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燕 黄宝仪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被认为是中国的一场“主场外交”。人民日报海外网2018年11月5日在题为“进博会开幕,续写中国主场外交新精彩”的报道中,称“从外交的维度看,进博会也是一场中国主场外交盛会”。在多方参与的主场外交活动里,中国主流媒体作为重要传播载体参与其中,助力主场外交,传递外交理念,塑造国际话语权。新华社作为中国最大的国际性通讯社,在进口博览会对外报道中,全方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及中国致力于不断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制度化的决心。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斐然,中国主场外交日益呈现出高频率、高规格、高效益的特点,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决心,在国际规范倡议、外交制度建设以及大国秩序构建等领域贡献巨大力量。自2013年起,在外交部、商务部等涉外部门的组织领导下,中国已经先后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主场外交”作为一种独特的外交形式,逐渐进入中国官方的外交话语体系。王毅外长在受访时曾表示:“精心办好‘主场外交’,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借助在国内举行的论坛、博览会等平台,生动诠释与世界相通的‘中国梦’,与各国携手的和平发展以及坚持正确义利观等理念的开放性、包容性,切实提升我国的软实力。”①章念生、杨讴:《2013年度特别报道:开辟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2013年12月19日,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219/c1003-23885483.html,访问日期:2020年2月3日。因此,从中国处理对外关系、加强国际合作的战略布局方向来看,主场外交已成为国家外交理念实践的重要平台和实现国际良好秩序愿景的关键手段。
2018年11月,上海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9年11月的第二届进博会吸引了181 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800 多个参展商参展、累计意向成交711.3 亿美元,比首届进博会增长23%。自此,进博会已成为中国在经济领域主场外交的一张重要名片,宣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呈现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机遇。其他国家与海外民众通过中国媒体的对外报道和外媒的转播,直观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机遇和红利。这对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国的国际制度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有重要作用。针对某些外媒关于进博会是“一场表演”的不实之词、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当前中国香港局势的负面影响,中国媒体积极组织系列外文对外报道,主动设置传播议程,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主场外交”(Host Diplomacy)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本土化特点,国内学者对主场外交的概念界定、影响效果、案例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概念界定上,陈东晓认为,主场外交是指在一国(境)内开展的,由东道主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并能对维护和拓展该国国家利益发挥积极影响的各类重要外交活动,包括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①陈东晓:《中国的“主场外交”:机遇、挑战和任务》,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5 期,第4—16 页。这个定义中指出的外交活动三个重点——地域范围、东道主在多边外交中的能动积极性以及能够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大局的正面促进作用,较为完整地概括了主场外交的特点和任务。在影响效果上,张颖认为,主场外交能够对东道国产生一般外交所没有的三个积极作用,分别有展示国家软实力、提高制定议事日程和国际规则秩序的能力、促进双边和多边互动。②张颖:《办好主场外交尽显中国魅力》,载《前线》,2014年第5 期,第32—34 页。当前各国参与国际事务时,都格外重视主场外交给本国外交事业开展带来的积极效果,主动承办各种会议峰会,并且还会在举办的过程中结合本国特色。部分学者对中国举办的主场外交活动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峰会、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政治性和综合性多边外交活动,以进口博览会为研究主体的论文,主要着眼于贸易、消费等经济领域。
国外学界目前还没有针对“主场外交”的专门研究,但以国际会议和会展博览等作为外交学研究对象的历史由来已久,通常被称为“会议外交”(Conference Diplomacy)或“峰会外交”(Summit Diplomacy)。会议外交源于大国对国家利益的追求。随着全球化问题的加剧,会议外交的框架和章程发生变化,他们更加关注在多边和多层次环境中寻求的共同利益。③A.J.R.Groom, Conference Diplomacy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dern Diploma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230.全球性会议的召开拓展了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政治参与,提供谈判的平台来缓解摩擦纠纷、深化互信,也促进了东道国和参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提升了国际机制的制度化水平。④Lisa H.Gelman, Talking Politics: The Role of Conference Diplomacy and Non-state Actors in the Global Regime Process, PhD Dissertation,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331.从国际制度的制度化水平看,区别于正式化、集中化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的召开更加灵活,有效地弥补了国际组织因职能范围限制而造成的缺陷。对东道对东道国来说,成功举办高规格的国际会议是对国家软硬实力的展示,能够有效推动了国际制度改革;①Karl P.Sauvant, “China Moves the G20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No.190, January 2, 2017, pp.15-18.积极参与会议议程设置,也展示了一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立场。②Gregory T.Chin and Hugo Dobson,“China’s Presidency of the G20 Hangzhou: On Global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Global Summitry, Vol.1, No.2, 2015, pp.151-170.
传统的“小外交”参与主体大多只有职业外交官,而“主场外交”更像是一场综合性的“大外交”,除了职业外交官和涉外机关部门的参与,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企业公司甚至是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参与到“主场外交”之中。③叶自成:《中国大外交:格局、利益和环境的变化》,载《国际展望》,2009年第1 期,第14 页。凌胜利认为,“主场外交”是“大外交”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可以理解为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立体式、整体性的外交。④凌胜利:《“主场外交”助力中国战略能力提升》,载《当代世界》,2017年第9 期,第24—27 页。除了外交部门,文化部、中宣部、商务部等机关单位同样都是主场外交的重要参与主体,具体也可以体现为公共外交、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等多种表现形式。因此,从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视角探讨主场外交的效果有较强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分析上述文献,国外学者较少着眼于研究特定的“主场外交”类型,国内学者在研究主场外交时也很少从国际传播和新闻报道的角度切入,且国内学界缺少从外交学角度对进口博览会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以主流媒体对进口博览会的对外报道为研究对象,使用外交学与国际传播学的交叉研究,对如何在主场外交中更好地发挥对外报道的助力作用及其影响机理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主要使用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对样本进行研究,以新华社对第二届进博会的对外报道为案例展开,对新华社在第二届进博会上的一些典型新媒体产品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其内容、效果和影响。其次,从报道数量、用词频率、新闻题材等方面来对收集到的新华社进口博览会对外报道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再次,使用文本分析法,通过选择具体的新闻报道,对文章的标题、遣词造句、报道基调及倾向等进行定性的分析研究。
在第二届进博会报道中,新华社的英文报道集中发布于新华网英文频道,在国外网站上的专题报道也获得可观的浏览量。因此,本文选择新华社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之间第二届进博会的对外报道作为文本研究对象,通过网页爬虫抓取新华网英文频道,获得新华网英文频道2019年关于进博会的报道293 条,作为有效样本。
本部分对所得相关报道的数量及时间分布、报道内容、用词频率等进行分类统计,并对其中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内容分析。
图1 新华网英文频道2019年进博会对外报道数量及时间分布情况
从报道数量及时间分布情况上看,如图1所示,新华社对于第二届进口博览会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活动举办的11月份,占总报道数量的60%左右。从1月至9月,新华网英文频道陆续有进博会的相关预热报道出现,总体上呈现出持续跟进、保持关注的态势;在10月至12月的活动时期密切播发各种形式报道,基本符合新媒体的及时、高频的传播特点,形成刷屏之效。
根据不同的报道主题,对新华网293 条英文稿件分类统计得出图2所示的统计结果,由此看出,报道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外交、经贸、科技领域。有关中国外交、领导言论的主题中,相关采访集中展示包括希腊、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家领导人,以及世界贸易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主席对中国的赞赏。中国奉行的开放合作有益于全球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有关中国市场、世界贸易的主题中,报道聚焦于进博会给国际贸易创造的机会,突出主场外交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关于科技主题的报道则涉及中国5G、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突破,展现中国主动拥抱未来、加快城市智能演进的美好愿景。
图2 新华网英文频道2019年进博会对外报道内容的主题数量统计
通过搜索统计新华网英文频道对外报道稿件中与外交、经济相关的实词频率,得出表1。中国市场、国际贸易、对外开放、全球合作等词汇高频出现,多边主义、保护主义等词汇也有所提及。相关高频词语的主题是上一部分报道内容主题的重要体现。可以看出,新华社对外报道旨在突出进博会是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工程。在当今全球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形势下,中国以实际行动为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不确定性注入确定性,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的号召,充分体现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担当。
表1 新华网英文频道对外报道稿件词频统计
通过对新华社进博会对外报道的样本文本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具体的对外报道对主场外交的影响作用。首先是对在上文词频统计中反复出现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进行研究。
在重点报道稿件中,“对外开放”(Opening up)一词高频出现。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的市场和贸易环境得到极大的开放,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强大引擎。但近几年来随着国际逆全球化趋势明显以及国家间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外媒不断指责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充分,在管理商品进出口、关税、市场准入及其在国内市场上的后续销售法规很复杂,甚至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侵犯知识产权,不遵守WTO 规则。在本次对外报道里大量使用或提及与对外开放相关的词汇,如一篇采访中,阿根廷商务代表表示:“中国对国外产品开放积极的态度让阿根廷商人分享了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凸显了中国对全球出口商开放的承诺。”类似这样词汇的报道,能让海外新闻受众知道中国带来的是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市场,表明中国进一步向世界开放国内市场的决心,也是面对贸易挑战、国际社会上别有用心指责的有力回应。
“多边主义”(multilateralism)被反复提及。中国积极举办主场外交,是不断承担国际责任、推动全球治理制度化、增加国际贡献的重要举措。贸易政策和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贸易和投资增长的主要阻力。作为世界舞台中的重要一员,中国致力于深化和拓展国际多边合作,通过主场外交来提供重要的沟通平台和机会窗口,让国际社会形成一定的观念共识来达到全球治理改革和完善的目的。从博鳌亚洲论坛到杭州 G20 峰会,经济类主场外交越来越突出,体现出中国不仅在努力凝聚各方共识,而且在谋求 “共同行动”切实有效地完善全球经济治理。①凌胜利:《主场外交、战略能力与全球治理》,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9年第4 期,第31—45 页。这样一场经贸领域的大型主场外交为广大国家提供了多边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作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重要首创议程的进口博览会,主议程还包括“虹桥国际经济论坛”这一重要活动。本次论坛共有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等在内的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参与,同期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小型部长会议还推动了92 个成员联署《投资便利化部长联合声明》。由此可见,中国十分注重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共识,积极凝聚共同发展的行动共识,以此来彰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责任,打破恶性循环,实现合作共赢。
“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也是一个高频提及且具有重要政治寓意的词语。2019年的进博会恰逢中美贸易战,面对世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以及全球贸易逐渐失衡的态势,中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向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提供更加开放的经济市场。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激烈的时刻,本届进博会仍有超过190 家美国企业参展。美国经济学教授凯莉·图克(Khairy Tourk)在接受新华社采访中表示,进博会为美国出口商进入广阔的中国市场打开大门,尽管中美贸易动荡持续,但美国企业对进入中国市场和扩大合作的热情不减。②Zhang Chunxiao, “Xinhua Headlines: Greater CIIE Presence of U.S.Businesses Evidence of Undamped Passion for China Market,” November 3, 2019, http://www.xinhuanet.com/english/2019-11/03/c_138525453.htm,访问时间:2020年2月3日。相关报道大幅提升各国人民对加深中美经贸关系的信心,体现出中国“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诚意。
其次,在本次的进博会对外报道中,新华社依托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推出一大批形式新颖、制作精良的全媒体作品,生动灵活地展现进博会全景,海外新媒体用户纷纷为之点赞、转发。
在直播方面,有英文视频直播《当进博邂逅非遗:吃13 吨“天下第一大火锅”,看千年灵宝木偶》。在进博会首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新华社记者进行了一次颇具创意的英文视频直播,带海外网友们吃大火锅,感受中国重庆的美食文化。从选题上看,中国美食紧紧抓住海外用户的眼球,重庆火锅已经成为中华美食的重要标志,这样的直播主题更加具有话题性和关注度;从内容上,本次直播不仅具有新闻性,还突出观赏性和趣味性。这样参与性强和互动感强的视频直播与传统报道相互补充,成功地引发了海外网民关注讨论,有力地宣传了中国的文化。
在短视频方面,有英文短视频《美国小哥“玩嗨”进博会》。新华社邀请到美国记者深度体验进博会现场,全方位展现进博会不同展区、展品、科技、文化的全貌,角度新颖,代入感强。另外还有一期访谈视频,三位外国记者围坐在一起,谈论自己对进博会的感受以及对中国市场和经济发展的评价。由于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壁垒,传统文字、图片报道有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但如今日益流行的短视频、直播报道等新媒体产品,都能有效化解语言上的隔阂,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极大地拉近海外受众与进博会的距离。
在图文方面,有图文卡片海报《习近平说》。进博会对外报道期间,英文客户端首创重点双语栏目“What President Xi Says”(习近平说了什么),内容主要围绕着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中的金句、习近平主席与法国总统会谈中金句等内容,制作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中英双语金句卡片海报,在新华社英文客户端首页、海外新媒体平台突出位置集中展示,形成刷屏震版的效果。图片在当前轻量级的新媒体平台中的传播非常关键,图像符号比文字符号更能够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这种中英双语配合图片制作海报的方式具有易传播、受众广的特点,内容和形式都更加简洁、明了,符合移动端碎片化和可视化的阅读习惯。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公众对政治的参与程度提升,媒体日益成为现代外交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国际传媒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成为一国外交实践的组成部分。主场外交的目标是有效传递公共外交信息,而公共外交的最终目的则是改善一国在他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在此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重要的议程设置作用。通过分析,得出对外报道助力主场外交的影响机制如图3所示。
图3 :对外报道助力主场外交的影响机制图示
在主场外交过程中,一系列的外交信号通过领导人发言、活动议程以及会议主题展现出来,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主流媒体通过安排“议事日程”创建拟态环境,通过新闻报道展示出主场外交重点信号和理念。海外舆论对国家的感受和评价依据就是媒介对新闻事件议程的设置。媒体是大多数人每天获取有关世界重大事件新闻的主要信息来源,在形成涉及有关国家的印象和外交事务意见时,他们会更加依赖媒体传递的信息。①Jan Servaes, “Soft Power and Public Diplomacy: The New Frontier for Public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Vol.38, No.5, 2012, pp.643-651.主流媒体传递的信息则提供了舆论和外交政策之间的关键联系。媒体通过优先考虑新闻事件中的某些问题而忽略其他问题为公众的舆论设置议程,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现实通过报道的数量、频率、篇幅、遣词造句构造出公众感知的“拟态现实”,并体现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成为媒介议程以及此后公众议程的一部分。诸如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国际部、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为国际上其他形式印刷媒体的转载报道确定议程,而其他各种形式的新媒体提供的大多数内容仅是重复和评论而不是新信息,由此,主流媒体掌握了主场外交和对外报道中的议程设置权,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外交政策的吸引力通过对外报道传递到国际社会。
结合新华社对第二届进博会对外报道,其助力主场外交的显著表现在于,新华社主动设置主场外交议程,形成持续性话题传播。通过分析新华社第二届进博会对外报道的内容与文本发现,对外报道的内容生产、传播途径、传播效果对主场外交的顺利实现和打造“主场外交”的国家品牌有着重要作用。主流媒体在新闻事件中的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充分调用各种传播渠道、创新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实现媒体整合营销的意图。例如,在进博会英文系列报道中,图文卡片海报《习近平说》重点摘录习近平主席的发言金句,报道重点突出中国外交建设、中国市场和世界贸易主题,达到了很好的理念传达效果。
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果显著,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在将国家的软、硬实力转化成对应的国际影响力时,国家的战略能力是影响转化效果好坏的关键,而主场外交就可以成为提升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桥梁。②凌胜利:《主场外交、战略能力与全球治理》,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9年第4 期,第31—45 页。在举办各种类型的主场外交时,中国通过论坛、峰会等场合表达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国际话语权。利用东道国的优势,在既有的国际制度中倡导建立新的国际规则,提供全新的促进国际合作的平台,推动全球治理的制度化,体现大国担当,增强中国在国际制度中的影响力。在主场外交对外宣传的整个环节,主流媒体全程参与,对外报道成为相关信息和资讯的载体,让中国的战略能力通达国际社会,促进软、硬实力向国家战略能力的有效转化,推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新华社第二届进博会对外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中国市场、世界贸易、当代外交、科技发展等是本届进博会对外传播的主要议题。而文本分析显示,在对外开放、多边合作、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等主题上适合开展多样化的传播活动。新华社的进博会报道突出政治、经济议题,体现出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在外交、经济议题上的侧重,一方面全面反映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共享美好未来的交易交流成果,另一方面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在主场外交活动中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兼顾维护好各方的正当权益,充分发挥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能够让所有参与方对完善全球治理拥有更多获得感。①张宇燕:《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9 期,第4—9 页。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各国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取向,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②《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载《对外经贸实务》,2018年第12 期,第4—6 页。中国利用东道国的优势,在既有的国际制度中倡导建立新的国际规则,构建进博会这一新颖的国际合作平台,以此来推动全球治理的制度化以及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球化视野。新华社全程参与进博会对外宣传的整个环节,精心设计报道议程,促进中国的软、硬实力向国家战略能力转化,为全球治理贡献了有效的中国方案。
各类的主场外交活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形象和文化社会的集中展示窗口。在主场外交举办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各种文艺活动、美食活动来集中展示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从而实现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的目的。当下,在国际传播中起到关键媒介作用的是新媒体,其丰富的技术手段、日趋复杂的传播主体、双向互动的沟通功能赋予了主场外交崭新的时代内涵。新华社重视进博会的对外传播,从活动预热到活动报道,覆盖时间长,报道数量多,形成事件性、持续性的报道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重点突出主场外交盛况,重视时事性的新闻价值要素,报道效率高,并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通过直播、回复评论等与海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着力打造“进博会”这一主场外交品牌。新华社还综合运用图文、短视频、视频直播、中英文卡片等形式持续推出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新闻报道产品。英文稿件被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广泛采用,在海外新媒平台上也获得数量可观的阅读量、点赞、评论和转发量。一方面,满足了世界对中国故事和中国发展经验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实现了“中国方案”的向外传达,向世界展示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有利于打造并巩固“进口博览会”这一重要的主场外交品牌。
主场外交的各项活动议程是展示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环节的重要窗口,依托进博会这一主场外交平台组织有针对性的系列报道,能够有效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歪曲报道和误解,增强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通过新华社的进博会对外报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负责任的形象、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坚定支持自由贸易的大国形象。海外民众在与进博会的媒体接触中,更客观、深入地认识中国的立体形象,感受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了对外传播的感染力与向心力。主场外交作为国家形象的集中展示平台,通过集群式的持续对外报道以及相关的新媒体平台传播,使得海外民众更全面地了解真实的中国、现代化的中国。并且,在精心设置的传播内容中,海外民众能够感受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魅力所在,在内心建构上产生更持久的文化和社会认同,从而使中国的公共外交和形象建设呈现出更强的可持续性,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开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优化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综上所述,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方案,开展各类主场外交活动是贯彻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之“共商共建共享”的双赢理念,以及中国发展模式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举办一场成功的主场外交乃至形成自有主场外交品牌,离不开媒体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传播。新媒体时代,各大媒体借助多样的新媒体产品和创新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主场外交的影响力,对于推动提升包括国际话语权、国际制度影响力、国际形象在内的国家战略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在内容生产方面,对外报道可以塑造国际话语权,通过议程设置影响公众舆论,通过报道主题的选择有效传递外交理念。在传播途径方面,对外报道可以通过挖掘社交媒体的实时互动功能以及利用视频直播等在线形式争取海外受众。在传播效果方面,主场外交的国际影响力有赖于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而对外报道的传播效果则推动主场外交的长效机制建设。基于此,未来助力主场外交的对外报道应更加重视报道角度、话语体系与内容生产的创新。通过日益提升的国际传播能力,主流媒体应更加积极主动承担起公共外交的重任,更加注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与海外受众互动交流,并推出一系列符合海外受众认知习惯的新媒体产品,更好地助力主场外交,从而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