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生态视角下家谱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2021-02-08 02:20刘莉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家谱

刘莉

摘  要:信息技术的介入是家谱数字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为家谱文献资源的整理、利用与再开发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文化生态的兴起为家谱资源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介绍了家谱文献资源的价值以及当前家谱数字资源的建设,分析了文化生态研究渗透到家谱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化生态视角下家谱数字资源开发的策略,试探索家谱文献资源数字化共享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生态;家谱;家谱数字化;数字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5-0125-03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记载内容涉及某一姓氏宗族的人物事迹谱籍。家谱名称繁多,有族谱、家乘、宗谱、世谱、会通谱、统宗谱等称谓。它与年表、帝系、家乘、世系图谱共同构成了谱牒文化系统,不仅具备一定形式与内容,而且富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和持久的社会文化效应。王鹤鸣在其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序言中曾言,“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家谱文献资源的整理及数字化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诸多公立收藏机构、馆藏单位及私人都开始着手家谱数据库和信息化产品开发的进程,这一工作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家谱资源藏与用的矛盾。近年来,文化生态学的方法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关注当前家谱数字资源的建设,并探讨家谱资源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对推进家谱数字资源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家谱文献资源的价值

家谱是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线记载世系繁衍及宗族人物事迹的特殊文献形态。家谱产生于上古时代,也称之为宗谱、族谱,进入封建社会逐渐完善。其内容涉及姓氏溯源、世系图谱、宗族迁徙、风物人情、人物传记、族规家训、艺文方志等方面,其中不乏一些史书未记载的内容。从古至今,虽经岁月侵蚀,流传至今的仍有47000多种[2]。有着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总体说来,家谱的价值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文物价值

存世的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本身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3]。

(二)资料价值

家谱可以较为系统地显示宗族关系、家族制度、家庭道德、民俗民风、乡贤文化、地方志、民俗学、民族史、经济史、教育史、历史人物传记、重大历史事件等,其中不乏一些不见于其他文献的珍贵史料,可补正史、方志之不逮。

(三)教化作用

族规、家训中保留了许多教人向善、积极有益的东西,对当下新农村建设中家庭道德观念的塑造、乡贤文化和美好风气的养成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四)寻根作用

家谱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其中世系图表和家族渊流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资料内容。通过家谱寻根问祖的活动,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同宗共祖的共同体意识,提高人民的向心力和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

二、当前家谱数字资源的建设

家谱的价值体现是多向度的。一方面是历史文献、金石学、考据学和训诂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也是联系全球千万华人华侨的重要纽带。进入信息化时代,对家谱文献资源的开发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整理方式,人们通过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家谱文献进行数据采集、集成和挖掘,拓展了家谱文献资源再生性保护与利用的渠道。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启了家谱数字化工作的进程,涵盖了家谱书目数据库建设、家谱全文数据库开发及家谱资源集成服务等内容。国内的家谱文献馆藏机构大多都建立了自己的家谱书目数据库,其中,山东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多家机构较早地开展了家谱书目数据库开发及服务工作。从家谱文献数量上来看,上海图书馆馆藏数量最多,共有22000余种家谱文献。上海图书馆所开发的“家谱数据库”,著录的家谱书目信息包括题名、作者、版本、居地、先祖、名人、摘要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4]。与此同时,家谱文献书目数据库的联合项目也成为热点。

伴随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家谱文献馆藏机构正着手家谱全文数据库的开发。如浙江省图书馆的家谱全文数据库,就是在姓名查询、书目检索和谱集全文数据检索的基础上,开发了家谱原文影像扫描和全文的对照浏览功能。数据库还编辑了家谱中的世系图表,并将其还原为完整、直观的谱系结构树,方便读者使用[5]。在家谱数字化方面以爱如生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商业机构开发的中国谱牒库走在商用领域的前沿,总共收录宋、元、明、清、民国家谱5000多种,其中,仕谱3000多种、年谱1200多种、日谱500多种,以家谱、仕谱、年谱、日谱分类,共计1万余种。2009年已出版的第一期2000种家谱文献,为读者提供分类、条目和全文检索[6]。

家谱资源集成服务平台日益受到国内家谱馆藏机构重视,在提供家谱书目数字化、家谱全文数据服务同时,也逐步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务。国家图书馆2008 年就已启动了“中华寻根”项目,广泛整合了全球多家家谱数字服务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意在通过互联网这种便捷的技术手段为全球华人提供家谱检索、全文浏览、家族谱系分析、编纂互动、网络咨询、姓氏寻根等服务项目。项目共享了国家图书馆馆藏约2392种家谱的在线阅览及国内外3万余条家谱书目数据检索信息[7]。

三、现阶段引入文化生态研究对家谱资源传承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特定社會历史条件下组成人们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8]。文化生态是一个民族或群体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文化生态所指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适应性体系承载着国家民族在人与生存环境斗争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俗信仰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文化信息。

家谱作为特殊文献亦成为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文化自身与环境间动态的互动关系是文化生态学研究所强调的重点,主张运用生态学理论透视文化的动态和发展,任何的开发、保护和建设应当考虑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的状况等。文化资源的选择也是文化生态需要关注的要点。文化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既是历史资源又是现实资源,既是有价资源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家谱保护传承中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其视为一种文化资源来研究,对于保护和有效地开发利用家谱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家谱不仅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表征,也具有生态学自然生命文化的含义,真实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宗族谱系下诸如劳动生产、家庭伦理、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价值不言而喻。家谱中有关艺文的著述是家族郡望们的心血结晶,除语言文字记录外还有大量珍贵的其他形式的文献。如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书法作品、歌曲等都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体现着当时人们的生存理念,表现着时代所特有审美和精神风貌,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倡爱国敬业,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塑造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因而,将文化生态的理论与方法用于当前家谱数字资源的建设与推广,是保持家谱资源文化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文化生态视角下家谱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也离不开文化生态的构建。文化生态包含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人类创造,对民族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人们更多地倾向于以数字化乃至网络化的方式保存和传播信息。家谱数字化资源建设不仅能实现家谱资源的再生性保护,还能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紧密联系海内外华人大家庭的重要桥梁。因此,基于文化生态的理论进行家谱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增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家谱资源有效保护与传承的新视角。

(一)要注重家谱数字资源的历史传承性

家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具有历史传承性的特点,即继承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精华的特性。我国纂修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家谱中简单明了的世系图,标示出血缘关系的来龙去脉,一丝不乱,万流归宗。家谱是儒家文化濡养下的礼乐传统的具体体现,潜藏背后的核心是人文教化等诸多价值观念的日益彰显,能帮助一个家族慎终追远而又不偏离主线。当代世界,网络早已成为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信息化、数字化、大数据技术使得信息查询、交流和保存更为便捷和有效,已成为人们信息交流和利用的主渠道。这种时效性同时也存在选择和甄别的困难,因此,在实现家谱文本数字化建设的同时,还需持续挖掘和发现家谱文化中的精粹,以实现家谱数字资源的历史传承性表达。

(二)要构建家谱数字资源的地理空间

从一定程度来看,文化生态实际是人类生存创造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空和生产关系的态势来评判文化生态。其中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研究就是认识文化生态本质的重要途径,表现在文化调度生产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所构建的地域特征两方面。因此,人与自然的契合点是文化生态的平衡,即人类在自然生存环境中养成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综合体。

同一姓氏成员间的亲缘关系是靠家谱记录的,家族成员一些重大的事件和活动具有天然的时序性,事件和活动发生在具体的地域空间范围内。这就是家谱中所蕴含的家族成员的空间分布、空间迁移等时空信息。将这种时空信息可视化标记出来可以为人们从空间尺度上审视文明的发展历程提供一种参照系。这是人们对待历史、对待传统的一个全新视角,从个体的空间位置迁移扩展能反映整个社会变迁的全景。如果将GIS的相关技术与家谱研究开发结合进行数据发掘与整理,对于重构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空间谱系和脉络,以及继承发展民族优良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要将家谱数字资源建设与活态性保护相结合

家谱是同宗共祖的重要标识及认同资源,内含家族世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家谱数字资源的开发更是一种文化寻根活动,是对民族文化源头的追朔。家谱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又具有现实意义,家谱作为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仍然活着的文化。因此对于它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应恪守“活态保护”的原则。

“活态”,即在久远的历史年代中产生又延续至今,更多地表达一种仍然继续着的生活。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特色组成部分,家谱不仅具有“活态”的遗产属性,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还具备“原始”的实用功能,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在持续发挥作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家谱数字资源的加工、保存、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鉴于家谱资源的活态性,在推进家谱数字资源建设时,应重新审视并挖掘其潜在价值,从知识表达及可视化的角度对家谱的文化空间进行再认识,构建一个用于家谱资源的数据记录、保存、保护、传承工作的应用技术方案,拓展对家谱资源保护及利用的新视域。

五、结语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家谱数字资源开发与建设,对推动家谱资源再生性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将家谱数字资源建设与文化生态相融合,是我国家谱资源数字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也为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鹤鸣. 中国家谱总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 玲娟. 《中国家谱总目》:全球华人的寻根“路线图”[J]. 今日南国,2007(11):67-68.

[3] 上海图书馆家谱数据库[EB/OL]. [2021-07-15]. http://search.library.sh.cn/jiapu/.

[4] 浙江图书馆家谱全文数据库[EB/OL]. [2021-07-15]. http://61.175.198.133:8080/library/userservlet?meth=login&number=zt& pwd=zt8798.

[5] 中国谱牒库[EB/OL]. [2021-07-15]. http://www.er07.com/spring/ffront/productinfo/findById?id=24.

[6] 中华寻根网[EB/OL]. [2021-07-20]. http://ouroots.nlc.gov.cn/index.jsp.

[7] 陳莹. 现代性视角中的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J]. 广西社会科学,2014(11):175-179.

[8] 高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活态保护”[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7):127-130.

(荐稿人:覃伟伟,昌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利用社会力量 做好家谱收集整理工作
潘光旦嗜治家谱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