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学校活动之壤 育劳动素养之花

2021-02-08 03:39陈丽蓉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

陈丽蓉

摘要:将劳动教育植根于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学校的活动是发展学生劳动素养的“土壤”,只有土壤的养料供给充足,足够肥沃,素养之花才能徐徐绽放。“肥沃的学校活动之壤”应以家校合力推动劳动素养的发展,以多元活动支撑劳动素养的发展,以崇尚劳动的思想催化劳动素养的发展,以劳动技能指导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地有痕。

关键词:学校活动 根植 劳动素养

“生活那么苦,工作那么累,你选择了养我,那就一直养着吧,反正你有退休金,花完了还有爸爸的,总有人养我”,这个大学毕业五年的林林心安理得做啃老族成为了百姓热议的焦点。其实,这样的事件并不是个例,“巨婴”“废柴”等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开始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一个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报道,深深戳痛了家长群体的心,作为老师,在义愤填膺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思考。

学校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劳动素养的种子在学校活动中落地、生根、发芽、生长、绽放。如何才能让学校活动这一块土壤孕育出绚烂的劳动素养之花呢?笔者认为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劳动素养发展的家校合力,支撑劳动素养发展的多元活动,催化劳动素养发展的崇尚劳动思想,助力实践创新的劳动技法指导。以下结合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具体论述。

一、小学生劳动的现状

(一)集中表现

我执教的班级是从四年级开始接手的,刚接班的时候,我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开学初大扫除时,都是家长陪同,以家长为主力,孩子凑堆聊天;每天放学扫地都是马马虎虎,任务式,特别是男生,拿个扫把就在那里飞舞;收作业时总有一部分孩子“翻箱倒柜”,就差把书包全倒出来了;随意丢弃早餐,不珍惜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家不承担家务,不整理内务,更不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

(二)具体分析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家长、老师们似乎更关注孩子的成绩,一味要求孩子上大量辅导班,做大量的试题,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孩子不需洗衣扫地,不需洗菜做饭,甚至不需收拾书包、书桌,家长的溺爱和包办直接导致孩子劳动能力的弱化,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懒惰的思想——不爱劳动,不愿劳动。孩子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没有承担家务的责任,不明白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更不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学校的劳动实践课因为认识不深,唯分论等影响下,很多时候没有落到实处,更没有具体的劳动技能指导,学生没有机会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更无法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二、实践与探索

(一)家校合力推动劳动素养的发展

为了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首先要改变家长的育人理念,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孩子劳动与技术教育最早的老师,家务劳动是孩子们重要的实践基地,所以获得家长的支持尤为重要。于是笔者每次都利用好家長会这个活动,统一步调,方向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笔者当时播放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演讲视频,魏书生说:“如果本人当教育局长,从明天开始孩子回家要做家务,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但不能停下来”。魏老师认为学生头等大事就是承担家庭责任,而不是学习。通过专家视频让家长明白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引导家长重视并给予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实践机会,使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合力推动劳动素养的发展,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多元活动支撑劳动素养的发展

活动是学校不可缺少的元素,一方面是因为活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把劳动教育根植于学校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如何开展活动可以让孩子既掌握劳动技能,又爱上劳动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以实践体验为主方向,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笔者在班级管理上以“人人有岗”为突破口,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岗位,如“花艺师”“灯光师”“美容师”等等。每天安排一部分学生拿抹布和扫把,打扫学校楼梯、花园,清理垃圾和尘土,让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美化班级、校园,为校园添姿彩,并在劳动中提高劳动积极性,培养责任意识,岗位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其次立足班级实际,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相应的丰富多彩的劳动创造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的新劳动教育活动,让孩子成为热爱生活,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手里有活的阳光青少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崇尚劳动思想催化劳动素养的发展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获得劳动的情趣。必须思想先行,笔者利用班会课时时表扬班级劳动先进分子,劳动模范等,在孩子心中埋下劳动光荣的种子;还可以借助队活课时常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课程,如可以:印发劳模典型事迹,收看感动中国的人物,让小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劳动者的魅力,让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让劳动之花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心中尽情绽放。

(四)劳动技法指导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

实践创新既是提高劳动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劳动素养的目标之一,因而在学校日常活动中,除了树立崇尚劳动的思想、开展劳动教育的活动外,劳动技法的指导也应被重视。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方法先行,实践在后,或者是两者同时进行。比如让学生学会收纳学习用品,老师可以先放事先录制的收纳视频,教会孩子如何分类整理,然后让孩子实践整理;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安排相应的劳动技能指导活动。

育人资源无处不在,要让劳动素养之花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徐徐绽放,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如园丁一样肥沃学校活动这一片土壤,使劳动种子的生长有所依托,劳动技能有所支撑,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养分。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路径探索
劳动涵养幸福人生 实践助推健康成长
对“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居家劳动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
培养行动力:走向“新劳动教育”的“立新”实践①
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中学学生劳动素养存在问题与对策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