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斌 尚毛毛
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更是给数字经济按下了快进键,购物需求、娱乐需求、办公需求迅速从线下转为线上,网红经济、“宅”经济爆发式增长,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方式乃至经济活动都在加速变化。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同比增长9.7%。①来源:《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25年,数字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或超过45%。
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赛道,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数字化发展上谋篇布局。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8年,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数字中国”概念,十九大报告肯定了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刚刚出炉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独篇单章地用四章十三节的篇幅明确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可以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牵动发展的新优势,我国各省区市纷纷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数字经济被写入各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部分省区市还紧密出台系列配套举措,如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2021年工作要点》,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上海市出台《推进上海经济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数字经济发展的热潮已经到来。
对广西而言,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广西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一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指出,要深化数字经济合作,共同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总书记的指示为广西发展数字经济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展望未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已被认为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因素,数字技术将对商业逻辑、组织形态、劳动能力及价值观等经济生态产生重大变革,为全球经济活动注入新的强大动能。面临时代发展机遇,广西亟需以时不待我的精神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打造全国的数字经济高地。
1.平台优势
广西与东盟开展数字经济合作的最大优势在于平台优势,即中国—东盟信息港,2014年,中国—东盟信息港首次由中央网信办与广西共同提出建设,到2019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总体规划》,标志着信息港建设从区域合作谋篇布局到全面落地推进,正式上升为“国字号工程”。截至2020年,中国—东盟信息港在基础设施方面已完成3条国际海缆、12条国际陆地光缆、13个国际通信节点、1个国家域名CN顶级节点、1个南宁区域性通信业务国际出入口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技术平台方面已建成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基地、中国—东盟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等多个合作平台。中国—东盟信息港是广西与东盟开展数字经济合作的最大底气和最大优势。
表1 部分省区优势平台对比
2.区位优势
广西区位优势独特,东连广东、西接云南,北联湖南与贵州,南临东南亚,位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对内形成互动东中西的关键枢纽,对外形成联动东盟十一国的重要港湾,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枢纽,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广西不断在挖掘区位潜力上下功夫,巩固强项,做大优势,陆续出台了《广西构建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实施方案》《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充分发挥广西连接东南亚,直通粤港澳大湾区、中南、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作用。
3.人文优势
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依,习俗相通、文化相近,在人文交流合作方面有着深厚的根基。近年来,广西全面拓展与东盟国家人文交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常年在广西学习的东盟留学生达万人,是中国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举办了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等人文交流合作论坛以及中越边民大联欢等民间交流活动,丰富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内涵。根据广西外事办公布数据,截至2019年7月,广西与东盟国家55座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数量位居我国前列。此外,广西实现与东盟国家23座城市航班通达,通航点数位于全国前列,南宁机场东盟航线旅客吞吐量已突破百万人次大关。密切的人文交流也将为广西与东盟开展数字经济扎牢合作的桥梁。
1.经济基础不扎实
经贸合作是开展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的重要基础,对比其他省市区,广西虽然区位优势独特,但是在各省区市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广西优势并不大,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密切。通过查阅各省区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2020年,各省市区对东盟的进出口总额中,广东对东盟进出口值1.09万亿元,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近四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其他如江苏(6226.9亿元)、上海(4841.1亿元)、山东(3006.8亿元)、浙江(2889.4亿元)、福建(2831亿元)等省市都高于广西(2375.7亿元),广西仅能位列第七位,而后一位北京市(2217.5亿元)也有赶超的可能性。
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下游
从数字经济规模层面看:数字经济规模是数字化发展的综合体现,广西数字经济规模总量不大,产业数字化程度不高,占GDP比重较低。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2020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省市有13个,广西数字经济规模达7267亿元,排名全国第18位,占GDP的3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6%)。具体而言,广西产业数字化规模6400多亿元,排名全国第17位,占GDP比重为28.8%左右;数字产业化规模800多亿元,占GDP比重不足5%。
从专利层面看:专利申请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数字经济活跃度的重要指标。广西专利申请量虽然在全国居于中游水平,但对比发达地区,差距非常突出。2020年,广西数字专利申请数量为1396件,排名全国第19位,仅占广东数字专利申请量(46894件)的3%;广西数字专利增速为26.65%,排名全国第15位;广西人均数字专利申请量仅为0.28件,排名全国第24位,仅为北京市人均数字专利申请量(12.17件)的四十分之一②数据来源:《中国数字发展指数报告》零壹智库。。
从企业层面看:广西数字企业少,规模不大,生存能力不强,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企业。2020年,广西数字经济企业注册资本大于1000万的企业仅有1405家,占企业总量的比重为12.77%,大型企业数量占比偏低。③来源:《2020年广西数字经济发展评估报告》在2020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百强企业中,超八成的企业均来自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其中,北京入选企业最多,有38家,其次是上海,18家,再次是广东省,有13家,西部省市中仅有四川、重庆、贵州各有2家,广西无一企业上榜。④来源:《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研究报告(2020)》在2020年中国互联网成长型企业20强榜单中,西部省市中仅有四川1家上榜。
3.数字经济人才储备不足
随着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数字领域面临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尤其是拥有顶尖数字技能的专业人才和具备数字技术与行业经验的跨界人才。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广西人才储备不足、数字化人才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一是广西数字人才需求不足。根据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联合零壹财经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的数字赋能评价报告》,有数字人才需求的企业主要聚集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其数字人才岗位规模共占全国该领域岗位需求规模的69.29%,广西数字人才需求排名全国第20位。二是广西民营数字企业薪酬低。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广西数字经济弱就体现民营企业上,根据2020年广西、广东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广西城镇非私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77544元,较广东(193867元)低8个百分点,广西城镇私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1281元,较广东(125143元)低15个百分点。民营数字企业薪酬是广西与广东数字就业人员薪酬差距的最大短板,制约着广西数字人才集聚发展。
1.中国同东盟关系不断深化
中国与东盟开展对话关系30年来,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尤其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和东盟国家结成更紧密命运共同体,围绕双边合作出台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落实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等成果文件。此外,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日益加快,双边贸易额从不足80亿美元跃升到6846亿美元,30年间增长80余倍,随着RCEP签署,中国与东盟经济融合将进一步加深,为广西与东盟开展合作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
2.数字经济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近年来,中国同东盟不断加强数字经济合作建设,达成《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即将出台《关于落实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2021-2025)》,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医疗合作,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合作,扩大高速互联网接入和连接,支持数字素养、创业创新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共建数字生态体系,深化数据保护合作等,为双方深化数字领域合作赋予新机遇。此外,根据预测分析,中国和东盟的数字经济总量有望达到9.58万亿美元,为广西加强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与东盟的合作不是广西的专属,除了同与东盟国家接壤的云南在加强与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其他诸多省市区都加入了与东盟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队伍,如武汉举办2021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论坛,并通过论坛实现签约项目20个,签约总金额266亿元人民币,武汉正试图通过强化合作,打造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样板。可以说,广西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赛道上已经面临越来越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如果不能抓住当前发展的窗口期,必将在未来的数字化浪潮下受制于人。
数字经济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甚至未来的世界也是数字化的世界。广西要全面拥抱数字化时代,把握当下中国与东盟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广西“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优势,找准数字发展定位,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成为数字广西,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模范先锋。
1.全面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以建设“数字丝路”为契机,围绕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经贸服务、人文交流等领域,加快东盟与我国中南、西南、华南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信息应用领域,打造基于北斗的位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大数据密集计算平台。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加快中国—东盟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设,开辟多品类知识产权交易系统;进一步推进加强数字贸易国际合作,提高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水平,积极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数字经济枢纽。
2.打造高端数字经济交流合作论坛。以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和壮美广西云数字峰会为主体,整合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峰会、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国际合作论坛等系列论坛,打造中国—东盟信息港暨广西云数字峰会,设立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分会场,聚力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的数字经济交流合作的标杆论坛。
3.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强首府就是要强未来,南宁强首府战略要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将数字化作为强首府的重要内容,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数字南宁,数字之城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南宁渠道”优势,推动与东盟数字贸易合作,强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1.“双轮驱动”加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工业领域深度融合。加大对数字化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推进传统产业加快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组织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需求前期普查工作,分类分阶段开展数字化改造,针对自动化程度较低的小微企业,重点提升自动化水平,针对中小型企业,重点提升生产环节数字化改造,针对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鼓励开展全流程数字化改造。二是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提升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核心引领产业,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蛙跳式”发展,支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加速发展,打造高能发展引擎,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2.加快组建数字产业联盟。加快5G产业联盟建设,打造数字经济领域产业联盟发展标兵。支持广西龙头互联网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围绕数字经济细分领域组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跨境电商产业联盟、大数据产业联盟、区块链产业联盟等产业联盟,鼓励联盟企业、高校院所加强交流合作,聚焦于数字经济重大问题,加速产学研合作对接,重点在技术标准、融合应用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组团推动相关产品在中国、东盟乃至全球应用,构建合作共赢的数字经济生态圈。
3.龙头引领集群式发展。支持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构建形成从创意到产品、从企业到产业、从产业链到生态链的闭环生态。支持华为、浪潮、联想、麒麟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为引领,打造华为鲲鹏、中国电子PKS、中国电科三大生态体系,集聚一批上下游企业,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加快集聚。加大数字经济企业引育力度,面向大湾区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吸引一批企业总部和相关机构落户,加快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打造新经济集聚区。
1.搭建数字经济平台。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区块链创新中心、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等数字技术创新平台,打造中国与东盟的技术创新高地。支持广西科学院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研究院,打造成广西乃至全国的大院大所。鼓励有条件的地市组建数字经济研究院,联合国内外数字领域优秀高校、科研院所,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数字产业创新平台。
2.加大数字经济领域科技项目支持力度。在数字科技领域实施一批揭榜挂帅项目,围绕数字经济“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难点痛点问题,面向全社会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型企业或其组成的联合体实施“揭榜”攻关。支持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向数字经济领域适当倾斜,加大对数字经济领域的支持力度。
3.构建聚集高层次数字科技人才的“强磁场”。建立数字人才需求目录和人才数据库,实行“人才+项目+资金”计划,支持数字科技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充分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潜力,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创办企业和研究中心,完善个人与机构的收入分配制度。支持中国—东盟信息港相关单位柔性引进急需紧缺的数字科技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支持数字科技高层次人才选聘广西八桂学者、八桂青年学者。坚持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围绕数字经济领域建设一批人才小高地,不断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1.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广西产业发展基金、广西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引导作用,联合长三角、大湾区数字经济领域优质投资机构,共同设立面向数字经济细分领域的产业基金,重点引进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搭建人工智能创新平台、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高层次人才、培育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支持企业创新研发等。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千兆固网、IPv6等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力度,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
2.实施城市合伙人共赢计划。鼓励南宁、柳州、北海等城市加快打造城市级应用场景,探索实施“未来场景建设城市合伙人计划”,各城市每年围绕工业生产、商贸流通、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等领域发布一批应用场景,重点支持无人机、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开放一批专用试验场地,节省企业信息搜寻成本,支持企业专心研发,不断推动数字化技术与未来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3.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支持以中国—东盟信息港为依托,探索试点数据要素产权制度,对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进行明确界定,加强数据产权侵权保护和执法。探索建立健全数据数据库使用标准,推动各类生产要素数字化改造,建立数据交易市场准入规则,试点开展数字数字产权交易。强化数据交易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数据科技支撑力量,加大数据交易安全监管,完善数据分级分类标准,促进数据交易市场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