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以致用”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从事生物教学多年,在课堂上偶尔讲些小故事以活跃气氛,但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也始终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也不怎么好。直到有一天,我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让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益匪浅的课,我在教学上才有很大的改观。
这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
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个从农村书记那里听到的故事:几年前,县政府召集了十多个青年村支书一起到沙堆镇去,把一对夫妇因患艾滋病而死亡的尸体挖出,并焚烧掉它。夫妻俩已死去三个多月,所以尸体被挖开时因腐烂而形成的气味非常难闻。
我问:人死为大,入土为安,但政府为何要把尸体挖出来烧毁呢?是否太不人道了?
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有的说:这对夫妻生前作恶多端,政府因公愤而对他们进行处罚。
有的说:这对夫妻埋葬的地方破坏了风水,是民众要求政府出面处理。
有的说:艾滋病太吓人了,烧了就不吓人了。
……
等学生讨论了一会后,我笑着开始了下文:“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那么病毒有何特性?艾滋病患者死后会对他人有影响吗?本课时,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病毒》以解答这几个问题。请同学们翻开课本89页,先阅读课本内容。”
我先板书课题,十分钟后接着以六个标题形式讲解课本内容。
一、“想一想,议一议”
学生感受病毒与细菌的大小对比,至少是乒乓球与足球的比较。
二、病毒的发现
1.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发现,有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过滤,过滤液仍然能感染正常的烟叶,他称这种病原体为“滤过性病毒”.20世纪初,科学家用电镜观察到了烟草花叶病毒是杆状颗粒.
2.理解“滤过性病毒”:个体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
三、病毒的种类
我利用多媒体先介绍:我们常见的感冒、禽流感、疯牛病、乙肝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再呈现:现有多种病毒,要求学生结合刚刚对课本的预习了解,将图中的病毒按形态(球状病毒、杆状病毒、锤状病毒)和寄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进行分类填空。
四、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1.针对“想一想,议一议”素材问
我:病毒在形状、大小上与细胞有何不同?
学生:比细胞小得多。
我:既然比细胞小得多,那么他们在结构上又有何不同?
学生:(沉默一会儿后)就像细菌形成芽孢一样是缩小体。(前一章学的是细菌)
我:细胞中有多个结构:细胞核、线粒体等,病毒能容纳下吗?
学生:不能全部容纳下,最多只能部分有。
2..我在多媒体上再次呈现了三种病毒的结构图,并播放了病毒生活、繁殖过程的动画,结合课本90页第三段的粗体字进行归纳
病毒的结构: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
补充:疯牛病病毒只是一种蛋白质,却具有复制的特性。
生活:只能生活在活细胞里,属寄生生活。
繁殖:靠自己遺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复制”。
3.让学生画出课本90~91面的这个重点,“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我板书:结晶体是病毒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的存在形式,是一种物质,却长期保持侵染活力,因此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一种原始生命体。
补充:换而言之,病毒的生命体在自然条件下不会终结。
此时,教室里还剩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
我:现在我们回到课堂之前提到的那对夫妻,现在有同学能解答我的问题吗?
此刻学生又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有学生回答:艾滋病患者死亡,身体内有大量艾滋病病毒,随尸体的腐烂变成结晶体,会小范围的扩散到土壤中。
又有学生补充:若干年后可能随水流、空气扩散到外面,从而又可能感染到人、畜等进而危害社会。
有学生在下面私语:太可怕了吧,照这样全世界每个角落都可能有艾滋病病毒,难怪政府要烧掉尸体。
我:所以政府行为是单纯为了烧掉尸体还是 ……
这时,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为了烧掉病毒。烧掉艾滋病毒。
五、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讲解了以上知识后,再让学生看书归纳以下几点,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
病毒的分布特点:种类多、分布广、寄生生活,对人类危害大。
人类应对措施:制出疫苗以预防、发明转基因技术。
疫苗:经过人工进行处理的减毒的或无毒的病毒。
如,卡介疫苗是减毒的病毒,可预防结核病;乙肝疫苗是灭活的病毒,可以预防乙肝病毒。
教学反思:说实话,我当初听到这则开棺烧尸的实例时,也是对政府行为百思不解,认为政府太不人道了。直到了解到这个对病毒的介绍,才明白所以然,深深理解了如今社会谈“艾”色变的内在原因。
而这堂课的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当然课前备课充足),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最后也是收获颇丰,都得益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及时“学以致用”。
更深层次的说,中学生犹如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蕊,需要我们用心浇灌,献给学生趣味快乐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使学生的思维和精神进入一种佳境。自然,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成绩更优,我们为国家培育的人才素质也更高。
这让我不由想到:每堂课可以先用一个实例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时围绕着这一实例学习,真正的做到现学现用。教材每节内容都有“想一想,议一议”,就是这个用意。只是教材因篇幅不宜过长的原因,使得语句精炼却不生动,事例真实却不能勾起学生的兴趣、激发热情,或实例太偏远,好像与自己无关。(而我这个事例,显然只能口头上讲,教材不能引用,否则,众多的艾滋病患者为何受到国家的安抚?)
因此,我打算以后在课堂上将这些方面加以实践弥补,达到对实例灵活多变的引用和对知识有针对性的运用。事实上我后来多用事例教学,结果,学生的兴趣浓、印象深、学习效果好。例如,结合今年“新冠疫情”现象,学生对病毒有更真切的感受。
这算是我对教材的一点实践理解,以及我今后在教材运用中着眼的一个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