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舟
炎症性肠病十分常见,其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肠穿孔、结肠癌及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加大疾病的治疗难度,增加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保证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临床采用血常规检验诊断,其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1]。血常规检验诊断可以及时发现疾病,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实现后续的针对性治疗[2]。现选取98 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与98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血常规检验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选取2019年9月~2020年3月本院98 例病理学诊断为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98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参照组男56 例,女42 例;年龄21~39 岁,平均年龄(30.91±3.62)岁。研究组男55 例,女43 例;年龄21~39 岁,平均年龄(30.93±3.6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②经解释,炎症性肠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愿加入本次研究;③炎症性肠病患者无死亡风险。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障碍的炎症性肠病患者;②有着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的炎症性肠病患者;③知晓研究情况后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炎症性肠病患者。
1.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血常规检验,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向研究对象介绍血常规检验的一系列注意事项,保证在抽血前为空腹状态。同时,检查人员需要在血常规检查前全面的检查医疗器械,为后续血液参数的分析做好准备。在研究对象的穿刺部位上5 cm 左右位置绑紧止血带,同时握紧拳头,待静脉血管充盈显露后行常规消毒处理,保证抽血操作的精准规范,操作者在穿刺部位下方用拇指拉紧患者皮肤,保证静脉血管的固定。抽取研究对象静脉血2 ml,将收集到的血液倒入EDTA-K2抗凝管中,对其进行轻轻晃动,保持混匀。抽血后紧按住穿刺部位。将抗凝管中的静脉血放入血液分析仪中进行检验,保证抽血后的2 h 内进行检验操作,控制其操作环境室温。检验者需要妥善记录两组的血常规检查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平均红细胞比容、C 反应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小板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平均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参照组,C 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平均红细胞比容、C 反应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计数比较 (±s)
表1 两组平均红细胞比容、C 反应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计数比较 (±s)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在当前临床上将其划分为克罗恩病以及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不同的种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如:克罗恩病患者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但是其疾病发展速度很快,有可能会导致全消化道出现病灶,部分克罗恩病患者还存在着一系列并发症及肠外表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伴腹痛及反复发作的腹泻[3]。主要发病人群为存在消化道疾病病史、有炎症性肠病家族遗传史及免疫功能失衡者[4]。其中,存在消化道疾病病史者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乱,在确诊炎症性肠病前往往有慢性胃肠炎及肠道息肉等消化道疾病史;有炎症性肠病家族遗传史者主要是由于炎症性肠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对于无家族史的群体,有炎症性肠病家族遗传史者有更高的发病率。免疫功能失衡者主要是由于接受了大量的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的患者,其自身的胃肠道功能由于治疗出现了功能障碍,其免疫系统功能也存在缺陷,进一步出现了肠道屏障功能损伤以及炎症感染[5]。
伴随着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变,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很多患者的发病原因往往与遗传、环境以及机体肠道免疫系统功能变化有关[6]。炎症性肠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不能引起患者重视,导致其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由于疾病难以治愈,其复发率也较高,所以尽早诊治炎症性肠病是当前医护人员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尽早诊断炎症性肠病,可以实现尽早进行治疗[7]。
在诊断炎症性肠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重视炎症性肠病与其他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常见的鉴别诊断疾病为:①阿米巴肠炎:该患者的病灶主要为右侧结肠,少部分患者存在左侧结肠病变,往往边缘潜行,其自身导致较深的结肠溃疡,分析患者结肠溃疡部位的黏膜未见异常。进一步鉴别诊断,可以在患者的便常规结果及结肠镜取溃疡渗出物检查结果中发现阿米巴包囊及阿米巴滋养体[8]。②感染性肠炎:感染性肠炎主要由多种细菌的侵袭感染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以及腹泻等症状,主要为沙门菌以及志贺菌感染造成。鉴别诊断需要患者行便常规检查,分析是否存在致病菌。③大肠癌:患者可以直肠指检感知到肿块的存在,可以经病理学活检及结肠镜诊断明确疾病。④血吸虫病:血吸虫病的患者往往伴随着肝脾大的情况,询问其接触史发现直接接触疫水,经过粪便检查可以得到其中存在着血吸虫卵[9]。部分患者可以在血吸虫病急性期的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黄褐色颗粒。⑤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未出现脓血情况,但是其粪便中伴有黏液[10]。上述疾病的鉴别诊断是明确炎症性肠病诊断相似结果的,需要在炎症性肠病诊断过程中综合考虑,从而精准判断疾病种类及病情严重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价值,保证针对性治疗。
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平均红细胞比容、C 反应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计数,结果显示,研究组平均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参照组,C 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血常规参数可明确诊断炎症性肠病,可及早诊断,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长期间歇性治疗提供病情的参考信息,积极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