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多元活动情境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21-02-09 03:08褚亚男
山西教育·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猪八戒桃子动手

褚亚男

小学数学课堂应该由丰富多彩、富有乐趣的活动组成。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变化,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学生主体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要顺应教学改革的变化,要研究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设计多元活动,将数学融入生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验更多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一、创设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通过提高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入游戏活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之一。游戏能够改变数学的单调与乏味,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同时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快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我们今天玩一个报数的游戏好吗?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数字。游戏开始了,全体同学起立报数:1、2、3、4、5、6、7、8、9……教师说:“请报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报3、6、9、12……的学生站了起来。教师接着说:“请报4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于是报4、8、12、16……的学生站了起来。教师问道:“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回答:“有学生站起来两次。”教师又问:“为什么有的学生站起来两次呢?”报数12的学生说:“我既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所以站起来两次。”“还有其他同学站起来两次吗?”于是报数24、48的学生都举手。教师问:“在这些公倍数中,你们能找到最小的吗?”由此,学生掌握了最小公倍数。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掌握了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将知识、乐趣和思维融为一体,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了新知识。

二、创设操作活动,培养动手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学生静听、观察、思考为主要方式,这种模式脱离了学生亲身实践与动手操作,忽略了动手对于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课程标准》要求,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操作活动,让他们亲自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動手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将三个顶角合在一起,看能组成什么图形?等于多少度?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裁剪。在拼接的过程中,有学生没注意教师的重点“顶角”,出现了各种不一样的拼接方法。学生随即调整了拼接方式,将三个角的顶点拼接在一起,每位学生拼接的图形都接近于平角。教师继续让学生动手将一张纸沿着对角线剪开,这样得出了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接着又分别试验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学生由此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上述案例,通过动手裁剪,学生找到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形成过程,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设计探索活动,培养探究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数学问题,掌握课堂内容。教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巧性,需要环环相扣、层层设疑,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紧跟教师的节奏开展学习。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针对课堂内容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从易到难地逐步理解知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养成逐步探究的意识,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拿着汽车模型提问:“谁知道汽车轮胎是什么形状?”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圆形。”教师接着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将轮胎做成圆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者三角形吗?”学生被教师这个奇怪的问题逗得哈哈大笑,大声回答:“当然不能。”教师继续追问:“可以设计成椭圆形吗?”学生知道不能,但是对于理由有点茫然。这时有学生回答:“如果做成椭圆形,车子就不能平稳地行走。”同时这位学生提出:“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可以正常行走呢?”教师对这位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并提出问题的精神给予了表扬,并让大家认真观察车轮中心点和轮胎之间的关系,发现车轮中心点到轮胎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而且连接中心点和轮胎的线是相同的。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并认真观察。学生积极回答:“钟表、太阳、切开的橙子、炒锅……”由此,教师引出了圆的定义,学生也理解了圆的半径和直径都是相等的。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层层设问,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让课堂更加具有实效性。

四、透过故事活动,拓展思维空间

小学数学知识是单调枯燥的,如果单独靠教师讲解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还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针对数学难点,如果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故事情节,让学生参与到故事情节活动中,就能够将知识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通过参与故事教学活动,让课堂更加有童趣,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猪八戒在花果山带着20只小猴子玩,他对猴子说,你们去摘桃子吧,一共摘90个,你们每只猴子拿4个,剩下一个桃子给我吃。为了让小猴子确信他算得没问题,他还列出了算式9÷2=4……1,20只小猴子一看确实没问题,就高兴地去摘桃子了,每只猴子拿走了4个桃子。这时孙悟空过来了,识破了猪八戒的诡计。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么识破猪八戒诡计的吗?学生的兴趣被教师的问题吸引了,开始找猪八戒诡计的证据。很多学生也认为猪八戒的计算没有错误,因为末尾是0可以消除,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正常90÷20计算,得出了每只猴子拿走4个桃子后,猪八戒还剩余10个桃子,这回找到了孙悟空识破猪八戒诡计的依据了。这个故事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计算知识变得有童趣,学生掌握了商末尾有零除法的计算方法。

上述案例,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故事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堂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参与故事活动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激活数学课堂,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他们设计各种各样的情境活动,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猜你喜欢
猪八戒桃子动手
桃子
桃子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猪八戒问路
猪八戒失眠
猪八戒减肥记
等我回来再骗你
动手动脑多快乐
送你一箱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