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鹏程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发展。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美丽”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作为在21世纪中叶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六条原则,加快构建五大生态文明体系。这次大会还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对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态文明领域的贯彻和体现,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最高准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一以贯之地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理论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生态文明思想,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向。因此,为了更加准确且深刻地理解领会把握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很有必要深入剖析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之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唯物论这一视角出发科学地阐明了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始终本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思想,以物质范畴为其理论基点,揭示出世间万物所共同具备的客观实在性,以此为理论基石去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于更好地改造世界。
首先,基于世界的物质性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依赖于自然而存在。维持与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部物质生活资料,都来源于大自然的馈赠。虽然人类意识具有能动性,但其本质上仍然从属于物质,无外乎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的存在为前提。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亦然如此,无非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罢了。因而,我们必须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前提去认识与改造世界。习近平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其次,以唯物论为理论基石谋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是发挥其能动作用的必要前提,人类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充分施展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普遍本质即其统一性在于其客观物质性。物质世界对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具有先在性,其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既是人类科学意识内容的来源,又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客观制约因素。人类需要而且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人类合理的、现实的社会需要出发,去认识把握并利用这些客观规律,做到顺势而为,乘势而动,顺天应人。人类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在推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与完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解决好主客观矛盾,做到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获得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达至预期的目标。因此,分析解决问题要坚持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反映当前的社会存在即现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前瞻将来的社会存在,推动现在的社会存在朝着我们预定的奋斗目标前进。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一科学理论,彰显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强调推进以客观规律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向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唯物辩证法角度,系统阐述了以普遍联系为辨识的系统性逻辑思维。联系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系统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以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思维去认识世界。具体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思维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关系内蕴着系统性逻辑思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承续着普遍联系的理论观点,充分彰显出以人与自然的普遍联系为辨识的系统性思维,科学地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其一,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均得益于大自然无私的馈赠。其二,意识作为人脑特有的机能,使得人类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实践为中介改造与利用自然,不断地给自然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记。但是,人类终究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是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共生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科学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极端重要性,要求立足于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整体性逻辑、系统性思维正确把握好二者的关系,维护好二者的平衡。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凸显整体性逻辑思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系统性逻辑思维彰显出其卓越的生态智慧,并将这种战略思维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中去。正如唯物辩证法所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亦然如此,其内部各个要素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山水林田湖草亦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各个要素均处于相互影响之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4]因此,必须以系统性思维去把握其内在联系,统筹协调各个因素,以整体性逻辑综合、全面地进行治理与保护,切不可顾此失彼。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有机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生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的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症。”因而,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保护环境那么简单,它不是孤立的个体,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想要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多管齐下,将生态文明建设跟其他四大建设有机结合,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去。
最后,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呈现着全局性逻辑思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高度,将以普遍联系为辨识的系统性思维不仅贯穿于“美丽中国”建设中去,更是拓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广度,彰显其共谋全球生态治理的伟大价值诉求。其一,“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共同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共同构成彼此相连、息息相关的统一整体。因此,必须系统把握、整体推进,切不可将其割裂开来。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需要;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南;必须构建一套完备的法治体系,协同各方面因素,更好推进实践活动。其二,习近平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视野,提出了共谋全球生态治理的现实诉求。生态问题事关全人类的福祉,生态问题没有国界地域之分,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凸显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一以贯之的深刻人文意蕴,更是充分挖掘其所内含的深刻生态意蕴。从生态维度出发,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的视角,号召各国携手解决生态问题。习近平向全世界昭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
基于上述阐述,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始至终秉承着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贯穿着系统性思维、全局性观念,将这一理念渗透到审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系之中,延伸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落实当中,最终又拔高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智慧,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向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形成的又一理论成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实践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新时期我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思想保证,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也正是由于这一整套逻辑严密的哲学意蕴,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不可摧的理论基石,使其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