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的临床效果

2021-02-10 10:08郑友锋
中外医疗 2021年33期
关键词:寒凝灸法偏头痛

郑友锋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004

偏头痛属于原发性脑血管功能障碍性病症,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环境与饮食等方面的因素, 造成偏头痛患者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1-2]。 偏头痛西医治疗方式主要为钙离子拮抗剂、非甾体抗炎药物等,虽可以减轻患者症状,但服药后易出现不良反应与依赖性等问题[3]。 偏头痛在中医范畴属于 “头风”,临床以辨证治疗为主,但其治疗方法以针刺为主,可应用的灸法较为单一,缺少系统且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支持[4]。 鉴于此,该研究便利选择2019年1 月—2021 年4 月在该院开展临床治疗的98例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患者, 探究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患者应用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 并分析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在该院开展临床治疗的98例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患者, 借助单盲法分组方式对其进行分组,组别名称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9例。 参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31~64 岁,平均(47.25±3.24)岁;病程6 个月~10 年,平均(5.11±1.87)年;先兆偏头痛12例,无先兆偏头痛37例。 研究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30~64 岁,平均(47.33±3.21)岁;病程4 个月~10 年,平均(5.08±1.79)年;先兆偏头痛9例,无先兆偏头痛4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偏头痛,符合《头痛分类和诊断专家共识》与《国际头痛学会第三版》中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4-5],中医诊断主症状为头痛如刺,存在反复发作或者久治不愈情况,次症状为畏寒怕风,伴随头晕恶心、呕吐;舌部呈紫暗色,或者存在瘀斑,舌苔薄白;脉象为沉细或者细涩,与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的中医症状具有一致性;患者神志清晰;患者与其家属阅读研究内容后自愿入组, 签署入组知情协议书;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排除标准:年龄<18 岁者;年龄>65 岁者;其他类型偏头痛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病症者;入组前3 个月内使用过对该研究结果存在影响的药物; 存在酒精与药物滥用病史者;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过敏体质或者对研究方法存在禁忌证者。

1.3 方法

参照组对患者施以的治疗方法为艾灸配以针刺,具体操作为:①艾灸。 选择艾条并将其点燃,于距离皮肤2~5 cm 位置进行温和悬灸, 艾灸位置为风池穴,当其穴位及周围有温热感但无明显的烧灼疼痛感为宜,观察患者皮肤变化, 当其皮肤呈现轻度红晕为宜,10~15 min/次,2 d/1 次。 ②针刺。 选择不锈钢一次性针刺针,型号为25 mm×0.3 mm 或者40 mm×0.3 mm,选择风池穴位, 朝鼻尖方向进行施针, 借助提插泻法进行操作;选择太阳穴,针刺后借助捻转泻法施以操作;选择四关穴,针刺后应用清气法施以操作;所有穴位均留针30 min,1 次/2 d。

研究组对患者施以的治疗方法为热敏灸配以针刺,针刺方法与参照组相同,其热敏灸具体操作为:选择头面部常见穴位,利用单点灸法依据回旋灸、雀嘴灸以及往返灸的顺序逐个操作,将具有透热、扩热、传热以及局部不热远部热、 表面不热深部热以及其他非热感觉的热敏穴作为温和灸定点位置,穴位包括风池、率谷、百会、阿是穴、阳陵泉、足窍阴,接着将艾条点燃,于距离皮肤2~5 cm 位置进行温和悬灸,使患者有温热而无灼痛, 当其穴位及周围有温热感但无明显的烧灼疼痛感为宜,艾灸时间为10~15 min/次,观察患者皮肤变化,当其皮肤呈现轻度红晕为宜,1 次/2 d。

两组患者均接受2 周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头痛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其中临床治疗效果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估[6-7],患者治疗15 d 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治疗周期内未出现复发情况, 视为显效;患者治疗15 d 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周期内偏头痛症状发作频率降低60%以上,视为有效;患者治疗15 d 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者病情加重,视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 头痛情况分为疼痛程度与头痛症状,其中疼痛程度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分数为0~1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头痛症状以畏声、畏光、呕吐、恶心4 项对患者进行评估,存在症状则记录为 “1 分”,无症状则为 “0 分”。 血流动力学指标借助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型号为TC 2000)对患者脑血流速度进行检测, 检测指标包括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以及椎动脉。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头痛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VAS 评分与头痛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 评分、头痛症状积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VAS 评分、头痛症状积分对比[(±s),分]

组别V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头痛症状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n=49)研究组(n=49)t 值P 值5.71±1.15 5.77±1.19 0.253 0.800 3.74±1.01 2.18±0.94 7.914<0.001 2.92±0.37 2.96±0.35 0.549 0.583 2.15±0.29 1.46±0.26 12.400<0.001

2.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双侧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以及椎动脉方面的数据,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s),cm/s]

表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s),cm/s]

组别参照组(n=49)研究组(n=49)t 值P 值双侧大脑前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大脑中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63.41±4.06 62.29±3.97 1.380 0.170 55.29±3.18 50.43±2.51 8.397<0.001 83.37±5.74 83.41±5.81 0.034 0.972 65.88±4.45 59.14±4.19 7.719<0.001椎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40.51±3.19 40.72±3.25 0.308 0.758 35.08±2.31 32.18±2.25 6.295<0.001

3 讨论

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的病理基础为寒凝血瘀,其诱发因素为风邪,寒邪侵体,则阳气损伤,致使经脉气虚运行阻滞,气机受阻而气血不畅,进而呈现滞淤状态,不通则痛,引发患者偏头痛病症[8-9]。 长期偏头痛患者不仅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 无症状后循环脑梗死症状, 还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加重患者焦虑、失眠以及抑郁等精神疾病[10-11]。 西医治疗偏头痛的原则以急性期镇痛为主,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疼痛程度,但会引起镇痛药物滥用情况,且临床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化较大[12-13]。 针灸在偏头痛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小,不仅在国内应用广泛,且在国外也深受好评[14]。 针灸是针法与灸法的总称,针法主要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将针具按照一定角度刺入人体中,利用捻转、提插等方法对人体特定的位置进行刺激,进而实现疾病治疗的目的[15];灸法主要是通过预制的灸条对穴位进行烧灼和熏熨, 借助热刺激进行预防与治疗[16]。 针法即为针刺,在偏头痛的治疗应用广泛且方法较多,而灸法操作相对单一[17]。 热敏灸以传统灸法作为基础,对热敏穴位进行重点探查,是一种创新的灸法; 热敏穴位可以在艾热的刺激下呈现7 种状态,分别为透热、扩热、传热以及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以及其他非热感觉[18]。 热敏灸具有温热散寒和循经疏导以及止痛的效果,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表明,艾灸可实现抗炎效果,而在艾热的刺激下,能够加速炎性细胞的死亡,加快炎症消散状态[19];同时,相对于传统艾灸方法,热敏灸更注重个体化消敏灸量,以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为主,其艾灸的时间因人而异,更体现中医治疗中的辨证施治理念[20]。 王珏等[21]研究中表明,偏头痛患者应用针刺联合热敏灸进行治疗, 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显著优于传统灸法联合针刺治疗组别;该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9%,高于参照组(P<0.05);该研究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的数据与王珏等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说明热敏灸能够优化传统艾灸方式,强化艾灸效果,体现针法与灸法结合的优势。

综上所述, 应用热敏灸联合针刺方式对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患者进行治疗,可降低患者疼痛情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对患者头痛情况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寒凝灸法偏头痛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活血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