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晶晶
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由师生双方共同开发的且富有班级特色的课程,以班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其内容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它从属于园本课程却又不同于园本课程。有学者认为,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适宜性原则,以促进幼儿有效的发展。笔者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以班级为基点开展大班班本课程“和桂花的成长之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班本课程,收获了许多关于班本课程实施的知识与经验,发现了目前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此进行了反思。
(一)班本课程主题的灵感来源
秋天来了,笔者所在幼儿园周边的桂花树开花了,整个幼儿园都弥漫着桂花独特的香味。在一次早操活动中,幼儿园围绕独特的香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笔者通过了解幼儿们在集体活动中讨论的话题,发现桂花可以成为一个兴趣点,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由此,笔者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分析了将桂花作为班本课程主题的可能性,并初步拟定了相关的主题活动和教学计划。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挖掘幼儿的兴趣点,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提升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开拓幼儿的学习视野。
(二)班本课程主题的预设
在班本课程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实际学习能力及兴趣点,设置合理的教学难度和教学任务,促使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自主地探究和学习教学内容,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好奇好问,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的前后变化;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时,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基于此,笔者根据本地的植被特点、桂花的生长环境和幼儿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初步设计了“和桂花的成长之旅”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笔者利用晨间谈话、课后阅读、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和探索关于桂花的各种信息。笔者发现,幼儿对桂花的外形、生长特征、味道、颜色、传说故事等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此,笔者和其他教师一同根据幼儿的想法逐步创设了大班班本课程“和桂花的成长之旅”。
(三)班本课程主题的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幼儿的兴趣点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依据幼儿的兴趣点,创设符合幼儿兴趣的教育课程。桂花是秋季的代表性植物之一,幼儿在对桂花的香味感到好奇的同时,也对桂花的形状、颜色、生长地点等充满疑问。笔者通过查阅资料、晨间谈话等方式,结合幼儿提出的一些相关问题,设计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表1)。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还能促使幼儿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笔者在实施“和桂花的成长之旅”班本课程时,以桂花为切入点,开展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以期推动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幼兒园的专门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专门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
1.集体教学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所有幼儿参加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教师教育幼儿的主要方法,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日常教育活动,将有关桂花的知识传授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兴趣,加深幼儿对桂花的了解。同时,笔者在语言课上让幼儿分组朗诵《桂花开了》,在科学课上让幼儿学习《桂花香水的秘密》,借助集体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和完善幼儿的知识体系,提升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2.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由交流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选择游戏区域的投放材料时,教师要和幼儿进行充分的沟通,收集和制作幼儿感兴趣、与课程内容相匹配、能够体现难度差异的游戏材料,要让幼儿真正与材料互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笔者在阅读和游戏区域投放了与桂花相关的绘本和玩具,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阅读和实践,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加深了幼儿对桂花的认识。
(二)幼儿园的随机教育活动
1.创设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笔者带领幼儿观赏了幼儿园周边的桂花树,并让幼儿直接触摸桂花树,捡拾掉落的桂花花瓣。同时,笔者还与幼儿一同创设了以桂花为主题的墙面展,在主题墙展示幼儿的绘画、幼儿亲手制作的桂花书签等作品。
2.融入生活。笔者充分挖掘了实际生活中有关桂花的微课程内容,将“和桂花的成长之旅”班本课程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例如,笔者将与幼儿一同捡拾洗净的桂花花瓣制成桂花茶并泡给幼儿品尝,这既能使幼儿养成爱喝水的习惯,又能让幼儿品尝到自己亲手采摘的桂花的味道。
(三)家园合作及社区教育
1.家园合作。在“和桂花的成长之旅”班本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笔者充分整合资源,组织开展了家长助教活动。在活动中,笔者邀请了职业为糕点师的家长以桂花为原材料制作了多种创意食物,让幼儿们更深刻地了解并记住了桂花的味道。
2.社区教育。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的发展过程息息相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笔者带领幼儿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桂花制品和食物分发给社区里的叔叔阿姨,以培养幼儿的分享精神。
(一)没有突出幼儿的主体性
笔者和其他教师在确定“和桂花的成长之旅”班本课程的内容和开展形式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别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在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无法满足所有幼儿的兴趣点,这一点尚需完善和改进。
(二)班本课程教育应融入幼儿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日生活即课程。”班本课程的实施不应该局限于幼儿园内,而是应当渗透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笔者组织开展的家长助教、走进社区等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幼儿的生活,但在家园合作、社区合作的活动设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三)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班本课程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班本课程的建构过程中没有与幼儿和其他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和沟通。此外,笔者在班本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没有及时对幼儿的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和奖励。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班本课程在教师与幼儿相互影响、共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教师要关注课程的动向,创设适宜幼儿的班本课程,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推动幼儿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荣怀新世纪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