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2021-02-12 03:19袁文兰周梦依柳静虹
医药前沿 2021年36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脑梗死

袁文兰,周梦依,柳静虹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 常熟 215500)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严峻,而且民众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脑卒中的发病率在不断提升,严重威胁着民众的健康。脑梗死属于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比较快且病情较为严重,发病后,患者通常会存在偏瘫、四肢不便以及自理能力差等症状,不利于患者正常生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基于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的神经细胞经管有效刺激能够引发其重组和再生的能力,因此,需要康复护理干预来促进患者康复[3]。相比一般护理干预,强化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表现更加理想,其要求护理人员在患者发病后及早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康复护理,鼓励和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2 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 例脑梗死患者,观察脑梗死患者应用强化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肢体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2 月我院接收的50 例脑梗死患者,依据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25 例,其中男15 例、女10 例,年龄55 ~86 岁,平均年龄(70.14±3.51)岁,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为15 例。观察组25 例,男17 例、女8 例,年龄52 ~86 岁,平均年龄(70.21 在3.49)岁,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为1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均为脑梗死患者,且经临床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的相关诊断标准[4];②患者肌力分级处于0 ~4 级;③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症者;④恶性肿瘤者;⑤交流障碍者。

1.2 方法

参考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模式,具体内容为: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或者家属进行住院的办理,并详细将住院环境、临床医师、治疗方式、可能达到的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相关信息进行介绍,并介绍患者与其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疑问,叮嘱患者住院期间的住院事项;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脑梗死相关知识教育,保证患者家属能够更充分地了解脑梗死的护理和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保证他们能够正确为患者提供某些支持。同时,护理人员利用康复按摩方式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对患者关节进行轻柔按摩,并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卧床体位和翻身方法,适当利用被动运动方式对患者运动行为予以指导。对于未出现并发症者,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及疾病进展情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者,指导其发音;协助患者翻身,鼓励患者咳痰,避免压疮及肺部感染。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主活动,避免肌肉萎缩。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尽早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排便等日常活动。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护理方法基础上给予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具体如下:(1)被动训练的强化。依据由近端到远端,大关节到小关节进行外肩关节伸展、肘腕关节伸展以及髋关节外展、内旋训练,并帮助患者进行膝关节伸展和足背与外翻训练,每项运动训练5 ~10 次为1 组,每天重复2 组。(2)肌力训练的强化。运用推拿手法按摩躯干肌腱,根据患者的肌力情况,重点针对肌张力差的部位进行按摩,并选择曲池穴、足三里、环跳穴以及合谷穴对患者进行按摩和推拿。按摩技术使用小鱼际和手掌的背部压力,借助手背滚动按压方式对患者进行操作;推拿技术使用手掌掌心,在肩关节带动手掌面环形摩擦的操作下对患者施以推拿;每次15 ~30 min,每天进行2 次。(3)桥式运动的强化。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弯曲下肢后双腿平放在床上,尽量抬高臀部,保持动作姿势2 ~3 min,在双桥练习操作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单桥练习,保持患者健侧悬垂且患肢弯曲的状态,保持动作姿势2 ~3 min;每组动作重复5 ~10 次,每天进行2 组。(4)日常功能训练。患者独立完成桥式运动后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坐卧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平衡耐力训练,并根据需要指导患者独立进行日常穿衣和饮食锻炼,必要时可协助患者进行操作。(5)心理护理的强化。脑梗死患者通常对于发病后身体机能的变化难以接受,比较容易发生焦虑与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精神状态予以全面且系统的评估,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并在沟通过程中,通过分享成功的康复治疗,适当采用鼓励、安慰等方式,增加患者信心,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和烦躁情绪。此外,可以借助研讨会、病友交流会等方式强化护患之间的交流,并利用微信群等方式开展定时的沟通,尽可能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面临的问题和疑虑。

1.3 观察指标

(1)肢体功能: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进行评估。(2)生活质量:统计并记录护理前、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选用SF-36 进行评价,SF-36 包括功能、情感、社会、生理4 个维度,各维度均为百分制评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3)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越高,则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4)护理满意度:借助医院自制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程度调查问卷予以评估,其中非常满意为85 ~100 分、满意为60 ~84 分、不满意为低于60 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水平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FMA 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水平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水平比较(± s,分)

组别例数FMA 评分观察组2589.12±3.37参照组2571.88±3.84 t 16.871 P 0.000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功能、生理、情感与社会4 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功能、生理、情感与社会4 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情感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 25 80.47±6.85 92.07±5.42 80.15±6.74 90.08±5.69参照组 25 81.01±6.79 87.36±5.57 79.95±6.92 85.45±5.72 t 0.2793.030.1042.869 P 0.7870.0030.9180.006组别 例数功能生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 25 79.38±6.13 91.56±5.72 78.95±7.74 90.35±5.82参照组 25 79.42±6.21 86.05±6.01 79.01±7.82 85.14±6.97 t 0.0233.320.0272.868 P 0.9810.0010.9780.006组别 例数社会

2.4 两组干预前后SAS 评分与SD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 评分与SDS 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 评分与SDS 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AS 评分与SDS 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AS 评分与SDS 评分比较(± s,分)

SDS 评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 25 51.29±3.26 35.58±2.15 47.68±3.29 33.18±2.18参照组 25 51.48±3.18 46.18±3.15 47.53±2.95 42.08±3.15 t 0.20913.8970.16911.616 P 0.8350.0000.8690.000组别 例数SAS 评分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急性疾病,通常患者在发病后会存在后遗症,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5]。临床主要采用的护理方式为常规康复护理,其操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不能充分把握患者情绪的变化,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6-7]。强化康复护理属于一种新型护理干预措施,是脑梗死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性化、个性化护理模式一种重要标志,不仅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提升的效果,还可对患者负面情绪予以有效地降低,对于加速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肢体功能的康复具有积极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

相关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存在血管破裂发病或者血管内血液栓塞,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组织损伤类型,预防难度较大。在患者发病后,有程度不同的言语障碍、肢体障碍,并发症较多,其中常见的为偏瘫。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发生偏瘫后,影响患者言语功能以及肢体功能,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会影响患者基本生存能力。因为患者长期卧床,患者康复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甚至导致患者发生二次发病。因此,在挽救患者脑组织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偏瘫症状进行康复训练。利用康复训练,可以将患者康复效果强化,利用肢体锻炼,可以对患者脑神经、脑组织产生反作用,会良好帮助患者治疗以及康复。对于多数患者来说,在发病早期没有开展系统康复训练,预后效果不良。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在发病48 h 就诊,待患者体征稳定、病情平稳后,可以为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在患者康复训练期间,由于有偏瘫临床症状存在,对自己身体行为不能良好掌握以及控制,容易发生不良事件,例如骨折、跌倒等,患者容易发生不良预后,经济压力会明显增加,也会较大程度影响患者家庭生活。针对以上情况,开展强化康复护理,可以针对患者某一个护理需求,可以给予患者实施有效护理。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有肢体功能障碍等情况发生,实施强化康复护理,可以将患者护理依从性以及心理状态均明显改善,针对患者相关护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可以促使患者护理有效性相应提升,避免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SF-36 中功能、生理、情感与社会4 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功能、生理、情感与社会4 个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SAS 评分与SD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 评分与SDS 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 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在充分了解强化康复护理要点以及内容等信息的基础上,为患者开展以下护理干预[6]:(1)在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保证患者心态放松,保证患者安全。(2)发病之后,患者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害怕自己偏瘫无法治疗或者病情严重,担忧后半生无法自我照护,护理人员应详细为患者讲解治疗方法,促使患者了解疾病知识相应增加,引导患者对自己疾病进行相应评价。若患者恐惧,需要安抚,利用温和语言、舒缓音乐、轻柔动作等办法,将患者恐惧情绪相应减少,避免患者不能将康复训练治疗积极配合。由于患者存在过高治疗期望,质疑当下治疗以及护理效果,会对患者护理依从性造成影响,护理人员应将疾病治疗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确保患者对康复训练积极配合,对疾病科学认知,患者不良情绪会显著减少,避免影响患者康复训练效果。(3)由于患者住院时间以及病程均长,存在脱节社会情况,护理人员应联合患者家属,为患者实施互动治疗,通过相关人员之间沟通交流,将患者缺失社会功能程度相应减少,为患者提供社会以及家庭方面支持。(4)患者进入医院后实施精细化护理,每天需要按摩以及轻松患者患侧以及健侧,指导患者家属,放松患者头部、脚部、腿部、手臂,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以及改善肌肉功能,使患者身心放松。护理人员应辅助患者将桥式运动开展,为患者定时翻身;患者可以下床行走时进行循序渐进运动,并随时观察患者身体情况,避免患者发生过度劳累情况和出现超负荷运动等。

综上所述,采用强化康复护理干预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对于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并可提升患者肢体功能与护理服务满意程度,有助于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肢体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