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龙
(澧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湖南 澧县 415500)
上尿路结石属于泌尿外科常见病,主要症状为血尿、疼痛,而其症状严重程度与梗阻、感染以及结石大小、部位有关,为了尽早控制病情恶化,常运用手术治疗[1]。随着微创理念和泌尿外科腔镜技术的发展,输尿管软镜、经尿道输尿管镜技术、经皮肾镜技术开始广泛推广于临床,虽可清除结石,减轻对机体创伤性,但术后仍存在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风险,主要是因尿路感染引起的脓毒血症,一旦合并,可影响术后恢复[2],为此本文深入探索了尿源性脓毒血症诱发因素以及相关解决对策。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将84例实施上尿路结石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年龄41~72岁,平均(58.93±5.13)岁;病程2~10个月,平均(5.78±1.13)个月;男51例,女33例。随后根据是否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29例),对照组为不合并(55例)。本次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试验均在2018年5月22日~2019年5月22日期间完成。
1.2方法:炎性反应指标检测方式:本次使用的全自动细胞分析仪为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提供的BC-1800型号,在检测白细胞介素-6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检测降钙素原时,使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在检测C-反应蛋白时,使用免疫扩散或浊度法检测;使用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包细胞计数。
对于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还需加强碳青霉素烯类、敏感抗生素类药物使用,合理运用血管活性药物、扩容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性,对于出现严重脓毒血症患者,还需转入ICU持续性监护。
1.3观察指标:分析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炎性反应因子水平。
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各项资料比较:年龄≥50岁患者、术前尿培养阳性率、手术时间>90 min、结石直径>2.5 cm患者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高于年龄<50岁、术前尿培养阴性率、手术时间≤90 min、结石直径≤2.5 c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资料比较[例(%)]
2.2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手术时间>90 min、结石直径>2.5 cm、术前尿培养阳性是导致术后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2.3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炎性反应因子水平比较: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炎性反应因子水平比较
上尿路结石属于泌尿外科多发常见病,治疗不及时,不仅可加剧机体疼痛感,还可引起癌变。为了控制病情恶化,常运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输尿管镜、经皮肾镜检查,其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3],但可因为手术时间、年龄、冲洗压力等因素,增加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几率,严重影响预后情况,延长住院时间[4]。
分析本次结果,年龄、手术时间>90 min、结石直径>2.5 cm、术前尿培养阳性是导致术后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是因为,年龄越大,各脏器功能均呈衰退趋势,可作为手术一项高危因素,影响术后恢复,且手术时间越长,可增加组织暴露时间,从而增加感染几率,若此时结石直径过大,还可增加手术操作时间,形成恶性循环[5-6]。从表3结果分析,可发现炎性反应指标在疾病预测中具有显著作用,C-反应蛋白是临床常用的一项炎性反应指标,能够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在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旦机体受损或受到感染可增高蛋白质[7];血白细胞计数可在受到细菌感染后,出现明显升高趋势,又被称之为免疫细胞;白细胞介素-6参与炎性反应,具有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作用;降钙素原在机体存在显著评估作用,常规情况下,多脏器功能出现衰竭以及出现脓毒症、寄生虫感染、真菌、细菌感染后,可出现明显上升趋势[8-9]。由此说明,上述炎性反应指标对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发展可起到一定监测作用,且能够准确评估患者当前预后情况[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