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自读课旁批式教学初探

2021-02-09 11:46晏丽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莎莉文评点文本

晏丽

自使用统编教材以来,语文自读课教学如何开展成为不少教师备课的一大困扰。在此之前,使用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将课文分成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而统编教材中改成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一改变明显地体现了新课改中大力提倡初中生学会自主阅读和独立阅读的教学理念,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注,是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而来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应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语文教学应更注重从语言实践出发,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并向文化的高度指引。

为适应这一改变,跟上前进的步伐,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将两种课型明确区分,在自读课教学中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获得方法,提升素养。但以实际教学来看,不少教师面对这样全新的教材,还是犯难于自读课教学到底该如何开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非流于形式,或是与其他课型笼统不清。

事实上,只要教师翻开课本,仔细查看,就会发现编者在自读课文的编排时已给出了许多助读资料。随文旁批、课后阅读提示、字音形注解,这些都是可利用的有效资料。教师认真研究旁批,用好旁批,便能在心存困惑的自读课教学中寻得路径。

一、利用课文旁批,有效设计教学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时会面临一节课无从下手的情况,时有不知如何构思教学的无力感。而统编教材自读课文中的旁批很丰富,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作了批注,都指向课文文本的关键处。因此,旁批可以成为教师进行自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抓手,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如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在《巧借旁批读桃树——我教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一文中就谈道:“要教好《一棵小桃树》这篇自读课文,完全可以利用文中五处旁批,巧妙地将其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学生自主走进课文深处,思考作者映射于小桃树身上的复杂多姿的人生感悟。”肖老师关注五处旁批发现这些批注分别从课文内容、作者情感、阅读方法以及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阅读指导,教学时他由旁批中的“三问”切入,让学生谈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从而明确学情,顺势指导学生在疑难处自读。而后围绕第二条旁批提示的小桃树“没出息”来感知,肖老师“示范指导学生精读第4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找出其他写这棵‘没出息’的桃树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感受品味,而不作细致研读与品析”。课文的第一处和最后一处旁批都指向情感,肖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作者只能写一个字来写他的小桃树,他会写哪个字”,以此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心灵,体会其中情思。

整节课重点明确,有建立在充分的文本语言感知基础上的情感升华,也有以实在的自读指导触发的思维火花,既尊重学生的原初阅读体验,又促成学生的课堂生长,重视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

在自读课教学中,关注课文旁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开发教学,的确是智慧之举。因此笔者也作了一些尝试。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自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为例,本篇课文旁批如下:

①开篇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引导读者聚焦于这副脸庞。

②为何用“低矮的陋屋”来比喻外貌?文中还有一些新奇的比喻,阅读时注意体会其特别的效果。

③这里为什么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④这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天才灵魂”了。作者为什么再三强调这一点?

⑤第1至4段层层铺陈,反复渲染托尔斯泰长相的平庸普通。

⑥写来访者的心理落差,其实是在为后文蓄势。

⑦“那对眼睛”所展现的情感世界是如此丰富。

⑧好好琢磨一下这句“心里话”。

⑨“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

这篇课文的旁批较多,梳理一下,批注中共有四个问题五个评点,分别指向文章的写作内容、写作手法、人物思想、作者情感方面,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旁批提示的这几点来展开教学,指导学生自读。在旁批的启示下,明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情况的分析,设定教学目标为:感知托尔斯泰的形象特点;分析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感知托尔斯泰“天才灵魂”的深邃、深情;感受作者的崇敬之情,呈现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①讀选段,直观了解人物形象

②找语句,深入感知人物内心

③探写法,细致体会作者情感

④补资料,智慧理解文中难点

讨论:你认为托尔斯泰是不幸的还是幸福的?

当然,本课旁批相对其他篇自读课文较多,提示要点也较多,一节课是不可能将旁批涉及的所有要点在教学中呈现,如本文第二条旁批着重提示大家关注本文新奇的比喻,教师根据这条旁批,可以设计勾画比喻句、感知人物形象的教学活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自己的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是长期有序列进行的,教师要关注自读课文旁批中提示的要点来把握教学,但并非每一次每一点都要作为重点在教学中一一呈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学生情况等来综合考虑取舍内容,也可以在后续课时中补充教学内容。

总之,自读课文中的旁批可以成为教师自读课教学的一个抓手,帮助教师明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心。充分利用旁批,教师可更有效地设计自读课教学,而在科学有效指导自读的背后,是教师对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视。

二、借助课文旁批,提高自读效率

自读课文的旁批有疑问探寻也有简要评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提醒学生关注旁批,以此引导学生自读。在实际阅读中,不少学生并不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考能力。完全放手自读,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读后不会进一步总结思考,仅仅是读完,脑中不留痕;学生想获得一些思考,但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自读课文的旁批很好地在教师教读到学生完全自读之间作了衔接、缓冲,让学生在完全无指导地自主阅读前有一个过渡,围绕旁批留下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旁批中的疑问、了解评点中的提示,由此实现从阅读文本到思考要点再到深入理解关键处的自读变化,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再塑生命的人》为例,课文旁批依次如下:

①“海港已经临近”,“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到底这一天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

②启示真理,给“我”以爱——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

③叙事之中穿插“我”的感受与认识。画出这样的句子,感受“我”学习中的苦与乐。

④“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⑤为什么“我”此时会“悔恨莫及”?

本文旁批中的三个问题两句评点既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也可以提示学生进行有效自读,教师可充分利用,变旁批为良好的教学活动指导。

如旁批①的疑问可以设疑、激趣,让学生好奇后面会发生什么,被引着往下读;旁批②中精练的评点是理解本文的关键,文中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教诲正是从启示真理和爱的感知两方面展开的,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旁批,关注要点,以此提醒学生阅读后文,了解莎莉文老师是如何具体去做的,感受莎莉文老师的用心;旁批③是明确的学习活动,教师可安排学生完成这一活动,分享勾画的句子,交流海伦的苦乐,也就进一步感受莎莉文老师的付出对海伦是多么重要;旁批④看似简单的疑问,能引导学生将思考深入,将写水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提升为意识到是莎莉文老师具有魔力,她用智慧的办法改变了海伦认知的局限;旁批⑤的疑问将学生的思考引入到关注海伦的变化,通过对海伦前后变化的把握,学生便能很好地意识到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生命的重要性,直指文章标题——“再塑生命”,更进一步感受到莎莉文老师的伟大。

关注旁批,思考探寻,学生文本的阅读体验大大丰富了。而在这一扣紧旁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基本感知出发,思考认识人物的伟大魅力,对“塑造”生命的含义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就对生命的意义有真切感知,由此进入到一个生命的审美世界中,为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基,增强对积极健康文化的认同感。学生的生命在语文的世界里得到了滋养。

再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最苦与最乐》为例,课文旁批依次如下:

①以设问开头,引出“最苦的事”,使人思考。

②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③紧承上文,引出“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乐事。

④尽责方能得苦中真乐,照应题目。

⑤对于责任,“解除”或“卸却”,结果迥乎不同。

五条旁批很好地提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的一步步论述有明确认识。旁批②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论述方法,初一的学生还未系统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只需浅显感知到作者从生活情境来论述的方法,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可信度,更添说服力。旁批③提示学生文章内容的变化。旁批④对前文简单小结。旁批⑤提示学生注意作者在论述细节处的补充,让观点更全面。

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提醒学生阅读后查看批注,由五条评点式旁批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用自己的话表述,同时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思路后,适当小结,总结作者在文章结构安排上值得借鉴的方面:设问自然引入话题—小结前文,适当过渡—总结另一方面,点题照应—补充、收束全文;接着思考旁批中的疑问,明白论述观点要有一定方法来增强说服力;关注最后一条旁批,思考如果作者不做这一点补充会有怎样的影响?启发学生明白论述观点要全面完整无漏洞。

这样,借助旁批,学生充分自读,加上教师适当提示点拨,便能理解文章观点,初步认识论述方法,学习作者说理行文的方法。学生自读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坚持教师引导,学生自读,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扣住语言文字,得到思维的训练发展,真正实现了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试写旁批,由课内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应是语文实践。在学习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提示学生关注旁批,久而久之,学生对旁批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会形成自己的感知,便有了自写旁批的基础,而自写旁批也是一种鲜活的语言实践。因此,在自读课教学中,教师不只可以利用课文现有的旁批,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写旁批,通过适当批注,学生可以体会言语自我实践的乐趣,留下阅读体验,总结阅读思考,也利于课外无指导阅读时学生可以更好地独立感知文本。

落实到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本身就有旁批的自读课文时,借鉴模仿原有旁批,在其他未批注处创作新批注。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台阶》一课,这是一篇意蕴深刻、情思细腻的文章,其中有不少传神丰富的细节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原有的旁批在指定的语段中或是自己感兴趣之处作批注,从而更充分关注文本、获取阅读感受。

文章第19自然段写父亲开始造台阶的情况,段落旁有批注:这一段中有不少动词使用准确、生动,试选取一处用一两句话作评点。而文章第24自然段写的是台阶初建好时父亲勤于查看的情况,这一段也用到了许多动词。教师可引导学生为这一段补充批注,在批注中提示关注父亲的动作,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这样的批注训练是有意义的语言实践训练,既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细节处,又训练学生尝试表达,留下思考。

也可以在文本关键处,围绕文章写法、思路安排等作评点批注。第18自然段“接着开始造台阶”一句单独成段,学生可以评点这句话的作用:引出后文,将内容引入到写造台阶时的事情。及时作出评点小结,学生也更能顺着作者思路理清内容。

还可以在文章值得玩味的细节处生发疑问,积极批注,第21自然段写道“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学生可批注疑问:为何新台阶建成,放鞭炮庆祝时父亲会觉得尴尬?设疑促使思考,将对文本的理解细化深化。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关注自读课文的旁批,再到自写旁批,书写感受和思考,也就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路径。在无指导的课外自主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批注的方式留下思考、探寻疑问,促使自己积极产生对文本的理解。

如课后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读到有关“红小鬼”的介绍时,可以批注疑问:为什么十几岁的孩子会来参加红军?在红军队伍里他们能发挥什么作用?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吗?除批注疑问之外,也可以对人物表现等方面作出评点。这些问题和评点可以进一步促使思考红色中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得以成长壮大的深层次原因。这样有意识地添加旁批,记录下可能一闪而过的宝贵的阅读感受,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会更清晰,也会进一步产生思考,走向文本更深处。

总之,自读课文的旁批是值得教师在自读课教学中去关注去利用的,旁批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思路,而且可以给学生自读提供有效支架。师生共同关注旁批、利用旁批、创作旁批,自读课教学将会更高效,学生自读也将会更实在。在良性的自主发展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将更实在更有序。

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实践去探索。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渗透到每一堂课、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统编教材的使用,带来了一线教师对教学的新思考、新改变。教读课重在“教”,教师要教方法,自读课重在“自”,引导学生学会用方法“自读”是关键。明确区分课型,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教学功用,才能最科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莎莉文评点文本
心别失去方向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爱是黑暗中的光明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