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衍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药剂科,福建 泉州 362000)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是消化内科门急诊常见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其病理主要累及胃黏膜肌层。炎性反应是胃溃疡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1],其中细胞因子如IL-6、IL-8等对溃疡的产生、发展及修复过程产生普遍影响,对胃黏膜损伤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胃力康颗粒能行气活血、泄热和胃,具有缓解胃痛,消除胃胀的功效,但其对胃溃疡的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探讨胃力康颗粒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是否与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有关,笔者观察胃溃疡大鼠炎性反应损伤因子IL-6、IL-8的表达水平及胃力康颗粒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1.1实验动物与材料: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 g,福建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胃力康颗粒由四川宝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法莫替丁片由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IL-6、IL-8 ELISA试剂盒由上海森雄生物公司生产。
1.2实验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力康颗粒治疗组、法莫替丁对照组等四组,每组10只。依照Okabe乙酸诱导改良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3]。造模24 h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灌服法莫替丁30 mg/(kg·d)和胃力康颗粒8 g/(kg·d),1次/d;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相同体积的蒸馏水。总给药时间为14 d。
1.3血清炎性因子的检测:最后1次给药后次日处死大鼠,从心脏取血,离心取血清。严格按照试剂盒步骤检测IL-6、IL-8水平。
1.4溃疡面积计算:分别测量溃疡横径及纵径,计算溃疡面积(UA),溃疡面积=π×d1×d2×1/4(π为圆周率,d1、d2分别为通过溃疡中心所取的最大横径和纵径)。
2.1胃溃疡面积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胃溃疡面积较模型组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胃溃疡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胃溃疡面积比较
2.2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比较:模型组血清IL-6、IL-8水平较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IL-6、IL-8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大鼠IL-6、IL-8含量比较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复杂多变,炎性反应是重要致病机制之一,其中胃黏膜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炎性细胞因子按作用不同可分为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二类,其中IL-6和IL-8是重要的促炎因子[4]。本实验研究证实,胃溃疡的模型组血清IL-6、IL-8水平较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即IL-6、IL-8参与了胃溃疡的发展,提示IL-6、IL-8的升高可作为胃溃疡的微观指征。
IL-6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胃溃疡急性炎性反应阶段,IL-6介导炎性细胞进入胃黏膜组织,刺激急性期反应并激活内皮细胞;在慢性炎性反应阶段,IL-6可引起局部组织免疫失调,进一步介导组织损伤,促使病情发展[5]。IL-8作为一种中性粒细胞趋化和活化因子,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导致局部的炎性反应,引起胃黏膜损伤[6]。先前有研究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血中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表明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存在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7]。
实验结果显示,给予胃力康颗粒和法莫替丁治疗后,胃溃疡大鼠血清中IL-6、IL-8的表达均明显下调,提示两者能明显抑制胃黏膜炎性因子的表达,促进胃黏膜的修复。胃力康颗粒是一款典型的中成药,其配方组成具有行气活血,泄热和胃之功用,有效缓解胃痛、胃胀等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证实了其对IL-6、IL-8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给临床医生工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成分复杂,尚无法阐述其完整的药物作用机制,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