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研·改·创”五阶递进式教研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2-04 07:59刘东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州小学数学

刘东旭

【摘 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要求,区域教研部门的责任越来越艰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成为教研部门的重要使命。从教师的需求出发,本文提出了“学教研改创”五阶递进式系统教研模式,打破教研员单纯发挥“个人教研经验”“师傅带徒弟式”的简单低效的教研方式,引领学校的校本研修、校际间的合作研修、骨干教师的团队研修,逐步实现“学习成为习惯,教研成为常态,改进成为自觉,创新成为追求”的小学数学教研目标,构建具有实效性的教研系统,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关键词】学教研改创;通州;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1-046-0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构建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区域性研修团队,形成相对稳定的教研合作共同体,推动区域教师队伍的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现状分析及研究的意义

北京市通州区现有小学数学教师1524名,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发现,青年教师占比高,高学历、非师范毕业生占比高,但各级骨干教师占比低。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而言,教师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存在的不同问题,与其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上述情况,对通州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界定:入职期(教龄为3年以内)、适应期(教龄为3~5年)、发展期(教龄为5~10年)、成熟期(教龄为10~20年)、卓越期(教龄为20年以上)。

结合深入访谈,我们了解到了不同专业阶段教师的特点、困惑及需求。如入职期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数学教育,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时显得捉襟见肘;适应期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认识到应将教材、教学方法密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操作;发展期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概念、原理等较为熟悉,但无法融会贯通;成熟期教师教学中能够将教材、学生、教法有机的结合,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卓越期教师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能创设出融教材、学生、教法为一体的教学艺术,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教学特色。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教研工作,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总结提炼,秉承教师专业发展要“扎根内在需求、扎根鲜活经验、扎根行动反思”的原则,提出“学→教→研→改→创”五阶递进式教研模式。我们以教师面临的共同困境和问题为主题,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研修活动中来,启发教师分析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问题,对自身的实践性知识进行不断地调整、修正、再實践、再反思,引领教师逐步实现“教材—教学—教研—教育”的发展。

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我们及时解决教师们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打破教研员单纯发挥“个人教研经验”“师傅带徒弟式”的教研方式,立足校本研修,开展校际间的合作研修、骨干教师的团队研修,构建层级联动的教研系统,实现“学习成为习惯,教研成为常态,改进成为自觉,创新成为追求”的教研目标。

五阶递进式教研模式的内涵

“学教研改创”五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开放而不封闭。它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相对应,入职期——学;适应期——教;发展期——研;成熟期——改;卓越期——创。发展时期不同,教研重点亦不同。

1.入职期——学

教研模式首先强调“学为先”,“学”一指“学习”,二指“学生”,三指“学校”。教师不仅自己要学习,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共同学习,“学生”是我们教师教学中最重要的“小伙伴”。《学记》告诉我们“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定教,因生而变,为生服务,助生发展”的理念,这要求教师以专业的视角研究学生。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对入职期及适应期教师的培养必须融入校本研究之中,作为区域层面的教研团队会根据学校层面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适应期——教

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只有将教师的业务培训嵌入日常教学,才能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感悟、不断积累和不断升华的结果,因此我们的教研必须立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每学期初,我们会调查了解教师们的困惑和需求,基于此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在“教学实施策略、方法的研讨”专题方面,我们开展了“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备课到现代的教学设计的跨越”“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整合与统一”“如何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课前探究、合作和动手操作的自然延续”等系列研讨活动。

3.发展期——研

“研”一指研磨,二指研究。研磨即为“磨课”,我们在教研活动中“磨”设计、“磨”课堂,强调同伴参与,突出“临床式”的历练。我们建议参与教师确定一个“主题”,选取一个“点”,开展“一点研究”。这个“点”是教学中现实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是一道习题的解答、一个概念的辨析、一个难点的突破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引领有能力的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用课题引领教学,同时促使有共同研究志趣的教师组建区域研修共同体,开展系列研究。

4.成熟期——改

教师的专业修行要与时俱进,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经验,积极寻求教学改进。我们围绕问题开展多层面的互动交流,在碰撞、辨析中,对问题的解决实现从模糊到明朗,逐步建构清晰的方法与策略。如:围绕“如何让一节课上得更好、更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而不断反思、揣摩、修正教学设计,不断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进行剖析。教师经历对自己的教学特点从“知之不多”到逐渐“清晰明朗”的过程,提炼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5.卓越期——创

教师的发展需要创新。随着教育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师对教育教学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会尝试运用理论观点来分析研究问题。作为区域教研的指导者,我们鼓励和支持教师大胆创新,共同改变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建立开放式的、动态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为教师提供平台,助力教师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和新进展,并将他们提出的想法进行实践,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五階递进式教研模式的实践路径

1.教研内容系统化

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我们整体筹划分层递进,组织不同类型的适应不同教师发展水平的培训内容与活动。从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和教师发展水平两个维度出发,设计多样性、系统化的教研内容,要求教师根据发展的需要,制订持续性的专业成长规划,并按培训进度安排及时发布各个时期的学习要求,了解教师们的学习困惑,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活动。此外,向不同层次的教师推荐不同书籍:向青年教师推荐《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等书目;向骨干教师推荐《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数学概念和基本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等。

2.教师培养系统化

我们根据入职期教师群体特征制定《通州区小学数学入职期教师三年培养计划》,通过连续三年的培训追踪,提升入职期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帮助他们实现“站住→站稳→站好讲台”的发展目标。如在教研活动中主要帮助他们熟悉和把握本学科的教材内容、教材特点及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适应期的教师在读懂教材的主题图、例题和练习题的基础上,思考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突破的关键、蕴含的思想与方法。这些活动主要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来实施,在“以校为本”的教学和研究中,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针对发展期教师的需求,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向他们提出新任务、新要求,要求关注“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诊断”等。我们注重指导成熟期的教师掌握教育研究的科学方法,充分总结并升华自己的经验,提炼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艺术。我们还积极思考如何帮助卓越期教师构建适合其发展的专业共同体,并要求他们在分析自身需求的基础上优化研究团队,将最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同伴或专家吸纳进来。为此,我们也积极为他们搭建桥梁,有针对性地聘请专家。

3.教研方式系统化

教研活动的主角是教师。我们改变以往教研员既是策划、导演,又是主演的形式,让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来,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同时,借助名师工作室、研修工作坊等平台,组建“骨干教师共同体”和“青年教师学习班”,进行成长(教学)经验交流,借助集体智慧实现提升。我们注重实现教研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主要采用“讲座+课例+研讨+作业”与“观摩+实践+引领+反思”活动方式。基于改进目标,聘请专家开设讲座,通过对承载“问题”的案例进行理性分析和深度反思,提出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撰写学习活动反思,完成课后作业等。

结  语

钟启泉教授说:“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

“学·教·研·改·创”教研模式将会继续引领通州区小学数学教研工作和谐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猜你喜欢
通州小学数学
雪落通州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南通通州化肥库存较足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