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会丽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目前,学校体育课程融入的拓展训练大多是用于企业培训的心理拓展训练,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项目体验时运动量小,不能达到体育课程教学所要求的体育锻炼的最佳运动心率。体能类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运动强度。
体能类拓展训练是在拓展训练的基本理念下,创新符合拓展训练理念的体育项目,该项目既符合拓展训练的教学理念,又能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
本土拓展是将体能、心理与社会适应等多种学习目标,设计在“游戏”活动中变为有针对性的“活动项目”,通过“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学习,让学生从中感悟游戏内外的道理,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获得“顿悟”之后的喜悦与激动[1]。与体能类拓展训练相比,本土类拓展重在学生参与活动后的体验分享,一般不考虑学生体验后其运动心率、练习密度、练习强度等。
体能类拓展训练在满足以上本土拓展训练要求的同时,通过一节课的项目体验,可使学生的运动心率达到最佳体育锻炼心率(120~150次/min)。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体能类拓展训练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为依据,结合新课标的评价标准,始终把健身放在首位,学生通过本项目的体验,在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下练习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和动作。
在中国知网上以“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为篇名,在文献资料里,共检索到1 358条,其中期刊论文1 192篇,硕士论文125篇。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发现,依据新课标理念将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已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拓展训练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土拓展训练其实更多偏重于心理类和管理类的拓展训练,项目体验时教师只讲活动规则,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的规则,以团队形式集体想办法解决问题,多数项目运动量较小,学生参与体验后,心率很难达到最佳运动心率。拓展训练在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时,先尝试将原版经典拓展训练项目融入体育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发展规律。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价值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所以健身是体育课程的本质,体育课程在增进身体锻炼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更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因此,在本土拓展训练被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接受的大背景下,体能类拓展训练是对本土拓展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曾鹏、杨迪认为:“团队拓展训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受训团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进行分享交流的一种体育训练方式。”[2]翟俊辉认为:”团队拓展训练内容丰富、手段新颖独特,而且多为培训师精心设计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一系列活动,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战胜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任务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3]
原有经典拓展训练项目,如“团队墙”“领袖的风采”“七巧板”“孤岛求生”等,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的。活动中,拓展训练课教师首先布置任务,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通过讨论,共同探索找寻自认为正确的活动方案,在既定活动方案形成后,团队成员共同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体能类拓展训练存在的基础必须是团队合作,也就是说,教师所创编的项目必须是学生共同完成,如果某一项目团队成员依靠个人努力就能达到团队成员共同的绩效,那么项目本身就不能称为体能类拓展。
传统体育项目的本质特点是健身,其次是健心。传统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体操等对学生的健身功能毋庸置疑,但学生体质连年下滑,多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状说明传统体育课授课效果不佳。
体能类拓展训练项目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体育课健身的特点,选择有一定运动量和一定运动强度的拓展训练项目(如“同心鼓”“急速60秒”“达·芬奇密码”“沧海游龙”等)。在课程设计及组织时,严格按照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即考虑学生的运动心率、运动强度及课堂练习密度设计课程,确保学生在体能类拓展课程中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2002年至今,拓展训练逐渐走进学校体育课程,是多数体育教师和拓展训练爱好者自发研究并融入课堂的结果。应该说,拓展训练是先走进学校体育课程,在发展、探索、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得到教育部等的认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拓展训练自身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在参与拓展训练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忘却自我,积极投入团队协作的项目中,学生在共同完成项目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沟通、交流与合作。
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最好的老师,因此体能类拓展训练项目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趣味性,要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能够忘我地投入项目本身,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传统课堂的短跑、长跑及跳跃动作,要让学生在项目体验结束后发出共同的心声:累并快乐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能类拓展训练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是: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本土拓展训练项目大都具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大目标体系,因此体能类拓展训练项目创新重点关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大目标体系。
托罗普斯(Trops)为日本体育社会学家、健身大师影山健首先提出。托罗普斯是一项人人能得到快乐的运动,其宗旨是“重在参与”。托罗普斯运动又称为“没有失败者的体育”,它追求的是一种平等的、和睦的、有利于弱者的体育精神。托罗普斯具有三大特征:人人都取得参与运动的快乐;大家一起创造;提倡对话。
体能类拓展训练项目创新始终围绕托罗普斯的教学理念,以“双龙咬尾”为例:6~8人为一组,两组学生组成两条长龙,项目规则为两个龙头在保护自身龙体不断裂的情况下,想法抓对方的龙尾或使对方龙身断裂。传统体育理念一般让被抓到的龙尾或龙身断裂处的同学被淘汰,托罗普斯理念下的“双龙咬尾”规则设计为:被抓到龙尾或龙身断裂1次,对方得1分,龙尾和龙身断裂处的同学可调整龙身站位,继续在团队参加比赛。比赛采用计时计分制,5 min内得分多的团队获胜。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的具体目标是: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双龙咬尾”设计用团队得分的方式进行评价,既考虑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本土拓展训练的短板是运动技能的缺失,对照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领域所包含的4个目标: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运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结合拓展训练的基本理念,探讨如何将运动技能融入体能类拓展训练课程。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该部分的水平目标为:说出所做身体各部位动作的简单术语,说出所做简单的全身动作的运动术语;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运动术语;观看、欣赏体育比赛,关注体育新闻等。体能类拓展训练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融入相应的运动基础知识,以提升体能类拓展训练课程的内涵。
2)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利用拓展训练的教学理念,巧妙地将运动安全常识融入体能类拓展训练课程。以“极速60秒”和“达·芬奇密码”项目为例,两项活动均用到卡牌,可尝试融合两种项目的组织形式,将卡牌内容设计为运动安全常识图标或知识等,设计丰富多彩的团队合作项目对学生进行体育安全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对于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如果学时允许可适当安排1~3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3)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本土拓展训练中有一个项目为“定向寻宝”,在“定向寻宝”里介绍识别方向,学习识图、求助、搭建帐篷等,培养学生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4)学习和运用运动技能。对照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体能拓展领域的水平目标,考虑以传统体育项目如球类、武术、舞蹈、田径等分项体育教学所要求的运动技能。由于新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的初期并不适合团队合作学习,因此,体能类拓展训练只能在学生某项运动技能学习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后,适当融入和叠加。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身体健康的各项指标及不同水平应达到的标准做了详细的阐述,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是衡量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4]。体能类拓展训练项目选编时重点考虑学生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
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各种练习的总时间与整节课时间的比[5],它是评价一节体育课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土拓展训练多依据大卫·科尔博的体验式学习圈模型学习:体验—反思内省—归纳整合—应用。分享环节作为本土拓展一个重要环节安排在项目挑战之后,反思内省和归纳整合所占时间相对较长,这势必会导致体育课练习密度偏低。体能类拓展重在学生的体验练习,反思内省环节中每组推选1~2名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点评升华时要语言精炼,重点突出。缩短反思内省和教师总结点评时间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练习密度。针对本土拓展项目反思内省、归纳整合和应用的核心理念,体能类拓展采用布置作业,即鼓励学生写反思总结,教师批改学生作业并在下次课集中反馈的形式完成。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身体活动的消耗水平或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一般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是指需要一些用力但是仍可以在活动时轻松地讲话的活动,比如快走、追赶公交车、游泳等,而高强度的运动一般需要更多的用力,这样心跳会更快,呼吸会更急促,一般不能交谈,甚至会筋疲力尽,比如跑步、快速蹬车、做健身操等。
文献[6]指出:“公开课平均每节课进行10.57 min的低强度身体活动,17.56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占整节课的43.88%。普通课平均每节课学生进行10.05 min的低强度身体活动, 7.14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占整节课的17.85%。”
设计体能类拓展训练项目时,学生参与体验活动时中高运动强度的时长最低要达到普通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长,力争达到公开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长。
那么如何用心率指标评定一节体育课的最佳运动强度呢?文献[7]指出:“运动心率在120~140次/min范围内,运动持续时间控制在每次运动时间的2/3左右,才能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如果心率低于120次/min时,锻炼的价值就会降低。”也有学者指出:“适量运动的平均心率应在120~150次/min之间波动,当运动负荷增加到160~170次/min,机体虽无异常反应,但未呈现出良好的健身迹象。”
总之,体能类拓展训练项目创新可从学生主观感觉、最佳体育锻炼心率、普通体育课和公开课每节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长设计相关项目。
如图1所示,团队队员手牵手拉成一条长龙,队首的队员拉着其后一名队员的手,从其他队员手臂下呈“S”形通过,后边的队员也是如此,依次连接下去。当第一名队员穿过最后一名队员手臂下之后,第一名队员与最后一名队员也牵起手,使整个队伍形成一条相互缠绕首尾相接的长龙。后面的队员继续前进,依次类推,全程距离60~80 m,用时短的团队获胜。
图1 “沧海游龙”Fig.1 “Dragon in the sea”
“沧海游龙”是将传统游戏手拉手,在“腋下”进行“S”形钻的基础上叠加形成的,“沧海游龙”完成的方法没有变化,动作的微小变化是:第一位同学“S”形钻完后与最后一名同学手拉起来,形成一个“麻花辫”,循环往复进行活动。“沧海游龙”的魅力在于多一个拉手的小动作,对团队成员默契配合的要求更高。团队成员对规则的掌握有先有后,大家在活动中互相帮扶,寻找捷径,确定团队密切配合的方法,当团队通过努力,达到“无缝连接”,能够轻松跑起来的时候,团队的凝聚力会再上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与本土拓展训练相比,体能类拓展设计时,在确保学生参与兴趣、合作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体验后运动心率可达到运动最佳心率,因此,体能类拓展训练可能更适合在学校体育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