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
记得老电影《南征北战》里有一个情节:月色下,战士前往解放家乡,行军河边捧起水,深情地說:“又喝上家乡的水啦!”
家乡的水与别处不一样,味道真不同吗?
记忆中,我重庆乡下老家有两口井,一口在院子前边,与水田相通,各家各户从这里挑水,用来洗衣、洗菜和喂猪等等,吃的水大都要从几百米远的一处土坡下的“沙井”去挑。讲究的人家有两口缸,大缸装用的水,小缸装吃的水。沙井里的水是从沙石底下冒出来的泉水,清清亮亮的。那水夏天凉得刺骨,冬天却冒热气,用来煮稀饭,不用菜也能喝两碗;用来泡茶,什么茶也好喝。小时候家里父亲在城里上班,我和哥哥只能抬动半桶水,我们也要去沙井抬水,哪怕一路上要歇好几次,也心甘情愿。
我当兵离开家乡,后久居北京,却忘不了家乡的水。现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矿泉水,我尝过几种,却再也找不到“沙井水”的味道了。
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了,年夜饭也丰盛了,鸡鸭鱼肉样样不缺,但总觉得年味不足。直到物流发达,收到老家寄来的年货,有腊肉、腊肠,还有红豆花(也叫霉豆腐),那是母亲亲手做的。大年三十,腊肉腊肠一煮,满屋飘香,浓浓的年味就出来了。后来母亲过世了,弟弟妹妹们继续供年货,照样能尝到家乡的味道,好像母亲没走多远似的。
母亲最后十年,已经从乡下搬进城镇生活了。但过一段时间她就要回老家去看看。走到村口,母亲站在那里深深吸一口气,笑逐颜开,说,家里的空气都要比外边好得多,让人舒服!其实,老家离城里也就二十多里路,老人家感到空气的味道就大不相同。
现在,许多老人进了城,住上了高楼,吃的穿的样样都比老家好,可他们就是不习惯,感觉哪儿都不如家乡好。现代人既不可能一辈子守在家乡,又渴望家乡的味道,结果就出现了一年一度的亿万人的春运大潮——为的就是春节几天与家人团聚,品尝家乡的味道。
“留住乡愁”,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连同空气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根”情结吧。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多大岁数,“他乡遇故知”都会忍不住想流泪。十多年前,我领着一个新闻代表团去欧洲几国看看,开始几顿西餐还凑合,过后就不行了,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打听哪儿有中餐馆。后来走到法国边境一个只有几张桌子的中餐馆就餐,老板是一个柬埔寨籍华裔,听说我们是中国人,一下搬来啤酒,说是他请客,敞开喝,菜饭还打折,并且搬个凳子坐在我们旁边,问这问那,那个亲热劲儿让我们好感动。为什么呢?这老板从我们身上似乎闻到了他久违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