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慕荣,徐天莹,李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 广州510260)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支气管等疾病可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机械通气可快速、有效恢复呼吸道畅通,缓解该类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相关症状[1]。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由于气管插管引起的不舒适感、气管切开伤口疼痛、疾病折磨、耐受度等因素,使患者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易出现人机对抗等事件,从而提高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镇痛镇静策略已成为ICU 病房重要治疗方案之一[2]。有效的镇痛镇静策略可提高患者侵入性操作、有创性治疗耐受性,使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有更好的配合度,对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有积极影响[4]。有研究指出[5],镇痛镇静可有效缓解机械通气患者应激反应,但常规策略适度率较低,导致镇静不足而应用效果不佳,或镇静过度出现苏醒延迟、定向力丧失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本文意在探寻适度率更好、效果更优的策略方案,从而改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对观察组35 例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目标导向性镇痛镇静策略,观察其对临床指标、不良反应、生命体征等水平的影响,现作报道。
选取我院ICU 病房收治机械通气患者70 例,时间范围为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期间,按照镇痛镇静策略不同分为对照(35 例)、观察两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镇痛镇静策略,观察组患者实施目标导向性镇痛镇静策略。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患者资料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机械通气指征。(2)镇痛镇静时间达到48 h以上。
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器质性听力、视力等功能性障碍患者。(2)存在严重智力障碍、认知障碍、神经系统障碍等不能准确表达自我感知患者。(3)存在催眠药物、酒精、毒品、止痛药物等严重依赖患者。(4)气管插管前存在吞咽困难或可能影响吞咽的神经功能异常。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镇静镇痛策略,采用CPOT 每8 h 及RASS 每小时评估患者疼痛、镇静情况,对CPOT 分数>4 分患者给予瑞芬太尼镇痛,将CPOT 分数稳定小于3 分状态;对RASS 评分≥2 分患者加大丙泊酚或右美托咪定泵入剂量,RASS 评分≤-3 分患者减少丙泊酚泵入剂量,将患者RASS评分维持-2 分至-1 分之间。
观察组患者实施目标导向性镇静镇痛策略[6]:(1)成立目标导向管理小组:由1 名护士长、5 名护士、2 名医师组成目标导向性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并对组内人员进行目标导向性理念培训,主要包括药物知识的了解,给药、不良反应等方法明确,镇痛镇静评估标准的执行等,培训后应通过各项考核,并定期进行再次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2)策略实施:由护士通过调查或沟通等方式获知年龄、病情、耐受度等详细信息,整理后交由医师制定首次负荷、后续持续泵注的镇痛镇静方案,护士遵医嘱给药。护士分别使用每小时进行镇静评估和每8 h 进行疼痛、谵妄评估,评估工具分别是RASS、CPOT、CAM-ICU,如有镇痛镇静过深或过浅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调整给药剂量,镇痛药物剂量有调整的调整后1 小时重新进行疼痛评估,变更剂量后应密切关注患者变化。当CPOT≥3 分增加瑞芬太尼维持量0.5 μg/(kg/h),目标维持RASS-2-0 分,COPT 在<3 分。
对比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等临床指标水平。对比两组心动过缓、恶心、高血压、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生命体征检测仪各项指标水平,对比两组镇静前后RR、HR、PO2/FiO2等生命体征水平变化。以ICU 谵妄评估诊断表(CAMICU)为评估标准,排除神经系统病变等各项因素影响且评估结果为阳性,即判定为谵妄,对比两组患者谵妄发生率。
本次研究中所以数据均采用SPSS23.0 分析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机械通气患者相关病程资料统计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以[n(%)]表示,临床指标、不良反应、生命体征等数据行t检验,以()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等临床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临床指标水平()
表2 临床指标水平()
观察组心动过缓、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例(%)]
镇静前两组PO2/FiO2等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镇静后观察组PO2/FiO2等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生命体征水平()
表4 生命体征水平()
观察组谵妄发生率显著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谵妄发生率(例/%)
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加剧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重症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等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大多数患者在抢救或治疗时已存在呼吸衰竭,需立即给予呼吸支持治疗。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时可维持气道通畅、提高血氧水平,是抢救重症患者的重要救治手段。机械通气作为有创治疗方案,过程中患者由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的不适感、疼痛、自身疾病、心理状态等因素易刺激机体处于激烈应激反应状态,从而出现意外拔管、人机对抗等不良事件[7]。
镇痛镇静是应对机械通气患者应激状态的有效措施,通过镇痛提高患者舒适度、耐受度,镇静缓解过激情绪等作用,达到更好的通气效果,同时提高机械通气安全性,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及缩短治疗时间[8]。目前临床对镇痛镇静深度的认知并不统一,虽然适度镇静可有效缓解应激状态,但镇静过浅或过深均可影响实际应用效果,因此镇痛镇静策略的选择尤为重要[9,10]。常规镇痛镇静是我国临床应用范围最广的策略,但该策略镇静适度的比例较低,导致镇静过浅或镇静过量发生率较高,不仅影响实际应用效果,同时导致安全性较低,对患者起到辅助作用有限[11]。目标导向性镇痛镇静策略是2013 年美国重症医学会颁布的新型镇痛镇静方案,由于该方案具有人性化、程序化等优点,从而确保适度镇静,降低镇静过浅及镇静过量的发生[12,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指标及镇静后生命体征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目标导向性镇痛镇静实施以组建团队后知识培训、提高技能等为基础,使组内成员对策略核心提供有力协助,使镇痛镇静效果维持最佳镇静状态,有助于患者病情转归,提高对治疗效果的影响[14]。该策略通过初次负荷剂量达到镇痛镇静效果,之后根据组内成员准确评估后交由医师制定持续泵注剂量,并定期对患者进行测试、评估,通过所得结果确定患者状态并对泵注剂量进行相应调整,稳定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水平可有效避免镇静过浅、镇静过量导致的各项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15,16]。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改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目标导向性镇痛镇静策略,可有效改善临床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同时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