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
(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文山分局,云南 文山 663099)
文山州位于云贵高原南缘斜坡地带,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北接曲靖,西与红河州毗邻,南与越南接壤。全州总面积为31 456 km2,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山地气候,气候温暖,水汽来源丰沛,是降水充足的湿润区,分属珠江、红河两大流域。辖文山、砚山、西畴、马关、麻栗坡、丘北、广南、富宁共7县1市,其中富宁、马关、麻栗坡3个县与越南接壤,有1个国家级Ⅰ类口岸和3个国家级Ⅱ类口岸,10余条边民互市通道。全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西东向隆起地带,为珠江、红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各河多发源于此,地表、地下河向四周展布,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57.7亿m3,约占全省的7.1%,居全省第五位;多年平均降水量1 208 mm,折合降水总量379.98亿 m3。[1]两大流域中,红河流域的河流均为国际河流,流经越南,注入于西太平洋北部湾海域;珠江流域的河流,流经广西、广东,最后注入西太平洋南海海域。
评价范围为文山州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文山州地表水功能区划》(2015年修订)中划分的河流、湖泊和水库,共涉及大小河流44条,评价站点103个,其中评价河流水质站点71个,湖泊站点4个,水库站点28个[2-3]。相关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文山州分中心2019年度和2020年度常规监测数据。
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采用《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中规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评价分河流、湖库水质及湖库营养状态,评价时段以水期和年度进行评价[4]。其中河流水质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单因子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目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个项目。河流以水质站和河长进行统计。湖库水质评价标准及方法与河流一致,评价项目在河流评价项目上增加总氮,湖泊以水质站和水面面积进行统计;水库以水质站和水库现状蓄水量进行统计。湖库水质分别按照总氮参评与不参评进行评价。湖库营养状态评价采用指数法,按4~9月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总磷、总氮、叶绿素α、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5]。
参评的103个地表水站点中,全年水质为Ⅰ~Ⅲ类的站点94个,占评价站点数的91.3%;Ⅳ类站点5个,占评价站点数的4.85%;Ⅴ类站点1个,占评价站点数的0.97%;劣Ⅴ类站点3个,占评价站点数的2.91%。水质劣于Ⅲ类的主要超标项目有总氮、总磷、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非汛期参评站点78个,水质为Ⅰ~Ⅲ类的站点68个,占评价站点数的87.2%;汛期参评站点 96个,水质为Ⅰ~Ⅲ类的站点90个,占评价站点数的93.8%;汛期水质明显好于非汛期。全州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年评价站点比例详见图1。
图 1 文山州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年评价站点比例图
全年河流水质评价站点71个,评价河长2 292.4km,达Ⅲ类站点68个,达Ⅲ类率为95.8%,达标河长2 228.3 km,占评价河长的97.2%。评价湖泊4个,评价水域面积21.82 km2,4个湖泊总氮参评与不参评达Ⅲ类率均为100%,水域面积达标率均为100%。评价水库28座,评价现状蓄水量62 011.1万m3,总氮参评达Ⅲ类站点22个,达Ⅲ类率为78.6%,达标蓄水量26 460.3万m3,达标率为42.7%;总氮不参评达Ⅲ类站点25个,达Ⅲ类率为89.3%,达标蓄水量27 912.8万m3,达标率为45.0%。
4.1.1 河流水质总体状况
全年河流评价站点71个,评价河长2 292.4 km,河流水质评价结果详见表1。
表1 文山州河流水质现状评价结果统计表
以站点和河长统计,水质为Ⅰ、Ⅱ、Ⅲ类的站点个数分别为9、51、8个,占评价站点数的12.7%、71.8%、11.3%;Ⅰ、Ⅱ、Ⅲ类的河长分别为346.4km、1752.7 km、129.2 km,占评价河长的15.1%、76.5%、5.64%。水质为Ⅰ~Ⅲ类的站点68个,占评价站点数的95.8%,Ⅰ~Ⅲ类河长2 228.3 km,占评价河长的97.2%;Ⅳ类站点2个,占2.82%,河长37.2 km,占1.62%;Ⅴ类站点1个,占1.41%,河长26.9 km,占1.17%。
非汛期评价站点55个,评价河长1 828.7 km。水质为Ⅰ~Ⅲ类的站点53个,占评价站点数的96.4%;Ⅰ~Ⅲ类河长1 791.5 km,占评价河长的98.0%。
汛期评价站点70个,评价河长2 292.4 km。汛期水质为Ⅰ~Ⅲ类的站点68个,占评价站点数的97.1%,Ⅰ~Ⅲ类的河长2 225.4 km,占评价河长的97.1%;汛期水质略好于非汛期。
4.1.2 河流水质评价特点分析
从评价结果看,文山州河流水质有以下几个特征:全州河流水质整体较好,以评价站点统计,全年期、非汛期和汛期达Ⅲ类率分别为95.8%、96.4%、97.1%;以评价河长统计,全年期、非汛期和汛期达Ⅲ类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分别为97.2%、98.0%、97.1%,汛期水质略好于非汛期水质,现状统计见表2。
表 2 文山州地表水河流水质现状统计表
(1)不达标的河段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流域和区域。工业污染主要以生产工艺流程和污水排放为主,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衍生的有色金属集中冶炼区域。如文山市和砚山县的盘龙河段。
(2)城镇部分生活污水沿河排放是影响河道水质的主要污染源。如流经文山城区的盘龙河和麻栗坡的畴阳河,超标项目主要以氨氮、溶解氧和五日生化需氧量为主。
4.2.1 湖泊水质及营养状态评价
本次评价湖泊为普者黑湖,老坞海、差黑海、浴仙湖4个,评价水域面积21.82 km2。总氮不参评,全年水质为Ⅰ~Ⅲ类的站点4个,达Ⅲ类率为100%,Ⅰ~Ⅲ类水面面积21.82 km2,占评价面积的100%。总氮参评,全年水质为Ⅰ~Ⅲ类的站点4个,达Ⅲ类率为100%,Ⅰ~Ⅲ类水面积21.82 km2,占评价面积的100%。4个湖泊总氮参评与不参评,达Ⅲ类率均为100%。4~9月营养状态评价结果为:营养化指数分别为18.3、35.4、38.6、39.7,除普者黑湖为贫营养外,其余3个湖泊全部为中营养,评价结果详见表3。
表3 湖泊水质及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
4.2.2 湖泊水质评价特点分析
本次调查评价4个湖泊,全年总氮参评和不参评,4个站点水质均达Ⅲ类;非汛期和汛期水质除普者黑湖汛期总氮超标外,其余水质全部达Ⅲ类。普者黑湖汛期总氮超标主要原因是入湖河流周边农村和农田面源污染随雨水等地表径流进入湖泊,造成总氮超标。
4.3.1 水库水质评价
全年评价水库28座,水库现状蓄水量62 011.1万m3。总氮不参评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25个,达Ⅲ类率为89.3%,达标蓄水量27 912.8万m3,达标率为45.0%。总氮参评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22个,占78.6%,达标蓄水量26 460.3万m3,达标率为42.7%;不达标水库6座,其中水质为Ⅳ类的水库3座,劣Ⅴ类3座,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总磷和溶解氧。总氮参评后,水质达Ⅲ类率下降了10.7%。
非汛期评价水库20座,评价蓄水量 55 210.1万m3。总氮不参评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17个,达Ⅲ类率为85.0%,达Ⅲ类水库现状蓄水量21 111.8万m3,占评价蓄水量的38.2%;总氮参评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12个,占60.0%,达Ⅲ类蓄水量14 645.3万m3,占26.5%。总氮参评后,水质达Ⅲ类率下降了25.0%。
汛期评价水库26座,评价蓄水量30 731.1万m3。总氮不参评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24个,达Ⅲ类率为92.3%,达Ⅲ类水库现状蓄水量25 063.1万m3,占评价蓄水量的81.6%,不达标水库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总氮参评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22个,占84.6%,达Ⅲ类蓄水量24 908.3万m3,占81.1%。总氮参评后,水质达Ⅲ类率下降了7.7%。全州28个水库水质评价现状详见表4。
表4 水库水质评价结果统计表
4.3.2 水库营养状态评价
本次评价的28座水库,除云鹏电站水库和马鹿塘电站水库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外,其余26座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
4.3.3 水库水质评价特点分析
全州大部分水库水质较好。总氮不参评,全年、非汛期和汛期水质达Ⅲ类率分别为89.3%、85.0%和92.3%。达Ⅲ类现状蓄水量为45.0%、38.2%和81.6%。总氮对水库水质类别影响较大。总氮参评后,全年、非汛期和汛期水质达Ⅲ类率分别为78.6%、60.0%和84.6%,达Ⅲ类现状蓄水量为42.7%、26.5%和81.1%。全年、非汛期和汛期水库水质达Ⅲ类率分别下降了10.7%、25.0%、7.7%,达Ⅲ类现状蓄水量分别下降了2.3%、11.7%、0.5%;全年不达标水库由3个增加至6个。从评价结果看,总氮参评和不参评,汛期水质均明显好于非汛期。总氮不参评,汛期水质达Ⅲ类率为92.3%,非汛期为85.0%,非汛期达Ⅲ类率下降了7.3%。总氮参评时,汛期水质达Ⅲ类率为84.6%,非汛期为60.0%,非汛期达Ⅲ类率下降了24.6%。
全州地表水河流水质整体较好,汛期水质略好于非汛期,不达标的河段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流域和区域,其中工业污染主要以生产工艺流程和污水排放为主,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衍生的有色金属集中冶炼区域,其次城镇部分生活污水沿河排放是影响河道水质的主要原因。
评价的湖泊和水库中,大部分湖库水质较好,总氮不参评,全年、非汛期和汛期水质达标率均大于85.0%,总氮参评后,全年、非汛期和汛期水质达标率分别下降了10.7%、25.0%、7.7%,全年不达标湖库由3个增加至6个。从评价结果看:首先,总氮参评和不参评,汛期水质均明显好于非汛期;其次,总氮对湖库水质类别影响较大。造成总氮超标影响湖库水质的主要原因是面源污染,部分湖库沿岸村庄和农田耕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部分流失进入土壤和水环境,造成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垃圾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库河流中;分散式的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物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湖库;人为活动对湖泊的干扰也造成一定的污染。
(1)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对流域内水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开发和管理。(2)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水环境质量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环境质量管理目标,对水环境周围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以及排放标准加以明确,合理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3)针对文山州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和主要污染因子,首先应加强入河排污口的计量、环境监测和监督管理;其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控制和处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对禽畜粪便进行集中收集处理,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在重点水源地周边划定禁养区,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和分散式点源污染;同时,退耕还林、合理植树造林,增加水域周边的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确实有效地保护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