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家杨时几首诗编年系地考证

2021-02-08 11:01柯贞金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考证

柯贞金

摘 要:杨时是宋代理学家,曾讲学于将乐县含云寺,与游酢曾共同师事程颢和程颐两位理学大师。他所作的《此日不再得示同学》《别游定夫》《寄游定夫(二首)》《寄游定夫》等诗,创作时间地点或有异议,或有疑议。本文勾稽有关史乘、方志、文集等资料,对相关四首诗进行编年系地考证,以厘清事实。

关键词:杨时 游酢 编年系地 考证

杨时(1053—1135),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将乐)人。杨时平生求学专诚,熙宁九年中进士第,调官不赴。后师事程颢、程颐,杜门不仕者十余年,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他在青年时代曾读书含云寺,中年时期曾讲学于含云寺,写下诸多相关诗歌,《此日不再得示同学》就是其中之一。他与同省理学家游酢共同师事“二程”,离别后有诗文唱和。其中,有《别游定夫》《寄游定夫(二首)》《寄游定夫》诸诗,其创作时间、地点均有疑议,现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证,以期还原本来面目。

一、《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诗

杨时曾创作劝学诗送同学,劝勉大家珍惜时光,壮志图强。其诗如下:

此日不再得示同学

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绩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行己慎所之,戒哉畏迷方。舜跖善利间,所差亦毫芒。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斯人已云没,简编有遗芳。希颜亦颜徒,要在用心刚。譬犹适千里,驾言勿徊徨。驱马日云远,谁谓阻且长。末流学多岐,倚门诵韩庄。出入方雨间,雕镌事辞章。学成欲何用,奔趋利名场。挟策博塞游,异趣均亡羊。我懒心意衰,抚事多遗忘。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至宝在高深,不惮勤梯航。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万物备吾身,求得舍即亡。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欲为君子儒,勿谓予言狂。

(一)创作年代考

此诗《龟山集》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学》,杨时年谱均题作《勉学歌送诸生》。此诗创作时间有二说:一说在熙宁七年(1074),杨时二十二岁时。黄去疾《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公年二十二。……读书于含云寺。有《札记解义》,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学》。”a一说在元符三年(1100),杨时四十八岁时。毛念恃《年谱》云:“(元符)三年(1100)庚辰,先生四十八岁居乡。讲学于含云寺,作《勉学歌示诸生》。歌曰:‘此日不再得……”b张夏编《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三年庚辰,四十八岁,居乡讲学于含云寺,作《勉学歌送诸生》。”其后按云:“黄谱于此下云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而毛谱书于元符庚辰较为得之。”c

考析诗句内容,是诗云:“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劝同学时光易逝,机会难得,是师长劝勉学生的口吻;“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是拿自己与诸生对比,诸生都是黄毛小子,自己则毛发苍白。“愿言绩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又是以师长的口吻劝勉同学趁青春年华好好努力,学好术业。“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既是劝勉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自己这么多年官宦生活积累的人生体验,符合入仕后的心境。“我懒心意衰,抚事多遗忘。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我”与“子”是明显的对比,言自己仕途坎坷,岁月蹉跎,心灰意懒,但同学们正值青春妙龄,应该壮志图强;“抚事多健忘”,不似二十二岁年龄状态,似中老年时状态。整首诗均以师长的口吻勉励后学,也显示出自己岁月蹉跎,退而独善其身之意。因此从诗意可以断定此诗并非作于青年时期在含云寺读书之时,即神宗熙宁七年(1074),杨时二十二岁时,应作于自浏阳归将乐后,讲学于含云寺之时,即元符三年(1100),杨时四十八岁居乡时。因此,毛念恃及张夏年谱所载正确。《杨时故里行实考》亦可作佐证:“诗云‘舜跖善利间,此乃废王安石之学后渐趋形成的治心修身之术。元祐元年,《与吴国华》书提出‘王金陵力学而不知道的观点,然尚不知废王氏之学后‘欲何术以开后学。崇宁二年《答胡康侯》,方明舜、跖之分,‘乃在乎善、利之间。政和元年《答李杭》,以舜跖善利之分作为辨别圣人之学与王氏力学的依据,从而导引士人依归之路。此后,对吴敦智、吕本中、廖刚等诸君问学,皆以此论答之。由此推之,此勉学歌似作于政和元年之后,至早不先于崇宁二年。”d

(二)创作地点考

杨时各年谱均认为此诗作于含云寺。含云寺在福建将乐县西,四山环峙,云气滃蔚。e是杨时入仕前读书科举的场所,杨时于二十一岁、二十二岁读书于含云寺f。《含云寺真祠遗像记》记载了他从庆真游学的经历:“予与真师游非一日矣,是时予尚幼,方肄业为科举之文,挟策读书,穷日夜之力为进取计,盖未知有亡羊之忧也。师每曳锡过堂下,释椎鑿而议之数矣,予亦莫之省也。”g含云寺也是他出仕后讲学的地方,四十八岁自浏阳归将乐后,讲学于含云寺h,并在含云寺作《勉学歌示诸生》诗。

综上所述,《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是年,杨时四十八岁,讲学于含云寺。

二、《别游定夫》《寄游定夫(二首)》《寄游定夫》诗

杨时与游酢同为二程门生。宋神宗元丰四年辛酉(1081),二十九岁的杨时与游酢自京师绕道颍昌,以师礼见明道先生(程颢),以书乞留门下受业。杨时寄游定夫有多首,其中有四首诗题名相近,分别为七言律诗《别游定夫》、七言绝句《寄游定夫(二首)》、七言古风《寄游定夫》,具体如下:

别游定夫

黾勉吾将仕,谋身力已分。漆雕惭未信,子夏又离群。惨淡交情重,间关道路勤。至言宜远寄,孤陋愿频闻。

寄游定夫(二首)

在颍昌从明道先生

绛帷燕侍每从容,一听微言万虑空。却愧犹悬三釡乐,未能终此挹清风。

萧条清颍一茅庐,魂梦长怀与子俱。五里桥西杨柳路,可能鞭马复来无。

寄游定夫

忆昨相逢凤山趾,驹隙骎骎余半纪。君趋乌府近清光,陆海惊涛涨天起。云帆大舸半摧溺,舣岸得全诚偶尔。我时捧檄赴京渚,放浪江湖一浮蚁。谈书考古老无用,哺啜糟醨咀糠秕。东归虽复有民社,为米折腰良可耻。市朝纷纷真羿彀,朔干燕弧不容拟。投身中地竟谁免,未信棘端能捍矢。重楼百尺卧玄德,问舍求田不须鄙。早岁结邻初有约,齿豁头童今老矣。筑田预想傍田庐,负耒耦耕何日始。

要了解这几首诗创作的时间地点。可以先考察杨时、游酢元丰三年(1080)至绍圣元年(1094)的交游情况。查《游定夫先生年谱》《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及《二程子年谱》,杨时与游酢曾两次同时师事二程。一是师事程颢。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游酢在扶沟,从明道先生任庠序职学事后,返京师读礼于太学i,此时,杨时寻医调京师,二人遂相约自京师绕道颍昌,以师礼见明道先生(程颢),以书乞留门下受业。! 0二是以师礼拜见程颐。元祐八年(1094)五月十六日,杨时出京,二十九日往河清谒游酢,后相约见伊川,有“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具体交游情况如下表:

(一)《别游定夫》诗

从上表可知,这一时期,杨时与游酢两次师事程门,两次离别。但两次分别时情境、心境均不相同。第一次分别是在颍昌师从程颢;第二次分别是在西洛师从程颢。第一次分别眷念于对同门的念念不舍,与写于同期的元丰五年的《酬林志宁》诗及《送程二十三》心境相同,如《酬林志宁》诗有“万里不一息,去若孤征鸿”“感君惠然抵山谷,开谈冰雪清吾胸”等句,表达对往日一起求学生活的向往及分别后的思念;《送程二十三》书也是“追思在颍之乐,进趋文席,退讲所闻,邈不可得”。第二次分别时在元祐八年(1093),此时的心境可考察作于绍圣元年(1094)的《归雁》《感事》两首诗! 1。《归雁》有“泽岸多缯弋,云间乏稻粱。茫然栖息地,饮啄欲何乡”的感叹,《感事》亦有“投闲如有约,早晚问耕桑”的劝勉,此时的心境更多的是表现仕途困惑、江湖漂泊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考《别游定夫》诗,该诗有“黾勉吾将仕,谋身力已分。漆雕惭未信,子夏又离群”句,漆雕,即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中一位,名漆雕开,字子若。《论语注疏》云:“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2表达自己无意仕进,笃志于学之意。“子夏又离群”取子夏索居的典故。《礼记·檀弓上》云“: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3此处意指游酢离开颍昌赴太学读书,杨时借孔门弟子聚散之事道离别之情。诗中有“惨淡交情重,间关道路勤”之句,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因此,《别游定夫》与第一次离别时心境相同,因此应作于元丰四年(1081)二人初次分别之时。

考杨时年谱,杨时仅于元丰四年(1081)到过颍昌,因此《颍昌西湖泛舟》诗亦应作于师事程颢之时,诗中有“拂百落花春意尽”“春过莺花无处寻”,即此时已为暮春,亦可佐证《别游定夫》作于暮春之后,创作地点在颍昌。

(二) 《寄游定夫(二首)》

1.关于此诗作者

此诗作者,有两种不同记载:

一是录入游酢集中,题为《在潁昌寄中立》。《游定夫先生集》卷六题为《在颍昌寄中立》:“(其一)绛帷燕侍每从容,一听微言万虑空。却愧犹悬三釡乐,未能终此挹清风。 (其二)萧条清颍一茅庐,魂梦长怀与子居。五里桥西杨柳路,至今车马往来疏。”! 4末注“龟山末句作‘可能鞭马复来无”。四库全书本《游廌山集》亦如此载。! 5

二是录入杨时集中,《龟山先生全集》卷四二题为《寄游定夫》。《寄游定夫》题下注:“在颍昌从明道先生”,并云:“绛帷燕侍每从容,一听微言万虑空。却愧犹悬三釡乐,未能终此挹清风。萧条清颍一茅庐,魂梦长怀与子俱。五里桥西杨柳路,可能鞭马复来无。”! 6四库全书本《龟山集》亦如此载,但题下未注“在颍昌从明道先生”。! 7《两宋名贤小集》卷九十八录《龟山集》,亦载此二诗,无题下注。! 8《全闽诗话》卷三载:“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夫师恶可好也,温故知新。子云之矣。曾子习圣传,而汲汲吾友所从事难并则忧之友,其仅以文会已乎。龟山寄定夫曰:‘绛帏燕侍毎从容,一听微言万虑空。朱子谓择之不用丁宁防曲,学寒窗久矣,共心期。补堂文跋。”! 9《二程子年谱·明道先生年谱》卷三云:“(元丰四年),先生在颍昌,杨中立寻医调京师,因往颍昌从学。先生甚喜。龟山从颍昌及门之后告归,明年有寄书问《春秋》,又有《寄游定夫(二首)》诗:‘绛帷侍燕每从容,一听微言万虑空。却愧犹悬三釜乐,未能终此挹清风。萧条清颍一茅庐,魂梦长怀与子俱。五里桥西杨柳路,可能鞭马复来无。想见一时从游之乐。”@ 0

考《游廌山集》,是集最早记载于杨时所作《御史游公墓志铭》,称有“文集十卷藏于家”,十卷本宋代刊行与否不详。元明未见有刻本传世,至乾隆七年(1742)方有游氏裔孙始有刊本。因此,四库馆臣以為“盖后人掇拾重编”,并认为“游酢作品传世甚少,勉强成集”,耿文光亦以为“乃掇拾各书而成者”。因此,游酢集中可能误载杨时诗。《龟山集》有旧写本、祠堂本、三山本、明刊本(今存明刊凡三本)、清刊本,其版本流传较多,因此《宋人别集叙录》云:“杨(时)集明刊本舛论较少。”@ 1综上所述,此诗作者应为杨时。为何录入游酢集中,有两种可能:一是诗寄游酢后,或为后人误录入收集中;二是游酢收到杨时寄诗后,将其中一句“可能鞭马复来无”改为“至今车马往来疏”,表达对二人同学之谊的难忘及好景难再的遗憾。

2.关于此诗创作年代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元丰四年。《寄游定夫(二首)》题下注“在颍昌从明道先生”,杨时在颍昌师从程颢是在元丰四年(1081),因此,此诗作于元丰四年(1081)。二是元丰五年。《二程子年谱·明道先生年谱》卷三云:“(元丰四年),先生在颍昌,杨中立寻医调京师,因往颍昌从学。先生甚喜。龟山从颍昌及门之后告归,明年有寄书问《春秋》,又有《寄游定夫(二首)》诗:……想见一时从游之乐。”@ 2由此可知,元丰四年(1081),杨时在颍昌从程颢学,第二年年(即元丰五年)有《寄游定夫》诗。

要考察创作年代,先看二人行迹:元丰四年(1081),杨时与游酢二人赴颍昌,以师礼见明道先生;元丰五年(1082),杨时告归(注:元丰五年二月,长子生),游酢则赴京赶考(注:宋代春闱在每年二月)。分析二人行程,游酢赴开封赶考,开封离颍昌一百余里,或几天路程;杨时从颍昌返将乐,路途千里,或要历二三月时间,因此游酢离开时间不早于杨时;二诗未言途中景状,且题目为“寄”,应为在将乐寄给游酢。

再看相关记载。据《二程子年谱·明道先生年谱》载:“(元丰)四年辛酉,在颍昌。……(元丰)五年壬戌,(程颢)五十一岁。在洛。”@ 3因此,程颢元丰四年(1081)在颍昌,(元丰)五年(1082)已在洛阳,即元丰四年,杨时、游酢已离别,游酢赴京赶考(元丰五年二月为春闱),杨时则回家乡福建将乐,游酢及杨时二人年谱均如此记载。另外,毛念恃《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云:“五年壬戌,先生三十岁,居乡。二月十日巳时,长子迪生。”@ 4是年又有《元丰壬戌岁暮书事》诗,诗前四句云:“闽陬地力尽,种艺被山谷。涵濡一雨润,郁郁原野绿。”“元丰壬戌”点明时间为元丰五年(1082),“闽陬”指明地点,即“闽”地村落,因此应为居乡时所作,表明是年确在将乐。

综合以上记录,此诗应作于元丰五年二月以前。即元丰四年,二人辞别程颢,游酢进京赶考,杨时或因长子返回家乡,回乡后即作此二诗寄游酢,而诗中回忆同学之谊,未有京考相关祝福或祝贺,或在二月春闱之前。即此诗为杨时所作,作于元丰五年二月会试之前,此时,杨时居故乡福建将乐县。

(三)《寄游定夫》(忆昨相逢凤山趾)诗

《寄游定夫》云:“忆昨相逢凤山趾,驹隙骎骎余半纪。君趋乌府近清光,陆海惊涛涨天起。……我时捧檄赴京渚,放浪江湖一浮蚁。……”“凤山”即今杭州凤凰山省称:“半纪”即六年;“乌府”即御史府@ 5;“清光”,即清光清美的风彩,多喻帝王的容颜;“捧檄”,为母出仕之意@ 6;“荆渚”即湖南洞庭洞一带,泛指湖南。六年前,即宋神宗元祐八年(1093),时游酢在京任太学博士,杨时丁母忧,服除赴调,二人遇于京师(是年五月二十九日,二人见伊川先生于洛,有程门立雪之典),因此有“相逢凤山”“余半纪”之谓;绍圣元年(1094)五月二十七日,杨时授知潭州浏阳县,因此又有“我时捧檄赴荆渚”之谓。按,《寄游定夫》诗校记云:“‘赴京渚,正德本作赴荆渚,疑作‘荆渚是。”@ 7六年后,即元符三年(1100),游酢于十一月上旬召为监察御史,因此诗中有“君趋乌府近清光”之谓。由此可证,《寄游定夫》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后。

张夏《杨文靖公年谱》载:元符二年,三十六岁,十一月十七日(自浏阳还)到家。元符三年居乡,讲学于含云寺,作《勉学歌送诸生》。@ 8黄去疾《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亦载,元符三年,杨时四十八岁,居乡。讲学于含云寺,作《勉学歌送诸生》。@ 9毛念恃《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亦如此载。

综上,《寄游定夫》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后,此时,杨时在故乡将乐含云寺讲学。

al@ 9黄去疾编,刁忠民校点:《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20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3394页,第3398页,第3400页。

bx〔清〕毛念恃:《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年谱丛刊》 第2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第15页。

cfhj@ 8〔清〕张夏:《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年谱丛刊》第2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第121页,第142页,第122页,第142页。

d 林海权、胡鸣:《杨时故里行实考》,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第656页。

e 〔清〕郝玉麟、谢道承:《福建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53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57页。

g@ 7〔宋〕杨时:《杨时集》,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656页,第970页。

i 〔清〕游智开编:《游定夫先生年谱》,吴洪泽、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第5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7页。

k 《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云:“四月十二日改元,章申公拜相,游公定夫守太学博士,公贻书与之,曰:‘京师非食贫之地,公聚口颇众,度其势能久居否?趋舍之方,宜审处也。又有《归雁》《感事》二诗寄定夫。游得书,即乞出为齐州签判。”(黄去疾编,刁忠民校点:《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20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398页。)

l〔三国〕 何晏集,〔唐〕陆德明、〔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8页。

m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1页。

n 〔宋〕游酢:《游定夫先生集》,同治六年和州官舍重刊本,1863年版,第17页。

o 〔宋〕游酢:《游廌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03页。

p 〔宋〕杨时:《龟山先生全集》,《宋集珍本丛刊》第29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538页。

q 〔宋〕杨时:《龟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85页。

! 8 〔宋〕 陈思编, 〔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7页。

s 〔清〕郑方坤:《全闽诗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6—117页。

t@ 2 @ 3 〔清〕池生春、诸星杓:《二程子年谱·明道先生年谱》,吴洪泽、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第4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3页,第2514页,第2515页。

@ 1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上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09—613页。

y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卷83《朱博传》载:“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乌去不来者数月长老异之。”“师古曰:‘史言此者,着御史大夫之职当休废也。”后因称为“乌府”。(〔汉〕班固:《汉书》卷83,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册,第3405—3406页。)

z 《后汉书》卷39云:“中兴,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数辟公府,为县令,进退必以礼。后举贤良,公交车征,遂不至。张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建初中,章帝下诏褒宠义,赐谷千觞,常以八月长史问起居,加赐羊酒,寿终于家。”后以“捧檄”为为母出仕的典故。〔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39,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册,第1294页。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宋诗汇评与考证》(19AZW00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GD18DL06);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KJRW002)

作 者: 柯貞金,硕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考证
惠州市“化学检验工”考证题库建设探析
《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联系初考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校大学生考证自我期望与企业认同度的对比分析
《诗经》中的爱情诗考证(三)
《诗经》中的爱情诗考证
两宋之交真率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