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汉简》看私人书信

2021-02-05 02:27
大众文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汉简书信敦煌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洛阳 471934)

“书”,《说文解字》认为:“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就是写,把文字写下来叫作书,由文字组成的文章也叫作书。文字的作用是把语言通过字形的媒介由此地传到彼地,由现在传到将来,所以古人把书认作传递信息的工具。信的本义是“诚”,就是真诚不欺,由真诚引申为信用,再引申为传递消息的使者,古人把送书信的人叫作“信”,或称“信使”。唐代以前,一般人说道“书信”,还常常把“书”“信”看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书札,后者指送信的人,唐代以后,“书信”才渐渐变成了今义。

传世文献中收录的私人书信,最先见于史书之中。我国自古是官修史书,国家的正史都是由史官来撰写的,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往往能搜集到充分的材料。汉书大致收录了10多篇私人相往来的书信,其中收录的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是后世研究司马迁个人生平、著述心态的重要文献资料。后汉书收录了30多篇书信,内容比较广泛,有绝交书,诫子弟书,还有反映家庭琐事的,表现个人情致的,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题材。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媒介——书信,具有真实、生动地传递信息的功能。它既反映作者的生活遭遇、感触,又能真实反映时代背景。书信内容也会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因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是历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资料。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整理史料工作的不断展开,书信的史料价值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里仅就《敦煌汉简》有关私人书信内容整理出来,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以求教大家。

一、《敦煌汉简》中关于私人书信的十四条简[1]

1.儿尚叩头白记间来上,曰久食尽乏,愿贷榖一斛,榖到奉诣前,又前计未上,甚自知。杨椽坐前,数哀怜,恩德甚厚。又前欲遣持斛诣尹府,欲且卻杨成土吏,令后归尚意中甚不安也,事不足,乱平,尹府哀小姓贫人子久居塞外,当为发代,唯掾以时移视事,盈岁名尹府,须以调代,到得归叩头。(二四四A 二四四B)

2.儿恭报儿言,儿子郡书,伏地言,伏地言,子庆得持,王子严昨莫先姜……若若得若持,若此殊殊,文殊子持。(三九六A)

3.子玉谨叩头间问子,明君,毋恙,叩头愿不闻起居,厚叩头唯子……自官事,谨视儿子来,留意,叩头,谨请。(不可释)(三九八A B)

4.息子来卿叩头,多问丈人毋恙,来卿叩头。春时,风气不和,来卿叩头,唯丈人慎衣,数进酒食,宽忍小人愚者。(七七九)

5.知子卿毋恙,伏地再拜,子卿足下皆尽卒,毋以治贾子卿。(一五八六)

6.幼君少平,足下善毋恙,甚苦事辱,幸赐书前请罢军,叩头,幸甚。甲午日朔。(一六五九)

8.伏愿少公夫人,少公夫人足下。(一九六五B)

9.书叩头言,薛用思起居平安。(一九七一)

10.伏地再拜,幼仁足下。(二一零二A)

11.子君近衣、近食、病贫。(二二九九)

12.君足下善,毋恙,记教以妇都幸言。(二三零零)

13.大人坐前,耳嗟,可伤哉?弟少语,莫躬难不可。远有连画、天田、沙囊,子焉得不即日来。今月六日,马上自奉上,前来受勑备至。唯初八日告来泉前,再拜言。(二三九三A)

14.大人强,甚善严寒参列,愿自将宜。真将何怨已无能,谢兄嫂供养三亲,万幸辞谢。弟善供养大公母,敬在远,当念。(二三九三B)

二、从《敦煌汉简》看私人书信的一般特征

1.书信是表现形式最自由的一种文体。刘勰说:“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它可以记事,可以说理,可以写景,可以抒情,也可以同时并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曹丕的《与吴质书》就是记叙、议论、抒情并用的范例。除了写法上的灵活外,书信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的,无论是军国大事、学术讨论、评述人物、推举自荐、倾诉个人境遇,以至日常所感所思,皆可入书,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书牍的根本就在于“尽言”,把自己要说的话尽情地倾吐出来。因此,对书信的要求无非是清楚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性情,从容不迫地抒写自己的情感。

2.虽然书信是一种个性很强的文体,写法上也比较灵活,但是书信还是有一定的规范的。

书写格式:首先写明发信者向收信者的称呼。其习惯用语为“某某足下”。其次写明问安之意。习惯用语为“善毋恙”。最后,又以“再拜某某足下”作结。这同秦时书信用“敢再拜问中”及“敢大心问衷”等套语已有所变化。我们先来分析上述1、7、14例书信,从这三简中可以看到:书信开头首先写明发信人名字及对收信人称呼,然后是正文,最后是问候语。这是一般格式。而书信对象的具体性往往决定着书信写法、语气的不同,这也正是书信所独有的特征的表现。

书信语言的礼仪规范:书信的写作,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讲究立言的得体。任何书信总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对象。而在封建社会中,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书信的措辞立意,就要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方式、态度和口吻。书信对象的具体性,往往决定书信写法。语气的不同,这也是书信作品独有的特征。如“白”“顿首”是信件常用的词语。

书信也有不见面的礼仪之称。因而在书信中除有一般格式外还要合乎礼仪规范:即在开头称谓及结尾问候及具名时所使用的客套语、谦敬词语等的使用。这些礼仪规范在阅读典籍时我们经常遇到。有些今天还在沿用。例上述5、6、7、11、13简中,均称收信人为“某某足下”。“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这个称呼始于春秋时晋文公对介子推的称呼。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履。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当起于此,后来一般用作对平辈之间的称呼。而上例4中称收信人为“丈人”,先秦两汉时期多尊长者,老者为丈人,也可指岳父。开头问候语上也有一定的礼仪规范。这在上例3、4、5、6、7、13简中均可见到。“善毋恙”,就是问对方身体健康没有什么毛病。而4、7例中还有问“适衣进食”“慎衣数进酒”这样的礼仪用语,意思要根据不同节令调整衣食,保重身体。这种在书信中问候对方的礼仪用语在《居延汉简》中也很多见。这里不再一一赘述。结尾问候:汉代书信的结尾问候语十分烦琐,不像今天写信末尾来句“此致敬礼”既简单又显得亲切有礼。这也是书信在问候语上由繁到简的过程。上例14的结束语有“再拜言”,13中“都幸言、叩头”等。“叩”是古代最敬重的礼节,俯首到地行礼称叩头,省称为叩。如:叩谢、叩头下拜等。用在结尾具名之后,表示礼节如“某某叩头”。

三、对《敦煌汉简》私人书信的内容分析

秦汉时期书信从内容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辨析政治形势。这类书信主要是谋臣策士的呈书献辞,大多通过分析形势,陈述利害关系,劝导进谏。二是告诫劝勉。通过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平后事的阐述,表达作者的人生经验和价值取向,给人警示,告诫和劝勉。三是自我情感宣泄。主要以倾诉自己的经历遭遇,畅所欲言,刺世嫉俗,抒发胸臆和感慨。四是思亲叙旧。这种内容的书信比较常见的是两地之书。

《敦煌汉简》中私人书信大抵属于后三种类型。因为第一类型辨析政治形势为主要内容的书信毕竟是一些谋臣策士采用的。而《敦煌汉简》私人书信作者大抵是边防戍卒及低级官吏,他们对政治形势的认识及关注远远不及名士政客。因而在《敦煌汉简》私人书信中显示的主要内容是后三种类型。例如1简,说一个叫尚的边防戍卒写给其父的书信。信中叙述了作者自己在边关戍守有些日子了,要向尹府借贷榖一斛。又告诉家人自己要戍守满一年后才能得归。这封信的大意就是向亲友倾诉自己的经历和遭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当属上所分析的第三种类型。例2简从内容上看多数重复从而判断此简是写书信时练笔所用。再看例7简,此简书信当为《敦煌汉简》中最为完备的一封私人书信。从开头问安到结束语都有。信是写给一个叫君明的人。从称呼“足下”来判断君明应是其同辈兄弟。先是问君明身体健康与否,要适时添衣进食,保重身体等客套话。然后叙说自己的近况:作者在当地驻守已有五年多了,也没有得到升迁,道途遥远往来又较少,加之自己官位低写封信都很难,因而感到抱歉。接着叙说自己的工作情况,同吏郎今升迁到敦煌鱼泽候守丞,及其在当地驻守艰辛的情形。最后感谢君明在家对众子弟严格教育等。可以说这封家书中既有对平辈亲友告诫劝勉成分,又有诉说自己的经历和遭遇,更有思亲叙旧之意。言辞恳切,感情真挚,一幅边防官吏长期戍守边关而思亲念友及想和亲友交流情感的画卷跃然眼前。

书信较一般文章,更加带有个人的色彩,正因为这样,人们从书信中能够比较多地看到书信作者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思想感情,使得书信这种文体也就有了真实可信、亲切自然的艺术特色。也就是说,书信较之一般作品,更能直接披露作者的真性情,使人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到作者的情况及其细微心曲。总之,《敦煌汉简》私人书信不论是在书写格式还是内容上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戍卒心态,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们交往形式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猜你喜欢
汉简书信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失窃的书信
打分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共 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