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雯
(永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湖南 永州 425000)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是决定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若血管功能得不到良好的防护则会影响患者健康,也是近年来血管性疾病的重要死亡原因[1]。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用于给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治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该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功能中具有重要保护作用[2]。但是尚缺乏有关剂量的临床探讨性研究,缺乏良好的循证学依据[3]。本研究以此为目标,探讨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1一般资料:对2017年9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采用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 1个月内不要服用相关药物,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2 mm;排除标准:中风史,心肌梗死史;严重全身性疾病。 A组男34例,女30例,平均(65.63±5.94)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2.6±1.0)mm; B组男30例,女34例,平均(64.9±7.0)岁,颈动脉-中位厚度≥2.8±0.8 m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
1.2.1A组: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拜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片)口服,10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天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标准:H20051984)20 mg,口服,1次/d。
1.2.2B组: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拜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片)口服,10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天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标准:H20051984)40 gm,口服,1次/d。
1.3观察指标:在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的血脂进行检查,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颈动脉斑块等级:0级:IMT <1.2 mm,Ⅰ级:1.2≤IMT<2.0 mm,等级Ⅱ:2.0≤IMT<4.0 mm,Ⅲ级:≥4.0 mm。
2.1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比较:两组血脂治疗后3个月均下降,B组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2.2颈动脉斑块分级:两组颈动脉斑块等级治疗3个月后均明显降低,B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分级比较[例(%)]
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进步,新临床药物的开发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然而,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发病机制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与脂代谢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4]。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有必要积极控制血脂,防止血脂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缓解疾病进程,减少血管内皮功能的发生,改善疾病预后。
目前是临床上降脂药物众多,其中他汀类药物应用较为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由于血管内皮功能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了疾病进展的风险。他汀类药物具有易吸收,半衰期长的特点,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生物利用度高,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该药物具有体内无代谢转化等临床应用特点,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5]。该药物加速血液中的低密度及胆固醇合成,抑制脂质积累,促进脂蛋白代谢,降低组织斑块形成和血脂水平[6]。
目前关于阿托伐他汀的剂量问题亟待解决,以更好地发挥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颈动脉分级程度,同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对药物剂量进行考量,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40 mg/d的效果优于20 mg/d的剂量,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40 mg/d对患者血脂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发展具有重要的抑制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和颈动脉斑块分级,对临床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