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玲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互联网+”的发展对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学不再是发生在特定时空当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的教授,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二者通过网络或线下实现互动交流。教与学的解构是时代的进步,使教学更加触及教育的本质。“互联网+”是一种新形态的教学形态,关注点大多在如何将传统课程改造成基于“互联网+”的课程,较少涉及如何利用“互联网+”形成的信息技术优势,保证新形态下的教学内容是合理的、教学过程是科学的,教学效果是有效的。即在教与学呈现出松耦合的情况下,如何使教学决策科学有效。
循证理念的出现,为实现科学有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循证理念起源于循证医学。1996年剑桥大学教授戴维·哈格里夫斯(David. Hargreaves)在一个教师培训机构讲座上发表题为“教学作为基于研究专业的可能性和前景”,首次提出了循证教学的概念,他认为教师也应该像医生一样,基于证据进行教学决策和实施教学行为,自此拉开了循证教育学的序幕[1]。
集装箱码头业务操作是高职港口与行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讲授集装码头业务操作方法与技能。该课程具有知识点多,业务之间关联复杂,对理解、分析、综合应用等高阶思维要求高,对实践技能要求高等特点。课程致力于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循证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供其它同类课程参考。
循证教学主张将教师经验、智慧与教学证据的最佳结合,旨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教师将自身的个体性与经验性、教学对象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教学行为的合理性。这有助于突破以往教学中广泛存在的经验性、主观性、随意性等弊端,是“将专业智慧和最佳经验证据进行整合的教学”[3]。循证教学是基于证据的教学,是教师个体经验、教学智慧与教学证据有机融合的教学形态,亦是教师主体基于证据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2]。循证教学最核心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学主体、教学证据和教学情境,它们共同构成循证教学的基本结构。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相对于传统教学,“互联网+”的教学呈现出学习环境网络化、学习内容信息化、互动交流在线化、学习方式泛在化的特点。在教学关系中,教师退到屏幕后方,成为教学决策的制定者,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支撑者。教学全过程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习者的客观实际情况为教学的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根据学习者个性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效果不同、学习方法不同,给予不同的学习支持,促使学习者最终学会学习,自主成才。
证据是循证教学的关键要素,是循证教学发生的必要条件。证据的优劣决定了循证教学的效果。最佳证据是指研究者提供的与解决所需问题最契合的、级别最高的研究证据[2]。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中,学习者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学习者的数据,学习者的过往经历、性格特点、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事件、结果都能转化为数据,这个数据就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制定教学决策、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证据[4]。具体而言,有教学过程设计的证据、教学内容优化的证据、教学方法改进的证据、教学效果评估的证据等。探寻证据是循证教学理念落地的必经之路,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是教学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教学的呈现需要借助一定的场域。教学情境是将学习者的心理语言记录的知识赋予深层意义,最终转化为某种外化的能力并以拓展[5],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构建的过程。情境是知识呈现、技能训练的软性载体,也是教学过程证据引入、生产、应用的实践依托。营造真实、系统、具体的学习环境最能产生带入感,产生“自我卷入”效果,激发学习者兴趣。教学情境有真实性情境、虚拟性情境、问题性情境等。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中,虚拟性情境的可展示性、可共享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等特点更适用于技能类课程的教学。为了获得全过程的教学数据,教学情境还应具有数据记录的功能,能够记录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重要信息,产生更多有价值、可分析的数据,为后续的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决策提供参考。
综合以上分析,“互联网+”环境下的循证教学内涵指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虚拟情境,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做到教学过程有证据、教学内容有证据、教学方法有证据,教学效果有证据,用科学的实施路径保证教学的科学有效性。
学习者在把握教育思想的同时,要融合其生活的特殊性、学习的情境性,如此才能深刻理解思想的内涵[5]。集装箱码头业务操作课程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基于三维虚拟仿真课程平台,构建符合大学生未来需求的社会性动机—港口企业实习,提升课程的工具价值,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实习生到港口企业实习过程为主线,初到集装港口企业,跟随企业师傅,从码头认知开始,在三维虚拟仿真环境中逐步接触各个业务,模拟船舶计划员、堆场计划员、调度员、岸桥操作员、集卡司机、理货员等各个岗位角色,完成对应岗位的技能训练,最终学习整个集装箱码头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游戏化的虚拟3D 仿真情境中学习了知识的应用背景、分析方法和实践要求。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拥有智慧、拥有价值判断和思维技能的社会人。学习者通过对学科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促使思维能力从低阶到高阶的提升,技能水平从入门到熟练的提升。根据比格斯(Biggs)的“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将学习目标分为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性结构层次、抽象拓展层次,各项之间是依次深入的过程。通过循证学习,完成从浅层学习到深层学习的进阶,逐步实现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各结构层级展现的是从浅入深、从表面学习到深度学习的递进关系。从具体的学习知识体系来说,各层级的知识量是不同的,在课程初期,需到对课程内容有宏观的认识,了解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属于课程的根基。然后再进入单点结构层次,即各个最小化的、独立的任务单元的学习,帮助理解知识,形成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整门课程的基础,用于构建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把单点知识有序的连接,帮助学习者形成分析的思维能力。多个多点结构适当的叠加,形成内容更加丰富的任务,达到关联性结构层次,主要功能是厘清任务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评价的思维能力。最后,把所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综合,得到一个更加复杂的抽象性结构,站在课程全局观的视角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课程结构层次设计图如图2所示。
图1 课程结构层次与思维能力对应关系
图2 课程结构层次设计图
如果说课程结构是骨架,那么课程内容就是骨肉。分析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根据业务类型、岗位内容把课程知识分段、打散、分类、重组。划分原则是具有一个独立性的可考核的学习单元。可以按照流程性、工作岗位职责、业务类型、对象类型等划分,重点考察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追求内容的完整性。以集装箱码头业务操作课程为例,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有码头设施设备、码头功能区域、码头的工作岗位及职责等,按照工作岗位职责划分,有泊位计划、堆场计划、配载计划、闸口操作等;按流程类型分,可分为装船作业、卸船作业、重箱进场作业等等;按照业务类型分,可分为进口业务、出口业务、进出口业务等。
知识结构通过它们的之间的关联进行组合、叠加,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脉络,最终形式完整的课程知识结构网。关联的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集装箱码头业务操作课程结构图
学习的第一目标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及对知识的应用。学习的真谛在于提升具有可迁移性的思维技能,所有的技能都是通过有校正的训练习得的,并且这种练习不只是反复去做,而是由学习者勇敢的跨出舒适区去实现一个个挑战性的改进目标[3]。任务的设置必须是有梯度的,引导学习者一步步去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在教学中,采用基于“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的理实一体化结合教学法。方案设计让学生学会理解、分析和应用知识,对于特定环境下的任务需求,形成一套问题解决方案,用于指导实践。借助于虚拟仿真训练平台,学习在仿真的环境中实践方案,验证方案,获得对方案的评价,完成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学习者的实践技能,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
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反馈,用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结构所处的层次。课程采用四维并举的考核方式。课程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通过作业、测试的方式考核。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考核方面,在“方案+实施”的实施模式下,对方案的合理性、规范性以及有效性进行打分。根据实施结果的效果,对实施情况进行打分,主要考核任务完成度、完成时间、完成质量,通过仿真软件对评价指标直接打分。方案主要考察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能力,实施考核学生的应用、评价、创新操作能力,二者赋权叠加,用于评价学习效果。综合素养通过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来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等,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集装箱码头业务操作课程评价
“互联网+”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课堂搬到了网络上,更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使学习行为的发生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提高了教学的开放性。采用虚拟仿真的学习环境,能突破以往实践类课程对实训设备依赖的弊端,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均可以学习,并且学习过程会被记录下来,用于反馈、分析、评价学习效果、学习习惯、学习风格。
根据实际业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把业务进行整合设计,形成教学任务,使学习的过程接近工作的过程。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基本认知出发,了解具体业务点的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方法,任务从单项任务到综合业务,不断提高方案设计的复杂性、逻辑性和综合性,提升实践训练的难度。随着学习模块的逐步整合,学习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直以来是课程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理论并行于实践,到理论服务于实践,发展到现在的理实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使二者在学习中变成了一个整体,即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互联网+”教学给理实一体化的落地创造了技术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即如何进行线上实践的问题。实践经验证明,虚拟仿真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学生通过在线的虚拟仿真训练,能够接收到学习证据的反馈,调整思考问题方法,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实践技能。
学习成果既是以往学习的总结和反馈,也是评价学习效果的依据,更是后续教学的证据。任务驱动下的教学,以完成任务的设计方案为理论应用的成果,以方案实施的效果作为方案设计优劣和实践训练的成果。成果可展示、可分析、可评价、可记录,成果本身既是学习的结果,也是学习的证据,成果不断改进,循证教学的效果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