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一平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孔子的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在孔子那里,君子是美的代表,是美的代言人,是美的统一体。“文”和“质”的完美统一,才是最美的。“文”实际上就是礼,“质”实际上就是仁。文质彬彬,是仁和礼恰到好处的结合,就是内心的仁和外在的礼的完美统一。人是万物之灵,君子是最美的人,君子便是万物之中最美的。君子是“文”与“质”的统一,文质彬彬就是文质兼美。
人是如此,万物莫不如此。文质兼美成为我们评价某种事物甚至某件具体事物的一个标准,也就是其是否成其为美的一个标准,用于指导设计亦是如此,是设计之美的最高标准。文质兼美,说起来容易,在现实操作中实际是最大的设计难题。如何做到文质兼美呢?至少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表里如一。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就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在外在表现形式不够美的情况下,就显得比较粗野;“文胜质则史”就是外在形式化的东西过多,就显得比较浮华。这就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好的内容一定要用恰当的形式来体现,好的形式同样要为好的内容添彩增光。这在图书出版领域表现得更加充分,过度的装帧设计,可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轻视装帧设计,则可能会给人粗制滥造之感。只有相得益彰,才能出版“内容过硬、文质兼美的‘良心书”,而且要特别强调“内容过硬”。也就是说,内容永远是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有可能实现文质兼美。图书如此,小到杯子、桌椅,大到建筑、城市,也是如此。
二是巧拙之間。巧与拙都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人们常说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等等,对“巧”是更加推崇的。王世襄曾说:“世好妍华,我耽拙朴。”这说明“拙”也是不乏有人喜爱的。傅山著名的“四宁四毋”的书学主张,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就是十分推崇“拙”的,这“四宁四毋”实际讲的就是巧与拙的关系。巧是一种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技巧、繁复、华贵、艳丽,拙也是一种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朴拙、简明、素静、单一。巧拙之间,就是强调二者的相互配合,巧的物中有拙的表现形式,拙的表现中一定不乏巧的思想。一件美的作品,如何搭配好巧与拙,不仅与表现形式有关,而且与作品本身的内涵密切相关,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就像皇宫里的龙椅和农家的竹椅同样都会具有美感,这与它们承载的功能(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精巧与朴拙)是不可分的。
三是精工细作。既然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之美即为文质兼美,那么,是不是只讲究和谐、匹配、相宜就可以了呢?这些讲究当然是对的,但在文质兼美的要求里面,还要强调精工细作、匠心营造。质量是第一位的,要有精心的组织与构造,文是质的表现,让质更加优美,甚至得到新的升华,更要精工细作。尤其是拙的表现,往往需要更加精心的构思和实践。一件美的作品,至少要在内容、形式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相宜方面都要精工细作,都要体现工匠精神,以毕生的专注磨一剑,成一物。
文质兼美就是和谐统一,是中华之美的核心思想,要求设计之美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物与环境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中华设计之美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