梗死、脑炎、外伤、颈椎病、周围神经病等累及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对象。

根据上肢有无锥体束征,把ALS组分为有锥体束征组和无锥体束征组两病例亚组。上肢锥体束征定义为肌张力增高和/或上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和/或病理征阳性。

1.2 临床评估和电生理检查

1.2.1 临床评估 收集患者首次就诊资料。采用ALSFRS(总分40分)评估ALS患者的功能状态。采用MRC肌力分级法评估患者APB肌力。

1.2.2 常规神经运动传导检测 采用Nicolet EDX肌电图仪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查。受试者仰卧位,保持皮肤温度>32℃。进行正中、尺、腓总和胫神经传导检测。收集参数包括与临床评估同侧肢体的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 (distal motor latency,DML)、腕部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峰-峰波幅。

1.2.3 F波检测 正中神经F波检测是在腕横纹近端3 cm处进行。连续40次[8]的超强脉冲刺激[9],刺激频率1 Hz,刺激时限为0.1 ms。测定参数设置:灵敏度为 200~500 μV/格,扫描速度为 5 ms/格,滤波范围为 20~10 kHz。收集 F波出现率(F persistence,Fp)、F 波最小潜伏期(F wave minimal latency,FLmin)、F波最大峰-峰波幅(F wave maximal peak-to-peak amplitude,FAmax)、FAmax/M 波峰-峰波幅比(F/M)、F 波重复率(index repeater F wave,Frep)、神经元重复率(index repeating neuron,Nrep)、巨大F波百分比。

重复F波为潜伏期、波幅和波形相同的F波,代表一种运动神经元放电,F波重复率为重复F波总和/所有引出的F波数;神经元重复率为重复F波代表运动神经元数目总和/所有引出F波代表的运动神经元数目。巨大F波定义为F波峰-峰波幅超过健康志愿者最大F波峰-峰波幅加2倍标准差的F波。本研究计算所得正中神经巨大F波峰-峰波幅为1.45 mv[1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数据的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QL,QU)]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检验。分析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ALS组病程 12(8,19)个月,ALSFRS评分(32.0±4.8)分,APB 肌力(3.9±1.0)级,属于发病早期。有锥体束征组患者34例,其中上肢和下肢起病各14例,球部起病6例。无锥体束征组18例,上肢起病10例,下肢起病3例,球部起病5例。

2.2 电生理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LS出现DML(P=0.019)、FLmin(P=0.001)轻度延长,CMAP、Fp 显著下降(P<0.001),F/M 显著升高(P<0.001),F 巨大波(P=0.006)与重复波(P=0.001)百分比明显增加,且有统计学差异(表1)。

表1 ALS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与电生理检测

2.3 影响ALS患者F波的相关因素分析 分析病程、ALSFRS评分、APB肌力、正中神经DML、CMAP与FLmin、Fp、FAmax、F/M、Frep、Nrep、巨大F波百分比的相关性:APB肌力与Frep(r=-0.386,P=0.020)和Nrep(r=-0.347,P=0.038)相关,病程、ALSFRS评分、正中神经DML、CMAP与F波各指标无统计学相关(P>0.05)。

2.4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对F波的影响

2.4.1 有锥体束征组和无锥体束征组基本资料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病程、ALSFRS评分、APB肌力、正中神经DML、CMA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2)。

表2 有锥体束征组和无锥体束征组基本资料与电生理检测

2.4.2 有锥体束征组和无锥体束征组两组F波 与无锥体束征组比较,有锥体束征组的FAmax、F/M、Frep及Nrep均显著增高(P<0.05),且有统计学差异(表3)。有锥体束征组中有13(38%)例患者正中神经可见巨大F波,无锥体束征组未见巨大F波。

表3 有锥体束征组和无锥体束征组及对照组F波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提示,与对照组比较,ALS患者F波潜伏期轻度延长,出现率显著下降,FAmax、F/M、重复波与巨大F波百分比显著增加,并且F波波幅与重复波的增加与UMN损害有关。

既往有研究报告F波波幅增加为纯上运动神经元疾病,如急性脑损伤患者的典型电生理特征,这归因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不平衡[11]。而在 ALS中,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及皮质UMN病变通过运动神经环路的双重影响[4],同时合并LMN受累,那么F波波幅将如何改变?

F波的幅度可因运动单位(motor union,MN)增大和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而升高[12],同时因LMN损害的肌肉萎缩而降低,F/M受肌肉萎缩影响小,减少了LMN影响,更能敏感反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无锥体束征组FAmax下降、F/M增高,反映LMN损害导致F波波幅轻度下降。可能因本研究中纳入ALS患者ALSFRS评分、APB肌力较高,属于病程早期,主要以快纤维损害为主[13],神经再支配的侧支芽生导致MN增大作用不明显[14-15],导致无锥体束征组 FAmax下降。然而,有锥体束征组与对照组比较,FAmax、F/M增高,提示有锥体束征组在存在与无锥体束征组同等程度的LMN损害前提下(两病例亚组CMAP无差异),FAmax、F/M仍明显升高,说明早期脊髓神经元池兴奋性增高是F波波幅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这种兴奋性增高与UMN损害密切相关。同样,巨大F波也是F波波幅增高的一种形式,本研究中无锥体束征组未见巨大F波,而有锥体束征组巨大F波百分比增加,说明UMN损害才是神经元兴奋性增高的关键性因素,最终引起F波波幅增加。

皮质功能障碍和过度兴奋现在被认为是ALS的早期诊断迹象[16]。本研究中,FAmax、F/M与病程无相关,提示脊髓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引起的F波波幅增加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前文提到,F波波幅增加可能间接反映UMN损害,有助于ALS的识别,尤其适用于LMN损害掩盖了UMN证据的患者。另外,FAmax、F/M与APB肌力、ALSFRS评分无相关,可能与纳入的ALS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害轻有关;而且F波仅总体反映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不能准确测量兴奋性的短期变化[6]。因此F波波幅不能作为ALS疾病进展的标志。

重复F波提示产生F波的运动神经元放电的选择性。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无锥体束征组Frep、Nrep轻度增加,而有锥体束征组明显增加,说明相较于LMN损害所致神经元的减少,UMN损害导致脊髓神经元池兴奋性增加引起的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17],对F波重复性的增加影响更大。另外,重复性与APB肌力呈负相关,提示早期ALS患者,随着疾病进展,脊髓神经元池兴奋性增加,并且保留的运动神经元的数目减少,也加重F波的重复;同时,本研究中重复的F波波幅差异较大,因此参与形成重复F波的未受损的运动神经元大小与兴奋性具有异质性。

ALS患者FLmin轻度延长,与早期快传导的大运动神经纤维优先受累有关[13];Fp下降,主要反映LMN损害[18]。因此本研究,两病例亚组的FLmin、Fp无统计学差异。

根据既往研究,ALS患者存在UMN损害的肢体常常高于临床查体评估,所以,本研究选择早期上肢轻-中度受累的患者,以避免严重的LMN损害掩盖UMN体征。当然,将来进一步结合运动诱发电位评估锥体束损害、并且通过运动单位计数定量评估LMN损害,可以进一步准确验证F波的特点与UMN、LMN损害的关系。

结论:本研究提示,早期ALS患者UMN损害是脊髓运动神经元池兴奋性增加的关键因素,可表现为FAmax、F/M增高,巨大F波及重复F波百分比增加。F波在常规肌电图检查中简单易行,可以间接反映UMN损害,并且在早期ALS患者中即可出现,有利于ALS的识别。

猜你喜欢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波幅
赵经纬教授团队成果揭示生长分化因子11抑制p21延缓兴奋性神经元衰老和脑衰老并改善认知老年化新机制
开封市健康人群面神经分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分布范围研究
A Miracle of Love
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及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分析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价值工程(2018年25期)2018-09-26 10:14:36
考虑传输函数特性的行波幅值比较式纵联保护原理
频率偏移时基波幅值计算误差对保护的影响及其改进算法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4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减轻宫内窘迫诱发的新生鼠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和认知障碍
氧化巴西苏木素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中NF-кB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