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
(贵州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贵州 贵阳 550002)
早期预警评分系统(EWSs)[1]通过评估患者简易生理参数等观察指标快速识别潜在危重患者,指导医务人员及时采取急救干预措施,EWSs已逐步由成人科室过渡到新生儿护理领域。但是由于存在地域特点和人种特性的差异,各国使用新生儿早期预警评估表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未完全统一和确定,因而,通过借鉴国内外常用的生理指标的早期预警评分表[2-4],根据我院住院新生儿的特点设计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将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精神反应、皮肤颜色、刺激反应、消化、哭声等十个方面作为评分的内容,制备了改良的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客观地对新生儿病情进行评估,由专门的护理人员按照评分表上的十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评分。我科工作人员将改良的新生儿早期预警评估表应用于我科符合要求的新生儿,并对新生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治愈率进行统计及分析,效果满意。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胎龄(35.2±1.50)周;平均体质量为(2028.88±104.20)g,日龄1~28 d。另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60例为对照组,男25例,女35例,平均胎龄(35.50±1.40)周,平均体质量为(2023.56±108.26)g,日龄1~28 d。纳入标准:因病情需要由其他科室或外院首次入住我科的新生儿;入住时间>24 h;监护人同意进入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观察期间家属放弃治疗;分析统计时资料不完整。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表,见图1。由专门的护理人员按照表上面10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评分,并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情况,正常新生儿为20分;对评分<19分的予一般观察;评分<10分的予密切观察,每隔2 h重新评分一次,评分增加的新生儿及时汇报医生以便进行相应处理:10~12分,病情可能发展加重,护理观察增加;>12分病情危重,需立即监护救治,做好抢救准备;心率、呼吸、刺激反应、皮肤颜色单项评分2分需立即心肺复苏,并通知医生抢救,复苏成功后转入NICU辐射台监护;精神反应、体温、消化、哭声评分为2分,呼吸呻吟、全身青紫应立即转入NICU辐射台监护;单项为1分介于转与不转时SPO2如低于90%转NICU辐射台观察。开展评分表学习,提高风险意识,讲解评分表的使用步骤和评分标准,要求护理人员运用评分表对患儿进行动态评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儿入院后由护理人员依照评分表进行评分,按照分数高低评估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表1 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表
1.3观察指标 统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窒息、心脏骤停、休克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总次数/总住院天数。统计平均住院时间及治愈出院情况。
观察组的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发生率、治愈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由于新生儿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仅凭护士经验主观判断难以明确病情变化,此外由于病人较多,工作量较大,护士可能不能及时发现患儿早期病情变化,以致于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延误患儿抢救治疗,改良的新生儿早期预警评估表简单、规范、实用、易于操作,它的应用为临床护理人员评估病情提供了依据,及时的预警干预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改善新生儿健康结局,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4%,明显低于对照组1.3%(P<0.05),实验组患儿治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95%(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护士的评估工具。
早期新生儿预警评估表在国外已经得到推广和应用,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也有部分医疗机构已制定了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5],通过常用的生理参数,早期识别危重患儿,及早采取相应措施。但是目前缺乏足够的评估研究,且内容和标准未完全统一,国外的研究相对成熟,大部分医疗机构认可改良后的新生儿早期预警评估表可作为护士的实用评估工具,对临床工作有实际的作用。相对于英国等国家,我国对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且报道较少。本次研究显示改良的新生儿早期预警评估表的应用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治愈率,减少住院时间,但存在样本量小,地域局限等问题,今后应开展大样本、高质量、多地域的随机对照研究,建立并完善新生儿早期预警评估表,使其能更好的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