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营
2019年5月,我作为抚顺市委办公室派驻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孤家镇湾龙泡村工作队的一员,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颠簸,来到距离市区100多公里的湾龙泡村。
用心用情解决燃眉之急
刚到村部,就看到一位母亲领着一个穿着校服的男孩坐在办公室里,母亲眼睛红肿着,显然是刚哭过。经了解,这母子俩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叫潘桂霞,孩子小刘刚上初中,家里的地和房子都抵债了,现在还有不少外债,仅靠体弱多病的潘桂霞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由于湾龙泡村离镇上的中学太远,一年光交通费就得3000多元,政府每学年给建档立卡贫困生1750元的教育补助,但是对于这样家庭的孩子来说,背负的又何止是缺钱的压力呢?小刘说:“我妈身体不好,无论刮风下雨都挺着去给别人种地、打工挣点钱。我真想读书,可一到要交钱的时候,总是张不开口……”听到这里,潘大姐已泪如雨下,这眼泪就像打在了我的心上。孩子的懂事让人心疼,母亲的眼泪让人心酸。在大家的劝慰下,孩子虽然答应会继续念书,但他低着头跟在潘大姐身后离去的样子,始终让我揪心。
为防止小刘再有辍学的念头,回到单位后,我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了情况。领导叮嘱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發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咱们工作队就是要帮老百姓解决他们最难、最急、最关心的事儿,扶贫先扶智,这是我们的任务,更是我们的责任。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让孩子安心上学。”
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后,我就开始四处联系、对接,最终联系到抚顺雷锋商会和抚顺聚沙公益志愿者服务队两个公益组织答应帮助小刘。在实地走访过程中,我还发现,由于大孤家镇地处偏远,不仅湾龙泡村的贫困户孩子面临交通费的压力,其他村的贫困户孩子也有类似情况,但城市的很多助学公益资源却没有引进到这个乡镇。在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多方协调,雷锋商会和聚沙公益志愿者服务队决定对湾龙泡村及附近村的9名贫困学生,给予每年1500元到3500元不等的资助,其中每年资助小刘2500元,一直到他高中毕业。我也通过聚沙公益对小刘进行一对一帮扶,每年资助他1000元。2019年年末,小刘的班主任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小刘有了很大进步:“这孩子这学期学习劲头可足了,成绩从中等上升到班级前十名,还带动了他平时要好的几个同学一起学,你们的帮扶真是帮到了孩子的心坎上啊!”
因地制宜谋划长远发展
虽然帮助这对母子解了燃眉之急,可每当看到潘大姐在炎热的夏日,还要顶着烈日打零工时,我总是想:我们驻村工作队还能为贫困户做些什么?怎样帮扶才能让更多像潘大姐家这样的家庭脱贫致富呢?终于,我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找到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的自然地域分工条件,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比如办好庭院式经济。
湾龙泡村距离抚顺市中心135公里,距离清原县城60公里,交通不便,每天只有一趟从开原到清原的城际客车路过村庄;100多户常住村民中80%为60岁以上的老人,而且大部分是久病缠身的弱劳动力;相对于其他村子,湾龙泡村的耕地和林地面积也不算多。但是,湾龙泡村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地理环境好、土壤肥沃、水质优良;二是家家户户前庭后院面积较大,全村庭院面积加起来有近百亩;三是村党支部书记有丰富的种植中药材经验,已经带动本村4户大面积种植,可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支持和保底收购,贫困户只需做好种植期间的管理即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20年春天,我们驻湾龙泡村工作队采用“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公益组织”模式,利用贫困户家中前庭后院土地种植当地特色中药材黄花乌头,公益组织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提供种子和首次种植费用600元,目前有23户贫困户已完成种植,累计投入13800元,预计年收益近10万元。
在潘大姐家后院种植现场,合作社来帮忙的大哥说:“大妹子,你别小看这点儿药材地,你要是能把它侍弄好了,这收益可不少啊,孩子上学就不愁啦!”潘大姐终于眉开眼笑了:“我家没有地,没想到园子里的这点地也能用上,也能挣到钱。我会把药材当自家孩子一样照顾,以后孩子上高中、上大学,把药材一卖就啥都不愁了……”我拥抱着潘大姐说:“有党和政府,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咱们要有信心。”小刘也跑过来,一张小脸红扑扑、眼睛亮晶晶的,笑着对我说:“我也能照顾药材,我会好好学习的!”看着他们的笑脸,我深刻地感受到驻村帮扶的意义——还有什么比他们的笑脸更让自己有成就感呢?
心手相牵书写扶贫答卷
记得雷锋商会和聚沙公益团队在大孤家镇走访贫困户时,一名志愿者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来帮助你们,希望你们现在好好学习,等将来成才了,回馈家乡、回报社会,也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送去爱心,继续把雷锋精神传递下去。”抚顺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雷锋精神浸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今天我们在孩子们困难的时候送去温暖,给他们弱小的心灵送去力量,就是在他们的心田种下一颗雷锋精神的种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滋养下,他们成才后走到哪里,雷锋精神就会在哪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扶贫路上,我们与乡亲们干在一起,心也贴在了一起。知道我们每天早上从驻地乘校车到村部,晚上再乘车回去,村口的老大爷就每晚在村口等着,车一来就冲我喊:“姑娘,车来了,快过来……”知道我们自己做饭吃,村里的大姨、大婶们就经常一筐筐一袋袋地给我们送茄子、土豆、辣椒……2020年防汛任务重,我们有时忙起来会耽误吃午饭,乡亲们就自发给我们送来煮好的玉米、土豆,还有自家的蘸酱菜。每当看到他们淳朴的笑脸,我心里总是暖暖的。来自乡亲们的真情实意,是对我们扶贫工作最大的肯定与鼓励。背负着乡亲们的信任,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干好扶贫工作,书写一份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心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