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琦
“开放·对话”式音乐课堂旨在让学生学会与教材、音乐作品对话,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沟通,成为独立的音乐思考者。
一、教師与教材对话
音乐教师的职能之一是要作为学生的典范,向学生展示自己综合的音乐素养。为向学生示范音乐性思考,教师必须要在课前与音乐教材进行深入对话,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在执教五年级音乐欣赏课《嘎达梅林》之前,为让学生深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笔者沉下心研读音乐教材,广泛查找蒙古族短调民歌的资料,多次聆听不同演奏和演唱形式的《嘎达梅林》,从音乐的整体风格和多元理解入手,思考怎样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音乐欣赏,带给学生原汁原味的蒙古族音乐体验,感受蒙古族乐器的苍凉感。于是笔者自学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马头琴,从零开始,从基本弓法开始,每天下班后苦练马头琴,以此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深入探究的兴趣。
除此之外,笔者尝试将国外的奥尔夫教学法与中国的民族音乐融合在一起,在配乐中充分体现中西融合式的理念。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作品演奏,笔者用竹筒、废旧皮料、自行车轮胎等材料为每名学生做了一面竹筒鼓,竹筒鼓在课堂上成了学生体验、探究音乐的好伙伴。笔者以“鼓”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同一种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并且在备课中编创了三种不同的伴奏音型,让学生通过参与音乐体验活动感知不同的音乐伴奏,发现音乐情绪也会发生变化,思考音乐伴奏和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深度思考。
二、学生与教材对话
除了教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以外,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探究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他们要学习的内容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只有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才能建构自己的理解,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和音乐学者。
笔者在执教二年级唱歌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时,刚一说歌曲的题目,很多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有的学生说在幼儿园学过;有的学生说跳过这个舞蹈;有的学生说在家里听过……于是,笔者弹奏钢琴曲谱让学生自由演唱一遍,发现很多学生都习惯性地把歌曲的节奏唱错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前聆听或者演唱时没有仔细观察乐谱,而是听熟之后自己随便唱唱。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笔者编写了不同乐器(串铃、音筒、小鼓、大鼓)伴奏的节奏谱,让学生一边看节奏谱,一边聆听范唱。经过三次专注的观察和聆听,学生发现有的乐句节奏唱错了,有时容易把相似的乐句唱成一样的。接着,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乐谱,找出自己最容易唱错的地方并思考解决方案。此环节保障了学生对教材中乐谱结构的深入了解。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
一个开放的音乐课堂应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用不同的观点甚至相反的观点争论,让他们学会相互学习,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通过音乐体验活动寻找各种资源和“证据”,直到找出最佳方案。
笔者在执教三年级音乐综合课《草原上》时,因歌曲由两个乐句组成,大多数学生演唱两遍以后就能准确演唱了。于是,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奥尔夫木琴、高音钟琴、甩琴、三角铁,让学生为歌曲编创伴奏。编创环节,先让学生两两合作,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接着,让学生四人一组,组内编创伴奏音型,并选择合适的乐器伴奏。每一个小组展示时,由其他学生演唱,然后学生之间根据表演整体效果进行讨论。学生在集体环境中能观察到其他学生在解决突发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还能够相互聆听并给予他人意见,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编创的伴奏越来越和谐。笔者观察到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了评价、提问、建议、修正和批判等。
四、学生与音乐作品对话
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所接触的音乐媒介有关,这里的音乐媒介主要指音乐作品。只有学生真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作品的内容上,才能发现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有所反应。音乐作品需要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演奏、聆听和思考等专心体验,学生通过视觉、触觉、运动和声音的形式与音乐作品深度对话,学会用音乐要素表现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笔者在执教四年级唱歌课《小螺号》时,让学生充分运用音乐的表现性要素与音乐作品对话,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开课时,笔者请两名学生吹响小海螺,两个小海螺由于大小不一样,所以音高和声音的大小也不一样,一个学生先吹响,另一个学生后吹响,形成了海螺的回声。小海螺的声音仿佛把大家带到海边。接着,在学生熟练演唱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用演唱力度的对比表现音乐作品主歌和副歌的情感差异,增强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并提示学生演唱出下滑音的童趣,以突出歌曲活泼欢快的美好意境。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尾声处运用的反复创作手法,把“小海螺”希望远航的父亲快快回家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笔者在执教一年级唱歌课《理发师》时,给每名学生发了一对小钥匙,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乐器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自主探究,哪一种声音更像理发师用剪刀剪头发的声音。学生纷纷尝试:有的用钥匙摩擦;有的用钥匙相互敲击;有的用钥匙刮奏……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播放《理发师》的演唱音频让学生聆听,学生发现里面剪头发的声音是用拟声词“咔嚓咔嚓”表现的,于是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探究用钥匙表现哪种更像,学生通过与音乐作品的反复对话,找出了最适合表现理发师剪头发的声音。这样处理,既丰富了音乐作品的表现,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