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德育建构探析

2021-02-12 09:06李翠花
时代人物 2021年3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政政治

李翠花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赣州 341000)

根据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每一门课程育人作用,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想建设。通过语文教学,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对高校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理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德育

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模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渗透,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将以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加大了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部分青少年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逐渐形成了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享乐主义思潮,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观、价值观[1]。从2004年开始,国家开始加强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014年开始逐渐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方向转变,探索全员、全过程育人模式。坚持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开展教育。注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家国观、择业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课程思政建设打破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育脱节,大学生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割裂问题,将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密切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全过程、全员育人的目的。

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课程,主要以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目的,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等多种教育功能,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大学语文,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学、美学,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

思政政治课程与大学语文德育之间的关系。思政政治课程和大学语文属于不同的学科,但是两者都侧重大学生思想、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两者育人目的是一致的。其次,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学习优秀的作品,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思想,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景,作品中带有人文价值导向和教化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材料,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有助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路径,丰富教学方法,是德育重要的补充。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主要侧重学生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等显性目的,语文德育具有隐性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语文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2]。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语文教材的隐性政治资源,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升高校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德育建构

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思政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不是一门学科或者某一个专业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高校必须建立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高校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由高校党委书记或者校长担任小组组长,分院主管领导作为副组长,教务部、行政部、学生工作处等多个部门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出发,协调各个部门、各个学科的关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位,实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的育人模式[3]。其次,不同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校园文化,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定位和特色,打造具有特色思政课程,提高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考核、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确保各项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相适应。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顶层设计,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各个部门、教师的责任,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实处。

整合大学语文教材资源,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环节。十九大提出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现代进行创新发展,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大学语文教材设置了大量中国优秀古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爱国情怀、道德情操,在教材中的篇幅比较多。要充分发挥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则需要整合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大学语文教材的思想政治元素,并结合时代精神,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观点等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爱情观,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鼓励当代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以及追求真善美的美好品质[4]。以四大名著为例,在学习《红楼梦》的时候可以讲述红楼梦追求纯真的爱情、尊重女性及众生平等的情怀;《三国演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雄主义情结;《水浒传》路见不平、拔刀相见助的侠义精神。其次,在选择语文教材内容的时候,必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状况,选择适合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教材内容。比如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婚恋观,可以开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你认为最好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你希望你的伴侣是什么样的人?”等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从而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婚恋观和世界观。

丰富教学方法。传统语文教学教师侧重语文知识的讲解,主要以讲解式教学模式为主,授课形式比较单一,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无法到育人效果。基于德育目标,大学语文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微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曹植的《洛神赋》,里面用大量的词汇和修辞手法表现了洛神的形体美、容貌美、仪态美。学习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容貌对女孩子是不是最重要的?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美不仅仅是容貌美,还有心灵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其次,在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搜索网络语文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并结合语文教学需求,在语文教学实施微课,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教学体验,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5]。微课短小精悍、教学知识点比较少,适合碎片化阅读方式,学生可以将微课下载下来,在智能手机直接观看,解决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传道授业前首先需要明道、信道,才能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必须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坚定民族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才能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因此,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之余,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注国内外局势,了解国家党政方针,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其次,认真研读语文教材,挖掘语文教学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和语文人文要素结合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思政与语文相互衔接。

大学语文是高校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工具课程,集人文教育和学科教育为一体,主要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精神、思想、道德等全面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充分挖掘语文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提高大学思政教育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